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中國金融行業全面開放。
據悉,我國金融業總資産300萬億,4500家銀行金融機構,131家證券公司,230家保險公司,其中銀行業268萬億,規模全球第一。2019年股票總市值8.5萬億,僅次于美國股市40萬億全球第二,2019年中國商品期貨成交量爲290萬億人民幣,38億手,全球第一。
有專家認爲,中國金融行業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加上整個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全球居首,外資都希望早日進入中國市場多搶占份額。
那麽,面對來勢洶洶的外資,我們究竟要面對的是“狼群”,還是攪動整個池塘的“鲶魚”?我們是否准備好了迎接挑戰,並像2001年加入WTO時所期望的那樣,讓我國的金融市場能接軌世界的跑道?讓我國的資本市場也能在長度上走的越來越遠,寬度上層次越來越多樣?
在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金融1號院”就給大家來回顧一下七大金融機構對外開放的“前世今生”,細數在對外開放這條道路上,烙下我們一步步腳印的“基石”,也暢想我國金融業乘著開放的東風,揚帆遠航。
1、公募行業:今日2家外資巨頭遞交公募基金公司設立申請
2020年4月1日,一個注定被記入金融業史冊的日子,中國金融行業全面開放,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申請正式啓動!
4月1日,貝萊德與路博邁提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申請,目前已被證監會接收材料,這意味著,外資巨頭申請我國公募牌照的通道正式打開,我國本土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也將迎來新的挑戰對手。
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對外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基金管理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外資“觊觎”已久的中國公募基金牌照及基金管理公司絕對控股權打開通道。
在去年8月份,摩根資管擬花費2.41億競拍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該交易如審批通過,摩根資管將持有上投摩根51%的股權,上投摩根將成爲中國公募基金業首家被外資絕對控股的基金公司。截至目前,上海信托仍持有上投摩根51%股份,這筆交易還未最終落錘。
除此之外,“金融1號院”注意到,公募行業目前150家基金管理公司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多達53家,其中,外資機構持股比例高達49%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4家,距離外資絕對控股僅有“2個百分點”的距離。
2、證券行業:15家外資券商 PK 119家內地券商
從2003年算起,外資券商在中國證券市場已走過17年風雨曆程,2003年至2012年,十幾家合資券商相繼設立。但多年來合資券商多困擾于業務開展以及管理方式的“水土不服”,在國內券業市場難爭一席之地。自2011年後的7年內再未有合資券商(不包括港資參股券商)獲批新設。
隨著2018年《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公布,外資進駐中國券業市場的熱情再次被點燃。僅一年多時間裏,已出現5家外資控股券商。
今天,是證券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的第一天,這意味著,擴大證券行業對外開放曆程即將迎來新篇章。
回顧證券行業對外開放時刻表:
- 2003年起,首批十幾家合資券商相繼設立。
- 2005年年底,因券商綜合治理等問題,外資投行參股內地券商被叫停。
- 2007年12月份,外資參股中國證券公司再度開閘,國內證券行業重啓對外開放進程。
- 2012年10月份,對外開放再迎新進程,外資在合資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從1/3提高到了49%,
近幾年,我國證券行業對外開放按下“加速鍵”,外資控股券商手握牌照開始搶灘中國市場,推動證券行業雙向開放戰略落地。
- 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推出11條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對外開放舉措進一步細化,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至2020年。
- 2019年10月11日,證監會明確提前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措施,外資持股比例可至100%,外資股比限制取消的政策時間提前至2020年12月1日。
- 2020年3月13日,證監會再次明確提前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措施,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 2020年3月23日、24日,證監會發文,核准高盛集團控股高盛高華證券(占股權51%);核准摩根士丹利控股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占股權51%)。
至此,我國外資控股券商(占股權51%)已達5家,而今天,是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股權可達100%)措施的第一天,這意味著,擴大證券行業對外開放曆程即將迎來新篇章。
15家外資參股或控股券商瞄准券業市場
目前共有15家外資參股或控股券商,今天之後,首家100%外資控股券商有望從這些券商中誕生。
這15家合資券商分別爲摩根士丹利華鑫、高盛高華、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中金公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金圓統一、東方花旗證券、彙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華菁證券、申港證券、中銀證券。
在我國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背景下,“華爾街之狼”野心明顯,行動迅速,多家外資巨頭曾公開表示中國證券行業是他們在中國的核心戰略布局之一。
高盛(日本)亞太區聯合總裁李廉(Todd Leland)曾表示:“這是我們在中國業務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我們現在將盡快實施將目前北京高華證券旗下經營的業務部門過渡到GSGH一個單一的公司中。同時,我們也將盡早尋求機會爭取獲得100%的所有權。”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太區聯合首席執行官兼中國首席執行官孫玮(Wei Sun Christianson)曾表示,中國是摩根士丹利的核心戰略重點,他們希望進一步投資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以便爲客戶提供更好的建議和服務。
18家合資券商“排隊候場”
另據中國證監會網站最新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4月1日,還有18家合資券商正在排隊申請設立。
陽光證券、粵港證券、聯信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華勝國際證券、星展證券(中國)、大和證券(中國)這8家申請設立券商已經完成“受理”環節的審核,進入“第一次反饋意見”環節。
溫州衆鑫證券、雲鋒證券、百富證券、金港證券、豪康證券、嘉實證券、珠江證券、華海證券、澳海證券,海峽證券爲受理狀態。其中前9家申請設立券商均于2018年之前獲證監會受理申請材料,海峽證券是在2019年遞交申請材料。
此外,同樣在2019年遞交申請材料的星展證券(中國)已通過“受理”環節的審核,進入“第一次反饋意見”環節,受理速度在18家待審新設公司中十分突出。
證監會公示的證券機構行政許可審核流程顯示,從接受申請材料到正式受理完畢僅需37個工作日,而從受理到准予或不予許可的審核流程沒有時間限制,這也是上述不少申請排隊設立券商審批速度較慢的主要原因。
此外,正在擬用增持方式成爲外資控股券商的還有瑞信方正證券。花旗集團、法國興業銀行也表示有意在中國設立全資或獨資券商,進軍中國證券市場。
3、保險業:對中小險企有沖擊,難撼龍頭地位
隨著國務院“金穩委”宣布2020年放開人身險外資持股比例至100%,我國內地保險業進入對外資全面自由化時期。
從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對國內保險業的影響來看,業內人士普遍認爲,外資股權比例限制放開後,可能對一些中小險企帶來沖擊,但外資保險公司很難獲取顯著的市場份額,本地龍頭地位難以撼動。此外,外資的進入雖加劇國內保險業競爭,但外資的進入可爲國內保險消費者帶來更加多元化的保險産品。
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四個階段
總體來看,外資進入我國保險業經曆了四大階段。
一是,1992-2001年加入WTO之前是對外開放的初級階段。
當時國務院選定上海作爲第一個試點對外開放的城市,後又擴大至廣州。1992年友邦進入中國,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標志對外開放的實質開始,隨後一批外國保險公司獲批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如1994年日本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在上海設立分公司,成爲改革開放後首個外資獨資財險公司。1996年加拿大宏利保險公司與原外經貿信托合資設立了我國第一家合資壽險公司——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截至“入世”前,有12個國家地區29家外資在華設立營業性機構。
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的3年爲對外開放過渡期。
這一階段保險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更多的城市放開了試點。與此同時,中資保險公司的海外融資也取得了進展,2003年中國財險、中國人壽成功在香港上市。
三是,2004年後3年“入世”過渡期結束,保險業進入半自由化階段。
這一階段實行了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地域限制被取消、壽險除外資比例不超過50%及設立條件限制外,對外資沒有其它限制、允許外資壽險公司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業務、外資非壽險公司開放交強險業務等系列對外開放政策。中國內地保險業對放開放進程中這一階段與日本、韓國完全開放前所處進程類似,主要特點是外資在股權比例上不能突破控股界限。
四是、隨著國務院“金穩委”宣布一系列金融對外開放措施,其中人身險外資比例限制從51%提高至100%標志著保險業將與2020年進入全面自由化階段。
外資險企在國內發展情況如何?
從外資財險公司目前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來看,目前外資保險公司(以中外合資爲主)數量逐年增長,外資公司數量大于純中資公司。
從2004年以後,我國保險業進入半開放狀態後,外資財産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數量都處于逐年上升階段,中資保險公司達到一定數量後較爲穩定。外資財産險公司數量從2004年的14家每年增加至2018年的66家,純中資財産險公司從2004年的12家增長至2011年的21家後保持穩定不變;外資人身險公司從2004年的9家增長至2018年的63家,純中資人身險公司從2004年的19家增長至2013年的28家後保持穩定不變。
2015“商車費改”以來,外資財産險公司份額不斷下降,規模增速落後于中資公司。2014年以前,隨著公司數量的增加,外資財産公司份額處于小幅提升狀態,且保費實現較高增速,高于中資保險公司。但是2015年以來,外資財産險公司份額出現下降,持續回落,保費增速也持續低于中資財産險公司。進入2019年份額更是急速向下。商車費改以後,車險市場競爭激烈,通過費用競爭爭取市場的情況十分普遍,而外資財産險公司受其國內成熟度影響,對于內地市場戰略偏保守,傾向穩健發展而不是迅速擴張,所以造成份額持續下降。
外資壽險公司份額自2011年以來進入穩步提升狀態,規模增速在中資人身險公司之上。2011-2016是人身險行業監管環境寬松的時代,行業規模高速增長。外資保險公司也抓住了這一階段的監管紅利,穩健擴張,份額從2011年的4.04%提升到2018年的8.57%,外資保險公司經營風格比較穩健,在監管環境收緊的情況下份額也維持擴張,保費規模增速保持在中資人身險公司之上。
外資全面放開對保險業有何影響?
實際上,外資保險業的進入已經對國內保險業形成鲶魚效應。
國外保險行業曆史在百年以上,外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爲內資公司提供了一個學習和競爭的良好平台,在經營理念、商業模式、産品技術、服務方式和管理經驗上內資機構在競爭學習過程中縮短了與國外同行的差距。
尤其在營銷體制的變革方面,國內目前大型險企仍沿用外資一些優良的營銷方式。
1992年友邦保險進入中國給中國保險市場帶來了個人代理人制度,這是營銷體制上的變革,極大促進了個人壽險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保險業的用工形式,也引發了當時引入該體制時對用工指標等法律根據方面的探索。
目前代理人渠道是壽險行業占比最大的渠道,也是各家保險公司尤其龍頭險企的必爭之地。
此外,外資帶來産品創新。1999年6月,停售高預定利率的傳統保單之後,急需引進既能防範利差損,又能使投保人分享投資收益的新型壽險産品,包括分紅、萬能、投資連結類型的産品,由于外資保險公司在國外銷售過這些産品,具有豐富經驗,在引進過程中,外資保險公司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然,在借鑒外資險企經驗的同時,外資股權比例限制放開後,可能對一些中小險企帶來沖擊,但外資保險公司或很難撼動本地龍頭。
華創證券分析師洪錦屏認爲,對國內龍頭公司而言,品牌效應強,營銷渠道更加多元,渠道控制能力和議價能力更高,占據競爭優勢的公司已經進入了經營的良性循環,我國保險市場基本形成了強者恒強的競爭態勢,外資保險公司很難獲取顯著的市場份額,本地龍頭地位難以撼動。
4、私募行業:我國已有302家外資參股或控股私募基金管理人
2014年8月份,證監會公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私募基金發展進入有序可尋階段。
2016年6月份,證監會表示,明確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有關資質和登記備案事宜。允許外資私募持股比例超過49%之後,外資私募布局中國便正式拉開序幕。
外資機構在境內開展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需在境內設立機構,在境內非公開募集資金,投資境內資本市場,爲境內合格投資者提供資産管理服務,不涉及跨境資本流動。
證監會表示,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從事境內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業務,能夠吸引更多優秀的境外基金管理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有利于豐富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類型,營造良性行業競爭環境;有利于加深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升私募基金行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有利于借鑒境外先進的資産管理模式、投資理念、投資策略和合規風控做法,提升我國私募基金行業規範化程度和投資管理水平。
2017年1月份,國內首家外資私募——富達利泰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正式獲准登記注冊成爲私募基金管理人,這是首家可在中國境內募資後投資A股市場的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機構。
該年11月份,中基協又公示了3家外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記,成爲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分別是惠理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景順縱橫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路博邁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中基協表示,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機構登記政策是落實中美、中英有關對話成果、兌現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承諾的具體舉措。
2018年,元勝投資、橋水等6家外資私募在華完成登記備案。
2019年8月份,中基協宣布,爲積極穩妥推進私募基金領域的對外開放,推出四項新舉措,涉及外資私募登記備案等諸多方面。一是明確外資私募實際控制人可以是受境外金融監管部門監管的境外機構;二是明確外資私募基金投資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標准;三是爲外資私募的外籍高管和投資經理開設英文從業資格考試;四是放開外資私募産品參與“港股通”交易的限制。
中基協相關負責人介紹,上述舉措爲外資私募管理人進入中國市場創造了公平競爭的商事環境,也向國際市場傳遞了我國基金行業對外開放的堅定信號。
2019年是外資私募産品發行大年,全年累計備案産品40只,相比2018年增長一倍。合計已有23家外資獨資私募完成登記,共計發行産品65只。
截止2020年3月20日,共有26家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産品78支,資産管理規模達到78.8億元,其中10家管理人獲得提供投資建議服務資格。
與此同時,截至2020年1月初,共有302家外資控股或參股從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的機構在中基協登記爲私募基金管理人,共備案1151只私募基金,規模總計約4615.06億元,其中,外資控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23家,共備案610只基金,規模總計約3230.10億元;外資參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79家,共備案541只基金,規模總計約1384.96億元。
在地域涵蓋上,包括了美國、英國、歐洲大陸,以及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主要亞洲市場;業務上,既有富達、貝萊德、瑞銀、安本標准、景順等全球知名的綜合性資産管理機構,也有路博邁、英仕曼、富敦等各具特色的資産管理服務提供商,更有橋水、元勝這樣的知名對沖基金;在投資策略上,既包括股票、固定收益等傳統策略,也有量化對沖和期貨衍生品等新興策略。
有外資私募人士表示,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資産管理機構表達出了強烈的來華展業意願,私募基金領域外資參與程度穩步上升,對外開放激發私募市場活力逐步顯現,正在成爲推動私募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因。
5、期貨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已于今年元旦取消
回溯17年期貨對外開放時刻表:
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爲“CEPA”)正式簽署,標志著期貨業“出海”政策框架出台。
2005年,證監會發布《關于香港、澳門服務投資者參股期貨經紀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或收購期貨經紀公司,持股比例不超過49%。
2006年,監管部門允許符合條件的內地期貨公司到中國香港設立分支機構,隨後南華期貨、格林大華、永安期貨、廣發期貨、中國國際、金瑞期貨等6家期貨公司獲批赴港設立分支機構。
2006年5月份,荷蘭銀行與銀河期貨正式投資成立國內首家合資期貨公司,標志著期貨業對外開放階段正式開始。
2014年9月份,中國證監會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期貨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不少內地期貨公司又加入了“走出去”的熱潮。中信期貨、新湖期貨、浙商期貨、中大期貨、弘業期貨、混沌天成等,陸續在中國香港擁有境外分支機構。
截至2015年,獲准在中國香港設立或收購分支機構的內地期貨公司共計12家,包括中信期貨、新湖期貨、弘業期貨、浙商期貨、混沌天成期貨、華泰期貨、中大期貨、海通期貨、徽商期貨、瑞達期貨、大有期貨和國貿期貨。
與此同時,在期貨交易所方面,2015年上證所、中金所、德交所在德國設立的中歐國際交易所是最早一個成功的國內與境外交易所合作案例。
2017年1月20日,由中金所、上證所、深證所、中巴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巴基斯坦哈比銀行組成的聯合體收購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40%的股權,其中國內三家交易所合計持股30%。收購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是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助力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舉措。
此外,目前國內期貨交易所主要是通過期貨産品合作開發、加入國際性期貨期權行業協會、簽署諒解備忘錄實現信息共享、研討交流等方式與境外開展交流。
2018年3月26日,國內原油期貨正式挂牌交易;2018年5月4日,國內鐵礦石期貨正式開啓國際化征程,這兩大事件標志著我國期貨市場的“引進來”步伐出現了實質性的加快。
鐵礦石期貨正式實施引入境外交易者業務,作爲我國首個引入境外交易者的已上市期貨品種,鐵礦石期貨國際化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一步,有利于構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新局面,也有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實施。
2018年8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證監會正式發布《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可向證監會提出申請,持有境內期貨公司股權比例不超過51%,三年後持股比例不受限制。
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將原定的2021年取消證券、基金、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至2020年。這也就意味著,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已于今年1月1日取消。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銀河期貨、摩根大通期貨兩家合資期貨公司
其中,銀河期貨背後外資是蘇格蘭皇家銀行,持股比例爲16.68%;而摩根大通期貨股權結構中,摩根大通持股49%。另一家曾經的合資期貨公司中信新際期貨,2014年被中信期貨吸收合並,外資退出。
目前,境外企業和投資者根據《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和《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可以參與交易國內期貨市場特定商品期貨品種,即國內期貨監管機關允許境外交易者參與境內特定品種的期貨交易。
另外,境外交易者目前還可通過QFII模式參與境內股指期貨套期保值。
6、銀行業:對外開放將促進國內銀行審視不足加快改革
相對于證券、期貨業許多新政在今年4月份正式實施,銀行業對外開放部分政策落地更早。
2017年12月銀保監會公布消息,將放寬對除民營銀行外的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緊接著在2018年又宣布了15項對外開放措施後,2019年的5月份及7月份,銀保監會又分別研究發布12項和7項對外開放新政。也就是說,一年多的時間裏,銀行業保險業就收獲了34項對外開放新舉措。
這些對外開放政策得到了外資銀行的歡迎。在花旗中國首席執行官、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林钰華在去年年底表示,金融市場的開放對花旗在華發展是非常好的消息。“在開放的環境下花旗中國的業務有多方面得益。比如金融市場的開放會吸引更多外國資金來中國投資,花旗中國的銀行間債券結算代理業務以及作爲‘債券通’報價銀行的業務都有所獲益。我們也在評估一些新的業務機會,比如本地基金托管和期貨業務,都是我們比較感興趣的。”
具體來看,例如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國際性資産管理公司會紛紛加入中國市場成立WOFE獨資公司,有計劃地爲中國市場開發産品。花旗中國的零售銀行主要銷售第三方基金産品,因此可以爲客戶提供豐富多元的理財産品選擇,而花旗的優勢在于專業的咨詢服務。在林钰華看來,金融開放意味著花旗中國將有更多的優質産品供客戶選擇。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去年7月份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在華外資銀行、保險公司數量和規模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機構、116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51家代表處。
劉福壽表示,外資銀行的參與爲我國金融業注入了新鮮血液,有效發揮“鲶魚效應”,促進銀行業、保險業競爭力提升。多數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良好的信譽,具備先進管理經驗、專業知識和優秀人才,爲國內銀行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有利于我國中資銀行審視自身不足,加快改革發展。總體來看,銀行業對外開放與利用外資的成效顯著,在提高行業整體競爭水平的同時,開放帶來的風險總體可控。
7、信托業:“分手期”後,外資參股公司僅剩7家
據普益標准整理,信托業對外開放曆程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兩大階段:
一、2007年-2014年:外資牽手熱戀期
此期間得益于監管層開放了部分股權,吸引了不少外資機構入股國內信托公司。2007 年銀監會發布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規定了外資對國內信托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單個境外機構向信托公司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20%,且其本身及關聯方投資入股的信托公司不得超過2家。
普益標准指出,北京信托于當年率先引進威益投資作爲單一外資股東,拉開了境外機構參股信托公司的帷幕。在此後的7年裏陸陸續續有11家信托公司牽手外資股東,絕大部分外資股東持股比例緊靠政策規定的20%上限。
二、2015年-至今:外資分手撤退期
2015年開始,部分外資股東開始撤資或減持。盡管在 2015 年銀監會發布了《中國銀監會信托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將外資股東對信托公司的持股比例完全放開,這一大利好政策並沒有留住去意已決的外資股東,從當年7月起外資股東陸續選擇稀釋其持股比例或將其股份全部轉讓。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外資頻頻撤出信托公司,一方面,外資股東經營理念跟國內有差異,大多數外資股東扮演的是財務投資者角色,並不具有話語權;另一方面,與外資公司的發展戰略相關,國內外金融環境均在變化,外資投資標的業績表現不如預期,使得外資股東退出國內信托業。
目前,華澳信托、杭州工商信托、蘇州信托和興業信托的外資股東已轉讓其全部股份,有外資參股的信托公司僅剩7家,且外資持股比例均出現縮水。
具體來看,目前國內共有紫金信托(三井住友信托銀行,19.99%)、國通信托(東亞銀行,19.99%)、中航信托(華僑銀行,19.99%)、中糧信托(蒙特利爾銀行,19.99%)、百瑞信托(摩根大通,19.99%)、北京國際信托(威益投資,15.30%)、新華信托(巴克萊銀行,5.57%)等7家信托公司擁有外資背景。
然而,2020年3月1日,銀保監會發布《信托公司股權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取消了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信托公司應具備的“總資産不少于10億美元”的數量型限制門檻要求,進一步放寬了政策約束,實現了內資與外資股權政策上的平等。
未來,外資股東會不會再次進軍國內信托市場,仍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