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辍。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在古代,祖先們是比較講究節日禮儀的,不同的時間節點有不同的節日禮儀。今天所說的清明節其實是在曆史的演進中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即今天的清明節是廣義的上巳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總稱。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爲“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觞、郊外遊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爲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寒食節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爲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清明節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彙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2022年的清明節與古代上巳節、寒食節以及清明節高度契合
按照古代過清明節的習俗分別是過上巳節、寒食節以及清明節。古代的上巳節是農曆三月初三,今年清明節是農曆三月初五,而寒食節又在清明節的前一夜。那麽,2022年的清明節與古代的清明節過三個節日無論在時間上還是流程上是高度契合的——即三月初三上巳節、三月初四寒食節以及三月初五清明節(正節——“正日子”上墳)。
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踏青、植樹、插柳、放風筝、拔河、蕩秋千、鬥雞、射柳、蹴鞠、蠶花會。
清明節傳統美食:青團子、艾粄(bǎn)、暖菇包、 馓(sǎn)子、子推馍、薄餅、樸籽粿(guǒ)、芥菜飯、棗糕、清明飯、大蔥和蛋餅、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