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夏天
熱播劇《好好說說》裏有一個特別讓人心疼的媽媽。
她原本是名校畢業,生了孩子後,就放棄自己的事業全職在家帶娃。
可她怎麽也沒有想到,自己全心全意付出的兒子竟然跑到電視台,請求《好好說話》欄目組幫他向媽媽表達自己的不滿。
因爲:
媽媽管他管得太嚴了。
媽媽給他安排了太多的輔導班,他實在太累了。
媽媽總是會大發雷霆,他感覺媽媽太可怕。
兒子內心的聲音,讓媽媽既震驚,又傷心,她逼著自己去了節目現場。
可是在節目現場,媽媽的情緒幾度失控,多年來的委屈和壓抑讓她泣不成聲。
她接受不了自己傾盡全力地想要做個好媽媽,怎麽就變成了對兒子的傷害。
看著這個媽媽不能自抑的悲傷,我的內心也是一陣酸楚。
其實,有很多媽媽都跟她一樣,因爲太想當一個好媽媽,太想把孩子培養成才,不斷地逼自己、逼孩子,結果既傷了自己,也傷了親子關系。
說穿了,這都是焦慮惹的禍。
恰好,我最近又刷到一部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
看完這幾個媽媽的故事,我找到了幫助媽媽們放下焦慮,拒絕內耗的黃金配方。
放下高期待,傾盡全力,順其自然
紀錄片裏的幾位媽媽最打動我,最讓我驚喜的是:
她們自身很優秀,也都對自己的孩子報以很高的期望,但她們並沒有執拗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贏,一定要優秀。
她們更傾向于,先傾盡全力,而後順其自然 。
比如:
定居美國的茉莉媽,分別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牛津大學拿了兩個教育碩士。
她很想把女兒培養成花滑世界冠軍。
爲此,她全職陪女兒每天往返200公裏去訓練,爲女兒安排各種晉級比賽。
女兒表現不好的時候,嫌累崩潰的時候,她沒有因爲失望而指責女兒,也沒有給女兒施壓,逼迫女兒下次一定要贏,
她很客觀地幫女兒分析原因,並幫助女兒接受失敗的事實。
就像她在節目裏說:
“無論她有沒有體育的天賦,我希望她有一種運動的堅持,她能學會吃苦,學會堅持不放棄。
學體育就會有比賽,比賽就會有輸贏,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式讓她從小自然地去接受輸這件事。
我覺得她只有學會了輸,才能學會贏。”
曾經特別喜歡一句話:
“縱然繁華三千,看淡即是雲煙。任憑煩惱無數,想開便是晴天。”
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軌迹,我們不可能讓孩子完全照著我們的期待成長。
我們能做的就是放平心態,傾盡全力地托舉孩子,然後順其自然地放手。
除此之外,還有定居在新加坡的SaSa媽,她的女兒學習鋼琴,主攻二胡,而她自己本身也是一位鋼琴老師,並曾在新加坡華樂團工作。
她想用特長加分把女兒送進“天才選拔班”,對女兒要求十分嚴格。
可盡管如此,女兒考級考試沒過的時候,她依舊很開心,她告訴女兒:
“失敗也沒關系,我也很開心,因爲你很大膽地拉給別人聽。”
她覺得:
“學習音樂最重要的是一種對美的追求,希望孩子們可以捕捉到好聽的聲音,讓自己一直保持一個積極的狀態。”
有一位如此寬容和通透的媽媽,真的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因爲她們的寬容和通透給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給了孩子一顆飽滿熱愛的內心,也讓孩子的人生多了更多激情和可能。
與之相反,媽媽們太高的期待帶給孩子的,很可能是持續地壓抑和痛苦。
比如那個考99.5分,被爸媽逼瘋了的杭州學霸。
凡事過猶不及。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彈性的。
太高的期待,太大的壓力,一步步逼孩子走向完美,也會一點點榨幹孩子的內心能量。
與其這樣,
我們不如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幫助孩子接納自己,
讓孩子有源源不斷的能量成爲最好的自己。
放下對情緒的壓抑,明白真實比完美更重要
我最好的朋友是一個對自己要求特別高的媽媽。
她曾是985名校法律系畢業,她剛畢業的時候就去了一家很有名的律所。
後來,爲了好好照顧孩子,她辭職做起了全職媽媽。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
“可能是‘學霸的慣性’吧,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或者是做妻子,做媽媽,我都想做到最好。”
于是,她把兒子當成作品一樣打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兒子身上。
她看了很多很多的育兒書,只要兒子出現一點點不好的端倪,她就像如臨大敵一樣翻書,到處請教,力圖找到一種最好的教育方法。
她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但她從來沒有對兒子發過脾氣。因爲她怕自己把兒子吼笨了,或者讓兒子的心理受到傷害。
于是,每次她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她都會沖進衛生間,瘋狂地用涼水洗臉,強迫自己冷靜、冷靜再冷靜。
有的時候,她輔導兒子寫作業頻臨崩潰,很想要老公幫幫忙,但她怕老公責怪她“連個孩子也教不好”,所以從來沒有開過口。
結果,兒子被作業、興趣班壓得臉上沒了笑容,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內向,甚至有了抑郁的傾向。
她自己也因爲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變得越來越擰巴,越來越委屈,俨然成了一個怨婦。
所以,我第一時間就把這部紀錄片推薦給了我的朋友。
我真的希望她能像紀錄片裏的媽媽一樣,做一個真實的、輕松的、讓自己舒服的媽媽。
就像上海小田媽一樣,她既是一位全職媽媽,又是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育兒博主。
她沒有父母包袱,兒子的作業題她輔導不了,她就大膽承認自己不會。
她懂得很多的育兒知識,但她依舊會忍不住對兒子發脾氣,有時候甚至會打兒子。
她不會因此而焦慮不安,也不會內疚。
她從不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隱藏自己對兒子的愛,除了陪兒子寫作業,她還會陪兒子下棋,跟兒子比賽騎自行車,沒大沒小地開玩笑。
她不是一個滿分媽媽,但她是一個非常快樂的媽媽。
記得一位心理學老師曾說過:
“當你隱藏你的情緒情感,這不僅僅影響你的精神狀態,還會破壞你的生活,那些隱藏自己感覺的人,會錯過所有情緒情感帶來的好處,
因爲那些我們認爲是負面的感覺,其實也有正面的作用。”
深以爲然。
被壓抑的情緒,並不會自己消失。
它積壓在我們的心裏,不僅會成爲一種精神內耗,更會制造出一種低氣壓的氛圍,讓我們身邊的人也倍感焦慮和壓抑。
與其這樣,我們不如放棄對完美媽媽的執念,學會釋放自己的真實情緒,做一個真實而快樂的媽媽。
媽媽快樂了,孩子才會快樂,家庭才會快樂。
放下焦慮和內疚,學會做個60分媽媽
很多媽媽可能會因爲:
不能全母乳餵養;
不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
因爲太想做一個完美的媽媽,而陷入到一種自責、內疚的情緒裏。
然而,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母親天生有一種本能,可以感知到孩子的需求,並且給孩子需要的愛。
但一旦有了完美的內驅力,就會産生很多焦慮和恐懼,破壞了原來的母愛本能。”
深以爲然。
就像開頭《好好說話》裏的那位媽媽。
怕照顧不好孩子,就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
怕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就瘋狂地給自己施壓,學習各種育兒課程。
孩子成績有一點不理想,她就自責不已,覺得是自己沒做好,于是瘋狂地給孩子加餐補課。
結果呢,她把自己累得身心俱疲,也把孩子逼得痛苦萬分。
“完美媽媽”也成了一個“僞命題”。
所以,我們不妨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放下對孩子的焦慮和內疚,做個永遠自洽和舒服的媽媽。
就像雲南的樂樂媽一樣。
她從不會因爲自己是個單親媽媽,就瘋狂地想要彌補孩子,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幸福。
她很愛自己,也愛生活。
她會毫不忌諱地和孩子聊起爸爸,也會坦誠地向孩子介紹自己的男朋友,她永遠都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爲她相信:
媽媽擰巴,孩子也會擰巴。
只有媽媽舒服了,才能自然地對孩子好,讓孩子舒服。
喬智大叔說過:
“我們總是渴望給自己加上一個‘完美’的標簽,想成爲一位完美的家長,培養出一個完美的小孩。
殊不知,一個完美的媽媽,其實培養不出一個完美的小孩,因爲她們會把所有的不完美都投射到孩子身上。”
傅首爾說:
“每個媽媽都不容易,但最了不起的媽媽,是可以讓你有時間慢慢長大。”
其實,成爲媽媽,並沒有那麽沉重。
它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一次美好邂逅,也是一場關于生命覺醒的溫暖史詩。
我們不必非要去做一個完美的媽媽,讓自己輕松一點,快樂一點,真實一點。
我們也不必糾結什麽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坦然地付出我們的愛,關注和尊重孩子的內心,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孩子一起成長。
其余的交給時間,交給孩子自己,
相信:
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使命來的。
相信我們的孩子終將會成爲優秀的自己。
我們可能不是最好的媽媽,但我們是最快樂的媽媽。
我們的孩子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但卻是最愛我們的。
如此,便是最好的結局。
—— End ——
作者:夏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