“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上海跨山海越重洋,氣象峥嵘。
在這一長江彙入西太平洋的黃金三角洲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航運交易、航運金融保險、海事仲裁、航運和法律信息服務等現代航運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航運“軟實力”不斷增強。
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開幕式11月4日上午在位于上海北外灘的世界會客廳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致賀信。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過視頻宣讀賀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主持開幕式。
經過20多年發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
根據《2021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1年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上海排名第三,僅次于新加坡和倫敦。
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平息,疫情造成的人員隔離、人員跨地區流動限制等均也影響了國際貿易。而航運業在國際貿易暢通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第三的上海,正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邁進。
馳騁海空,上海實力霸榜
“十三五”時期,上海已基本建成航運資源要素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完善、航運市場環境優良、航運物流服務高效的國際航運中心,初步具備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
例如,上海已發展形成七大航運服務集聚區。北外灘、陸家嘴-洋泾地區以航運總部經濟爲特色,集聚各類航運市場主體。洋山-臨港、外高橋地區以港口物流和保稅物流爲重點,成爲現代航運物流示範區。吳淞口地區初步形成郵輪産業鏈,建設國內首個國際郵輪産業園。虹橋、浦東機場地區依托國際航空樞紐、機場綜合保稅區、大飛機制造等實體,成爲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依托航運服務集聚區,一批國際性、國家級航運功能性機構雲集上海,全球排名前列的班輪公司、郵輪企業、船舶管理機構、船級社等在滬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
同時,上海成功構建國內首個“一市兩場”城市機場體系,空港通達性居亞洲領先地位。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實施前,通航全球50個國家的314個通航點。長三角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取得實效,航班正常率提升至年均80%以上。浦東、虹橋國際機場被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授予便捷出行項目“白金機場”認證。浦東國際機場全球最大單體衛星廳啓用,快件分撥中心、冷庫中心等專業化貨運設施相繼投用,樞紐功能進一步增強。2019年,上海航空客貨吞吐量達到1.2億人次、405.8萬噸,分別位列全球城市第四位、第三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上海機場承擔了我國約1/3出入境航班、1/2進出境抗疫物資的防疫和保障工作。
此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備、開放融合、綠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到2025年,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4700萬標准箱以上;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3億人次以上,貨郵年吞吐量達到410萬噸以上等。
巨頭協作,應對全球議題
在全球供應鏈循環仍受阻的情況下,航運界應該如何協作應對?
在4日舉行的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國際海運平行論壇上,上海市副市長張爲說,海運業承擔了95%以上的貿易運輸,是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服務性産業,去年以來,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國際物流鏈供應鏈的脆弱性凸顯,甚至運轉都保持著難度,各國深化合作,攜手前進的重要性,也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張爲表示,上海將積極融入全球海運治理體系,吸引和培育國家級航運專業組織和功能機構,切實提升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此外,將放大航運業樞紐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參與國際航運市場的合作,提升航線網絡覆蓋面和通達性。並將致力于促進國際口岸更高水平的聯動,發揮上海樞紐港物流體系,加快物流信息交換樞紐,推動國際口岸信息互聯互通高效協同。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顧金山說,疫情以來,全球經貿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存,貿易摩擦不確定性增加;中國經濟在疫情中率先恢複,成爲全球經濟複蘇增長的重要引擎。
顧金山表示,面對全球經貿的新變化,港航企業要堅持因變而變,首先是要在能力上提升,從設施上保障發展需求。港口要通過設施提升和智慧港口建設,提升碼頭作業效率,壓縮船舶在港裝卸時間。其次要在數據連通上升級,在流通上提升經貿流通效率。最後要在合作上深化,從源頭上提升服務經貿發展能力。特別是在資本上深度合作,形成樞紐港與支線港的合理分工布局,更好地合理使用幹線、支線船舶,優化全球供應鏈流通節點和網絡,提升船舶利用效率。
未來在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過程中上海將如何發力,上海市交通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于福林提到了三點,一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爲抓手,提升海空樞紐門戶輻射力。二是以促進新技術新模式發展爲核心,提升航運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驅動力。三是以浦東打造現代化引領區爲載體,提升國際航運資源配置力。
當天下午,以“全球航空業可持續發展之道”爲主題的首屆“2021北外灘國際航空論壇”舉辦,作爲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平行論壇,這一會議彙聚了來自航空業的監管部門和運營方等各環節的高層,包括三大國有航空和京滬廣三大機場的總經理(或董事長)悉數到場。
來自國際航協、國際機場協會、國際民航組織的代表,則通過線上的方式分享觀點。
航空已是國際航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年又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之年,盡管新冠疫情的影響仍在持續,但中國在疫情中的複蘇已經在影響全球行業格局。
“疫情背景下,2021年較2020年全行業預計將大幅減虧,而中國國內市場占全球商業航空市場的份額高達20%,重要性日益凸顯。”國際航協理事長沃爾什在論壇上指出,“目前國際航協在積極解決應對疫情沖擊造成的影響,各成員航司們也在竭盡所能致力于提升環境績效,行業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
“截至目前,中國的民航運輸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二,總周轉量占世界民航13%左右,航空安全水平全球領先,機隊規模年旅客運輸量等全球前十的航空公司,我國占三席,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對全球民航業造成巨大沖擊情況下,由于我國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有效,中國民航在全球率先觸底反彈,成爲全球運行最好的航空市場。”中國民用航空局總飛行師萬向東在論壇上指出, 2019年中國民航旅客爲2.6億人次,但人均出行只有0.47人,航空人口僅占27%,還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意味著中國航空市場潛力巨大。
在東航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紹勇看來,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社會發展形態、生産生活方式的改變,航空業的發展也突破單一的傳統模式,“我們要充分發揮航空産業鏈條長、帶動效應強、輻射影響大的特點,以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新模式,加快打造智慧航空,以‘航空+旅遊’‘航空+金融’‘航空+會診’‘航空+其他’的發展方式,推動形成新的航空經濟生態。”
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發展司一級巡視員任紅表示,長三角機場群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機場群,期許經過若幹年的市場發展、資源整合、政府引導形成以上海浦東、虹橋爲國際樞紐,南京、杭州、合肥爲區域樞紐以及其他非樞紐或者支線機場,這樣一個層次清晰、目標利益一致或趨同的機場群,進而發展成爲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世界級機場群。
迎向未來,推動綠色減碳
而對于全球的航空業來說,挑戰除了來自疫情的影響,還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壓力。
萬向東也認爲,推動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航空業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新世紀以來,中國民航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民航節能發展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的單位周轉量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達到0.285公斤和0.898公斤,機場旅客排放量3.18公斤,均處于曆史最低水平,在全球主要航空運輸大國中也處于領先。
而隨著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發布,萬向東透露,中國民航也在研究編制民航中長期低碳發展方案,加快形成綠色發展體系,促進民航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4日舉行的國際航空論壇上,20家航空業相關企業高層就通過視頻向全球發布《全球航空業碳減排合作倡議》,還發布了《四型機場綠色性能評價規範》團體標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當天的論壇上表示,全球産業鏈沒有斷裂,一體化還在加速 。姚洋說,自從疫情暴發以後,很多人都認爲全球化在減速,全球産業鏈在斷裂,然而目前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世界的一體化在加速。而航運業在世界一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航運業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中國經濟(占全球)份額的提升,特別是和中國成爲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有很大關系。
在論壇舉行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姚洋表示,全世界十大港口裏中國有7個,而中國海運在全球的占比也在30%,這個比例剛好是和中國制造業占世界比重接近的,所以這個行業是跟經濟生産和消費密切相連,這種格局短時間不會改變,甚至會加強。
在他看來,中國航運企業還有很多機會。在海運方面,目前處于中國的一個黃金時期,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中國航空業的最高峰肯定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