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一方面是爲了紀念屈原,另一方面,現在已成爲民間賽事,多是在有水、有河、有湖的城市舉行。如中華龍舟大賽,央視幾乎每隔一個月都要播出。
根據資料顯示,賽龍舟最早興起于漢代。後來,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賽。
《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爲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禦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龍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龍舟,最困難的是尋找木材。要尋找25米長以上的整木,將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這樣造出的龍舟才會堅固結實。這樣的木材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樹頭的直徑必須在20厘米才能符合條件。
龍舟通常是某個自然村的公共財産。水上人家有句俗語“一日造船,千日過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須堅固美觀,才能經受風浪,故造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岸上人家建房,“禮路”絲毫馬虎不得。釘船板猶如建房的“奠基”,還要舉行“奠基典禮”,擺上供品祭拜。特別是在“點睛”這一重要環節,還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
龍舟的龍頭是寫意的、象征性的。龍舟的“龍須”是將金箔紙折成約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綁在一根對折的紅布條上,象征“龍須”;將一塊紅布折成三角形,釘在船頭,象征“龍舌”;將6條龍須等距離分布釘在“龍舌”上,這就成了“龍頭”。
這些程序完成後,村裏的老人在龍頭前擺上“三牲”,持香對著龍頭祭拜。然後,一村民手持香爐,繞著龍舟轉了一圈。這意味著,將龍舟上的不潔之物驅走,龍舟變得聖潔而有靈氣。隨後,燃放鞭炮、燒金紙,儀式就結束了。
經過幾名壯漢六七天的勞作,新龍舟完工了。之後,請村裏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長衫戴氈帽,帶領全村70多名壯勞力,到船廠“請船”。大家人手一槳,浩浩蕩蕩地將龍舟劃回村裏。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龍舟的豐姿就會出現在附近的江上。
“希望能爲未來中國龍舟申請入奧。”這是中國百姓的呼聲,這種呼聲甚至比武術入奧強烈的多。
中國龍舟協會秘書長余漢橋說:“1964年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會,柔道進入奧運;1988年韓國舉辦漢城奧運會,跆拳道進入奧運;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卻沒中國項目入選。”余漢橋表示:“奧運會沒有中國項目是一個遺憾,也是奧運的美中不足。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很多,無論從受歡迎程度還是普及程度,龍舟都大有希望。”
龍舟進奧運,有什麽先決條件?余漢橋介紹,必須是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管轄的項目,至少舉行過兩次洲際錦標賽;至少在4大洲的75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並得到承認支持;應具備一定的觀賞性;比賽結果可以量化,而非人爲打分。“這些條件龍舟都已符合。
“如果龍舟進不了奧運會,一定是國外怕中國贏了所有金牌,就像乒乓球一樣”,一位王姓的大爺表示。
其實,即使龍舟賽進入奧運會,中國隊也不一定能贏。因爲現在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泰國、新加坡、伊朗的龍舟技術都已日臻成熟,尤其是加拿大隊,堪稱世界第一龍舟隊。
正如:2017年10月22日,爲期五天的國際龍舟聯合會第十三屆世界龍舟錦標賽在昆明滇池落下大幕,本屆世錦賽共有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隊伍近2800名運動員參賽。加拿大隊成爲了本屆最大贏家,他們獨攬27金位列獎牌榜首位,獲得國家(地區)女子總冠軍和老將總冠軍。而中國隊僅交出19金8銀6銅的佳績,排名第二。
江蘇南京龍舟隊主教練缪豫輝認爲加拿大隊既是中國隊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樣也是學習的榜樣,“這次歐美隊伍的發揮確實出衆,中長距離項目仍保持著世界一流水平,尤其是加拿大隊,他們的劃槳幅度和深度都很好,腰腹力量也發揮的十分充分,從技術到團隊配合都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