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丨到底是紀念屈原、伍子胥,還是曹娥?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5月30日迎來端午佳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
天文年曆顯示,2010年至2027年間,屬今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最早。直到2028年這一「紀錄」才被打破,當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為5月28日。
端午由來,眾說紛紜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樽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宋代歐陽修的《漁家傲》描述的就是端午時節了,在這個「鳥鳴驚破好夢」的時節,天氣暖和而不酷熱,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端午節的由來,各本其源,有「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直至民國時期,社會上還有「躲端午」的習俗。端午節的另一類民俗活動,就是為了驅災辟邪的目的而發展起來的。
與夏季時令相關
有學者的考證,端午的起源、形成與夏季的時令有著密切的關係。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他援引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中國的很多節日與節氣之間存在對應關係,「端午」與「夏至」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們高溫到來,在陽光雨水充足、有益於農作物生長的同時,蚊蠅開始滋生,疫病流行。以夏至為分界的自然界變化,影響到古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過去科技水平不發達,人們在認識到這一現象後,為了提示這一關鍵時日,就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富有文化內涵的端午節。
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嗎?
端午的習俗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驅災,也就是祛毒除惡、辟邪驅鬼;另一類就是祭祀,由龍圖騰的祭祀,轉而為具體歷史人物的祭祀。
賽龍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慟,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尋找他的真身。 如今,端午前後幾天,大江南北都要「賽龍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粽子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由此風習相傳,人們為緬懷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掛艾虎
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徵萬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後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飲蒲酒、雄黃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汨羅江上的靈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湖南省汨羅市,為了紀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一,龍舟賽前不管停放在哪個地方,都要劃到屈子祠朝廟。這延續多年的儀式,更是寓意龍舟競渡的「求索」精神,是從屈原始。千年古國,養育了無數英雄豪傑。歲月如輪,總有一些東西積澱下來,且越積越厚。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對詩人屈原的紀念讓節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端午節彰顯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中華文明的魅力,其文化核心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化不開的家國情懷!
汨羅江上的靈魂
(作者:竺子)
為什麼你一身蘭花
浪跡在荒山水畔
失去故土
也就永無歸宿
為什麼你的眼裡
總是含著淚水
你的淚水
從來不是為了自己
胸中磊塊
只有汨羅江才能澆平
走在汨羅江邊
薄霧中
看見一個老漁夫
划著小船
泊在岸邊
身佩香草的你
披著長發,容顏憔悴
內心,哽咽
像這滾滾江水
恍惚聽見
老漁夫
對岸上的你說
學學我吧
隱居在這山水間
看看雲捲雲舒
划船捕魚
不也逍遙自在?
你說,一想到
民生,如此多艱
哪裡有心情欣賞風景
老漁夫擺擺手
把船劃向了江心
一隻孤雁
划過黑雲壓城的天空
你抱起石頭
往汨羅江縱身一跳
也許,人們
不懂你的《離騷》
但2300餘年
每到這一天
人們用竹筒裝米
放入江中喂飽魚蝦
以求這些生靈
不觸碰你的身體
也許,人們
不懂你的《天問》
但每到這一天
打開糯米粽
對身邊
憂國憂民的人
說一聲
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