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豔豔
2019年6月10日至12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單位共同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以“邁向生物經濟新時代:創新、造福人類、可持續發展”爲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産業大會將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屆時,國家領導人、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等重要嘉賓將到會指導,一大批來自國際生物醫藥領域的企業巨頭、學界領袖、與本土創新生物醫藥企業等將彙聚廣州,這場備受業界關注的會議將帶領全球生物産業目光進入“廣州時間”。
生物産業,是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隨著大會的臨近,組委會發起“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産業大會·名企巡禮”特別策劃,通過這些優秀企業的發展案例和創新經驗,向全球展示廣州、廣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生物産業的自信、雄心和實力。本期帶你走進的是廣州燃石醫學,它以二代基因測序(NGS)技術切入腫瘤領域,希望腫瘤將不再是“不治之症”。
此前,一部爆紅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打開了世人未知的感官,這是健康人無法想象的殘酷世界,原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睜開眼睛後想的可能只有一件事:怎麽活下去?
惡性腫瘤患者,他們不僅背負著巨額醫藥費,更無法預知自己的生命歸期。其實,很多腫瘤疾病在早期是可以治愈的,廣州燃石醫學就是一家以二代基因測序(NGS)技術切入腫瘤領域,致力于從腫瘤伴隨診斷用藥指導以及腫瘤早篩早檢的精准醫療公司。
盡管成立不過五年時間,但燃石醫學俨然已是腫瘤早篩行業“闖入者”的黑馬之姿:2018年7月拿到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出的“腫瘤NGS第一證”;資本市場也對它頻繁加注,基本保持著平均一年一輪融資的節奏,2019年2月燃石醫學宣布獲得8.5億元C輪融資。
瞄准腫瘤基因早篩,構建業務板塊“鐵三角”
燃石醫學專注于爲腫瘤精准醫療提供二代基因測序産品及服務,業務涉及腫瘤患病人群檢測、癌症早篩早檢及腫瘤基因組大數據生態圈三大板塊。在燃石醫學創始人漢雨生看來,這三大板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融,構成了燃石醫學的“鐵三角”。
2018年7月,燃石醫學的創新産品“人EGFR/ALK/BRAF/KRAS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成爲國內首個獲得CFDA批准的NGS腫瘤多基因檢測試劑盒。該試劑盒是中國首個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NGS)以及伴隨診斷標准審批的多基因腫瘤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將用于幫助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精准選擇靶向藥物治療的方式。它的特點就是突破了傳統檢測一份標本只能做一次檢測的局限,實現了用一份標本給出國內上市的多種靶向藥物對應的檢測結果,相比現有的檢測方法,單個基因位點價格降低,周期縮短,能幫助腫瘤患者在相對短的時間,快速尋找適合自己的靶向藥物。
“其本質是實現精准醫療。”漢雨生解釋說,大家常說千人千面,其實腫瘤也是一樣,不同腫瘤特點不同,同一類腫瘤的不同患者又有差異,那麽在衆多的腫瘤藥物中該如何選擇?燃石醫學的NGS腫瘤多基因檢測試劑盒要做的,就是幫助醫生因人用藥,實現腫瘤患者用藥的個體化。
在所有疾病中,惡性腫瘤都讓人談之色變,大部分患者被確診爲惡性腫瘤的時候已爲時過晚。漢雨生對燃石醫學更大的期待就是在腫瘤早篩早檢上發力。
一組數據曾深深刺痛他的眼睛: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16年發布的調研數據,預計中國2015年新發的400多萬癌症病例,其中6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進入中晚期,意味著他們已經錯失了癌症治療的最佳時期,患者5年生存率相對較低,只有38.9%,而美國是68.0%。“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腫瘤早篩還不普及。”漢雨生表示,腫瘤診斷目前主要依靠組織活檢、影像學檢測等:前者往往爲侵入式操作,對病人體質要求較高;後者又對早期腫瘤的識別力較低。腫瘤早篩早檢如何讓患者依從度高,檢測方式更便捷,結果更精確,就是燃石醫學正在破解的難題。
以肺癌爲例,肺癌早期患者(局部病竈)的五年生存率爲55%,而出現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僅有4%。由于觀念、篩查手段的便捷性和技術限制等問題,肺癌早篩早檢仍需更加有效、便捷的方法。燃石開發的一種用于肺癌早篩探索超敏感ctDNA甲基化分析方法brELSA®,與UC Berkeley、北京協和醫院和上海胸科醫院合作的研究數據顯示:針對I/II/III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研究,分別達到了64%、80%和87%的敏感性,96%的特異性,顯著優于目前報道過的基于血液的肺癌早篩平台,具有用于肺癌早期無創檢測的應用前景。
2018年底,多癌種早篩的研發已獲突破性進展,預計2019年下半年市場化。
目前,燃石醫學針對不同癌種及不同臨床階段自主研發的超過30種患病人群檢測産品已覆蓋全國400余家醫院,並積累有中國最大的肺癌基因組數據庫。
除了埋頭在內鑽研技術,燃石醫學也不忘向外“鏈接”,腫瘤基因組大數據生態圈的關鍵詞便是“鏈接”。“主要是將藥廠、醫生、患者等納入進來,共享生態圈的價值。”漢雨生說,比如藥廠新藥臨床試驗需要招募滿足特定條件的患者往往費時費力,降低了新藥研發的速度,但生態圈裏涵蓋了大量患者的數據,能快速匹配藥廠對患者的招募需求。此外,這裏還能滿足藥廠精准營銷和找尋精准患者的需要。對于醫生和患者來說,醫生有學術研究的需要,患者有機會免費參加新藥臨床試驗,生態圈同樣能實現價值。
風投“寵兒”曾被30家VC拒絕
漢雨生的履曆擁有多重角色,他是協和醫科大學細胞生物學碩士,曾任BioTek Instruments Inc中國區總經理,負責BioTek在華業務,還曾就職于知名風投北極光,但說來很有趣,在2014年創業時他曾被30家VC說“NO”。
爲何會有如此遭遇?漢雨生解釋說,那時腫瘤基因檢測在中國還處在早期階段,很多投資人看不懂這個行業,也不能確定你所處市場是否足夠大,不敢貿然投入。而這幾年行業的快速發展,再加上燃石醫學以專業強大的團隊迅速在中國腫瘤基因檢測領域脫穎而出,知名投資機構對其偏愛有加。
在2014年,燃石醫學獲北極光創投和聯想之星的4300萬元A輪投資、2015年濟峰資本、紅杉資本和聯想之星的1.5億元A+輪投資,以及2016年由紅杉資本領投,濟峰資本、招銀國際跟投的3億元B輪融資,今年2月它剛宣布獲得由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領投,濟峰資本、招銀國際、禮來亞洲基金、紅杉資本等跟投的8.5億元C輪融資,堪稱風投“寵兒”。
雖然被外界追捧,但漢雨生時刻不敢忘記自己的創業初衷。
“‘燃石’,寓意公司是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就像7500萬年前毀滅恐龍一樣,重新塑造地球的生態圈。”漢雨生這樣解釋著公司名字的寓意,他說隨著精准醫療、NGS和新的腫瘤基因檢測的發展,整個腫瘤治療的模式將會改變,腫瘤將不再是“不治之症”,燃石醫學希望爲重塑腫瘤檢測治療模式出一份力。
廣州燃石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CEO漢雨生:“廣州是生物醫學創業的‘福地’”
在早幾年二代測序技術的腫瘤基因檢測還沒起來時,所有人都很謹慎,包括以膽大聞名的風投。我特別感謝廣州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在新技術尚在探索的階段,就對企業給與了莫大的包容。燃石醫學初創時最需要的是獲得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的資質。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也正式出爐了,生物醫藥被寫進規劃成爲重點培育的産業之一,其中還要在基因檢測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廣州也對生物醫藥産業出台了很多政策,希望助推企業實現一批關鍵和核心技術突破,搶占國際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制高點。燃石醫學真的趕上了好時候。
其實,廣州的確是燃石醫學的“福地”。雖然在2014年、2015年燃石醫學主要在做市場教育工作,業績幾可忽略,但最近兩年公司收入都是每年翻番,以億元來計算,腫瘤二代基因測序市場份額更是占據了近三成,成爲行業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