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關羽,在中國、朝韓、日本和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赫赫有名,以忠義著稱。關羽既是武聖,又因爲傳說中賣過棗和面如重棗面紅耳赤象征吉利被稱爲武財神。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關羽,字雲長,小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關羽出場並不威武,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和今北京市部分區域)。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一支義勇軍。關羽、張飛都加入其中,隨劉備輾轉各地,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感情好到連睡覺也要睡在一起。根據這條記錄,我們不知道關羽犯了什麽事,但是要鬧到逃亡,一定不小。而且劉關張三人並沒有結義,關系雖然很好,關羽和張飛仍然是貼身隨從身份。劉備外出活動時,關羽和張飛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周全。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因曹嵩被殺而遷怒于陶謙,發兵攻打徐州。陶謙求救于劉備,劉備和關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也就是這次,關羽和曹操兵戎相見,應該展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給曹操留下深刻印象。
陶謙死後,劉備領徐州牧。之後是呂布前來投靠,這期間關羽與呂布手下的張遼開始結交,二人都是用勇將,惺惺相惜。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他的祖先聶壹曾向漢武帝出“馬邑之謀”的主意,企圖誘殺匈奴單于,事泄後爲避禍改姓張。張遼少年時便成爲雁門郡吏。後跟隨並州刺史丁原。丁原命他帶兵趕赴京城,接受大將軍何進領導。何進又派張遼前往河北募兵。何進被宦官殺害後,董卓進京,張遼像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統兵從屬于董卓。後來,董卓敗亡了。張遼統兵從屬于呂布,遷任騎都尉,又任北地(北地位于涼州)太守。呂布被李傕、郭汜趕出長安後,張遼隨呂布在兖州與曹操打仗,數次大勝曹操,曹操最慘時只剩下一萬人。後因蝗災肆虐,曹操抓住時機反敗爲勝,被打敗的呂布不得不投奔徐州的劉備。在徐州期間,張遼與關羽相交,關系甚好。由于張遼是後來曹操的第一大將,非常勇猛,想必關羽也非常勇猛,不然兩人之間不會這麽友好。
呂布與劉備翻臉後,劉備投靠曹操。曹操安排劉備在沛城(今江蘇省沛縣)騷擾呂布。建安三年(198年),劉備軍奪取了呂布軍隊的黃金,呂布派遣中郎將高順和北地太守張遼進攻劉備攻打劉備。張遼雖然與關羽私交很好,但沒有私而忘公,極力攻打劉備一方。曹操遣夏侯惇前來幫助劉備,結果被高順和張遼打敗。同年九月,劉備被擊潰。于是,曹操親自率兵東征呂布。劉備與曹操共擒呂布于下邳,奪得徐州。曹操殺掉呂布、陳宮、高順等人,卻招降了張遼。曹操任車胄爲徐州刺史。劉備、關羽、張飛等人跟隨曹操班師回許昌。
這裏有一個小插曲,曹操攻打呂布之前,關羽曾經向曹操求娶一婦人,就是呂布派到袁術那出使的秦宜祿(他在袁術那裏又娶了一位漢室宗室女)留在下邳的棄婦杜氏,杜氏還帶一個孩子秦朗。《華陽國志》載:“初,羽隨先主從公圍呂布於濮陽。時秦宜祿爲布求救於張楊,羽啓公:‘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公許之。”就是說關羽以自己沒有兒子爲由向曹操(公)要一個婦人(一般認爲不是圍濮陽時的事,是後來圍下邳時發生的事)。而且關羽要得很急迫,終于招致曹操懷疑。
《華陽國志》:“及至城門,複白。公疑其有色,自納之。”《蜀記》:“臨破,又屢啓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裴注:“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獻帝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爲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結果便宜了曹操。
許田圍獵劉備勸關羽
關羽並不是心胸大度之人,他暗中對曹操不滿,並准備挑點事出來。劉備與曹操在許昌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掉曹操,但劉備認爲,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活著對國家有利,殺了曹操實在可惜,于是不從。《華陽國志》載:“後先主與公獵,羽欲于獵中殺公。”裴注所引《蜀記》也稱:“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衆散,羽勸備殺公。先主爲天下惜,不聽。故羽常懷懼。”關羽懼怕什麽呢?他不會懼怕劉備。他懼怕事情暴露被曹操殺掉。但他顯然在這件事上考慮不周全,如果劉備刺殺曹操,不管成功不成功,劉備及其手下一定會被曹操手下擒拿和戕害。關羽這是把自己的主公推向危險境地,這不能算是智謀。
裴注引《蜀記》,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及在夏口,飄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爲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爲福邪!’”這說明關羽從來沒有過反省自己的自知之明。
後來因衣帶诏,劉備襲殺車胄再次占據徐州,讓關羽守下邳,代行太守職務,劉備則返回小沛。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于是親率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爲偏將軍。在正史裏可沒有關羽什麽“降漢不降曹”的說法,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就代表漢朝,降曹就是降漢,降漢就是降曹,哪有那麽多的廢話?你反對曹操可以,在他眼皮底下就要把話憋在心裏。曹操那麽大度,也有愛惜呂布手下第一骁將高順的意思,好言好語勸慰了好幾遍高順都低頭不語,曹操就明白高順是不會爲我所用的,一殺了之,成全他對呂布的忠義(其實呂布生前始終不相信高順,經常猜忌和解除他的軍權)。誰在曹操面前說他是漢賊、必欲殺他而後快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後人不少猜測關羽被俘是真,可能沒有力戰到底,一看戰況不行就乞降了。在三國時代,將領們改換門庭、投靠新主的事多得很,在當時並沒有什麽道德上的壓力。
但是我們還是會說關羽是有忠義精神的,他忠義于劉備,他投降曹操是無奈舉措,目的還是要在合適機會回到劉備身邊,除非劉備真得遇到不測了。但我們不能說關羽就忠義于漢室,這一次沒有劉備在身邊,關羽如果認定曹操是漢賊,這回他壓根不需要向劉備請示,直接動手斬殺曹賊就是了,哪有那麽多廢話?所以,我們應該看到關羽也有腦筋轉過來的時候,知道蠻幹是沒好下場的。
曹操知道不知道關羽的心態呢?我認爲一開始他是低估了關羽忠義于劉備的決心。關羽雖然再一次回到曹操身邊,但曹操還是擔心他會找機會借故離開。曹操派張遼以關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詢問關羽的去留之心。關羽對張遼歎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爲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關羽表明只會跟隨劉備。因爲是曹操要問 ,所以,張遼不得不回複,並因此感到爲難:若說實話,怕曹操殺關羽;若說假話,不是事君之道。據《傅子》記載,張遼沉思良久,歎息道:“曹公,是君父;關羽,是兄弟。”不能因爲自己和關羽的兄弟情誼就放棄職責。最終,張遼在擔憂關羽安危的同時,依然堅持履行臣子的責任,向曹操彙報了關羽的真實想法。張遼此舉,不但使他與關羽之間的私人情誼得到了後世文人的千古傳頌 ,而且還被後世認爲是臣子恪守責任、能識大體的榜樣,如南朝宋左仆射劉穆之曾說:“我蒙公(指劉裕)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 尚書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
最大度的還是曹操,聽到張遼的回報,曹操不但沒有起殺心,反而因此稱贊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曹操又讓張遼揣度一下關羽何時離開。張遼深知關羽是知恩圖報之人,于是,爲關羽擔保:“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
我們都說關羽忠義,其實這種忠義的名聲一大半是靠曹操給的。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能臣良將擇君主而棲很正常。曹操志向遠大,一直喜歡廣招人才,對于有用的人他是舍得投入的,而且是真心投入,比如張繡殺了他的兒子和侄子,他還和人家聯姻,挽留張繡和賈诩,終其一生也沒有清算過張繡和賈诩。正因爲曹操有這樣的氣度,才會有吸引人才的人格魅力,大量足智多謀的人加入到他的陣營中來。在戰場上他能廣泛吸納降將,坦誠相待,論功行賞,這就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把大量其他軍閥的陣營裏的大將轉化爲自己的有生力量。
其實,三國時代曹操、孫吳和劉備都有包容敵將的雅量和相應的人格魅力。劉備團隊裏的趙雲來自公孫瓒勢力,黃忠來自劉表勢力,馬超在歸順劉備前最早割據後來投入張魯勢力,等等。這樣我們回過頭來看待曹操厚愛關羽就說得通了。
我以爲,如果不是因爲衣帶诏,曹操會長期和劉備友好相處。劉備要是想搞點小獨立性,曹操也可能給他一點虛名,養著就是了。有劉備在,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多多少少要幫助對外征討幾回,也算是沒有白養。但是衣帶诏事件一旦發作,曹操和劉備表面上關系就破裂了,而且車胄是曹操任命的,劉備殺車胄奪徐州就是赤裸裸地和他叫板了,他必須有所動作才能遏制天下的野心家打著“勤王”的旗號渾水摸魚,所以他要攻殺劉備。
但劉備僥幸逃脫就證明曹操沒有斬盡殺絕的思想。如果在擊敗袁紹以後,曹操捕獲劉備,劉備服軟就未必會殺劉備。此無他,劉備雖然沒有什麽太大的利用價值了,但他掌握的關羽、張飛對曹操來講是值得爭取的資源。
但曹操並看不起劉備,也不認爲劉備會有多大出息。當關羽在陣前和張遼合作斬殺袁紹大將顔良,還了曹操厚愛之情以後投奔已知下落的劉備,曹操部下有人要發兵追趕關羽,曹操回答:“各爲其主,不必追趕了。”他的內心想法是:你回去跟著那個廢柴也不會建功立業,遲早還是會來到我的陣營裏的。
所以,我們要說關羽具備忠義的好名聲,首先要感謝曹操有不殺降將、不揪前賬、廣納人才的高超的用人觀。曹操也從來沒有把劉備作爲最嚴厲的打擊對象,使得劉備多次獲得苟延殘喘的機會,終于抓住時機鹹魚翻身,劉備也應感謝曹操成全。
當曹、劉、吳三家鼎立局面出現時,曹操內心有沒有悔意呢?我想多少是有一些的,但他不能表現出來,既然大錯已成,不妨繼續顯得大度,少遭人一些恥笑。
我們剖析了半天,好像是說了不少關羽負面的東西。我需要解釋一下。在劉備未能成就自己基業,東奔西跑時,關羽、張飛等人的軍事才能還不能充分展現,所以在這一章節裏我們看不到這些貼金的東西。另外,如果我們按照聖人的標准去評判關羽,很顯然關羽身上缺點多多,不符合聖人標准。但是,我們若是把關羽放到三國那個大環境裏來評價,還是可以說關羽是具備忠義精神的優良戰將的。
關羽封聖,其實是離不開統治者的塑造的。最初把關羽捧得高高的是亡國之君宋徽宗。在封贈方面,宋徽宗在崇甯元年(1102年)封關羽忠惠公,崇甯三年(1104年)封崇甯真君,大觀二年(1107年)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封義勇武安王。宋徽宗這樣做是有目的的,他要樹立關羽的旗幟鼓勵手下的大臣對他死忠。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羽壯缪義勇武安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關羽壯缪義勇武安英濟王。宋朝君王的目的就不用解釋了。
元泰定帝天曆八年(1335年)封關羽爲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封關羽的封號可不了得,是“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鎮招討使兼提調遍天下諸宮刹天地分巡案管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駕前都統軍無倭侯壯缪義勇武安英濟王崇甯護國真君”,一口氣讀不下來。這說明元朝也是逐漸漢化的朝代,逐漸尊重了中原文化的認同。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封關羽爲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封關羽爲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明朝是在國內局勢混亂而微妙之際封贈關羽的,參照宋朝功利性很強。
真正使關羽在中華文化地位上不可取代的是清朝。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年)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封關羽爲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封關羽爲山西關夫子,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封爲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清文宗鹹豐四年(1854年)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關聖大帝,鹹豐五年(1855年)封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關聖大帝。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關聖大帝。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封關羽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值得一提的是: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頒令,以關帝廟爲武廟,並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從此,關羽成爲國家祭祀的主神,達到了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
清朝入關時是拿著《三國演義》行軍打仗的,對于《三國演義》裏對關羽的褒揚之詞自然十分熟悉。清朝統治者顯然認爲樹立關公形象有利于滿漢文化融合和整個國家安定,因爲關羽就是忠義的形象,學習關羽就應該忠義于朝廷。
民間所供奉的“關公”又被台灣信徒稱爲“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公的信仰也都相當盛行,華僑在國外從商者很多,因此對于作爲武財神的關公也多加崇祀。
歸根結底,我們要感謝曹操對關羽形象塑造的功勞。
這是第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