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郡善堂是體現了潮地人民從善向善、關心他人、關心公益的一種精神文明,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是值得研討的一種潮郡社會人文現象。本文就潮郡善堂産生緣由、規模、結構、善事活動、文化特色作粗淺探討,希仁人斧正。
一潮郡善堂産生的緣由
封建年代的潮郡,社會有相當數量生活貧困的弱者。這些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過程中,需要社會救助的事情很多,而且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突出的有溺嬰特別溺女嬰,這習已成風。其深刻社會原因“因家計貧乏,慮日前之撫養維艱,即家計稍豐,亦慮將來之遣嫁滋累,並或急望生男,恐爲哺乳所誤,遲其再孕,往往甫經産育,施即淹斃”(1);也有鳏寡老無靠的老人,生活艱難等社會問題。這引起潮郡地方官和紳士的關注。籌措補救方法,建置救濟機構。一是各縣都設有育嬰堂,雇乳婦餵養,收養棄嬰,每月發給定額生活費(2)。二是設立收養病無靠的養濟院。每月或日發給口糧、柴薪、每年發給布匹衣服(3)。三是設癞民所,收養患有麻風病人,供給口糧(4)。這些育嬰堂、養濟院、癞民所等慈善機構,由于經濟力量有限所能養的嬰兒、鳏寡老人、患有麻風病人甚少。因此,潮郡明、清兩代棄嬰等社會問題不能得到徹底解決。
近代,由于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潮郡自然經濟瓦解,貧富懸殊較大。較多農民失去土地。這些沒有土地的農民,有的仍在鄉村成爲閑散遊民,甚至淪爲乞戶、仆人、樂工,生活艱苦。有的流落到鄉村的集市、潮屬各縣的縣城、潮州郡城、新開埠的汕頭市,從事小手工業、小販或爲外商、國內商家當工人、傭人。這些背井離鄉的人,生活非常貧困,工作時間很少,“每日至少須十五、六個小時(5),工作強度大,工作條件惡劣,工資又相當低,‘太平世界’尚能勉強度日,若遇災荒、戰禍、失業挨餓,家破人亡,屍體橫臥街頭,死骨漫路慘相淒憐。這樣,在城鎮商賈打工的潮人或在鄉村紳耆者,有慈善積德之人,認爲有必要建立慈善機構,解決常年個別人困難。災年恤死救生的社會問題。因而善堂、善社爲適合這種社會問題的需要而創建遍潮郡各地,上至城市郡城,下至市集鄉村,形成市郡、縣、鎮三級“網絡的慈善機構”。
汕頭開埠後,潮人大量海外謀生。有自由出國經商的;有被迫“賣豬仔”到海外當苦力的。潮人遍布泰國暹羅、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菲律賓、美國、古巴等50多個國家,海外潮人人數與本土人數差不多,有近千萬人(6)。這些人飄洋過海,孤棲異域,外受殖民者的壓迫統治,內無強盛國家作爲有力後盾保護。這樣淒涼悲慘生活,使那些出國謀生“飛黃騰達”者爲弘揚潮人的樂善好施,在海外先後興建泰國曼谷報德善堂、新加坡中華善堂、馬來西亞明修善社等。
潮郡善堂是由富商巨賈倡建、衿紳支持,商號、行鋪、熱心公益事業者捐資創建的。汕頭市開埠不久,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富商巨賈賴禮園、楊禹臣、吳捷元等倡建善堂得到汕頭埠各商號支持集資1000大洋購下(現外馬三小現址)地皮,興辦汕頭埠首座善堂———同慶善堂,崇奉宋大峰祖師;潮陽籍巨商第一任汕頭市商會會長肖鳴琴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首倡並帶頭捐資皆社友同人買地,報官示准蓋建潮郡念佛社首創的棉安善堂;修築我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的張榕軒兄弟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倡辦延壽善堂;林芷明、黃新琳等見崎碌貧戶多,組織興辦慈愛善社(7)。潮郡興辦慈善機構,都得當時政府的支持,社會名流的贊同。如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69年)潮州知府李士彬爲潮州開元街的鋪仁善堂題門額;清末狀元夏同和爲潮陽縣棉安善堂題門匾“棉安善堂”及題聯:“棉疆有慶,安堵無驚”(8)。
二潮郡善堂的主要善事活動
1、恤死
恤死施棺收殓是潮郡各善堂慈善活動主要工作之一。各善堂設置有收殓所、築義冢、墓園。汕頭的存心善堂設有較大的義冢,誠敬善社設收殓所,組織方便隊17人專職司殓葬。慈愛善社設收殓所、築墓園,誠心善堂設義山管理處;潮城各善堂在城郊山地、坡地,都擁有可供贈葬的義冢埠。潮陽、揭陽、澄海、饒平等縣的善堂皆設有恤死機構、場地。經常多行善舉樂于施棺贈葬。
每逢天災人禍,死難者衆,善堂掩埋隊員不顧寒暑、不管髒臭,擡屍、挖穴,以苦爲樂。較大善事活動有:一是海難事故。1917年,往返于汕頭至揭陽的金善益輪,在汕頭市附近海面不幸沉沒,數百具屍體由善堂無償出棺收埋。1919年1月(農曆12月24日),豐茂號輪在南澳縣芹澎觸礁800名僑客遇難,有屍飄至潮陽近海,由社友收屍掩埋。1924年農曆五月初七日中午12時,往返汕揭的大興輪在浔洄港嘴遇風浪,由于超載造成翻船沉海事故,500多名乘客只有少數人生還。善堂聞訊即組織礐石磊口橋西的棉花村十名撬蚝漁民,苦戰四、五天,潛海撈屍,用船載上汕頭岸,先讓遺屬認屍,再裝棺收殓。1932年,潮陽大信輪沉沒,前往救難(9)。二是特大災難,1922年8月2日(農曆6月初10日)大台風襲擊潮汕,俗稱“八二”風災,是近代潮郡的一次特大災害,台風幾乎禍及整個潮郡,震山撼嶽,拔木發屋。潮汐驟至,暴雨傾盆,堤圍潰決,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數丈,廬舍傾塌,田園淹沒,人畜漂流。澄海死者26996人,饒平近3000人,潮陽1000人,揭陽600余人,汕頭2000余人,總共34500人。廬舍成墟,屍骸遍野,逾月而山陬海隅積穢猶未能清(10)。其時,潮郡各縣善堂均見義勇爲,急公好施視同己任,聚集人力,自備收埋工具和費用。汕頭的存心善堂,誠敬善堂等,潮安的集安汕頭領隊,廣濟、壽朋善堂先後趕赴各災收埋死屍。各善堂人員出于救災熱情,忘記個人辛苦安危,冒著酷暑天氣和可能受疠疾病傳染的危險,用大蒜頭塞鼻,將水裏腐臭難聞的浮屍用席裹住拖上岸掩埋。由于“屍骸遍野”,逾月腐爛,收埋工作極盡艱難,耗時一月有余始畢(11)。
潮州淪陷之後,死亡人數劇增。由于戰亂,生者不得生,死者就更無力營葬了。盡管當時各善堂的經濟來源都十分艱困,但善堂仍傾全力施棺贈葬。堂存的棺木施完了,就收買被拆(包括自拆)的民房舊杉木制作棺材,使死者都有薄棺一具入土。山上的義冢埠,時亂而墓葬不亂,依然如戰前一樣分行列號,豎立墓碑,造冊登記,井然有序。國土重光後,不少死者的親屬得以按址尋到先人骸骨,此皆出自于善堂之所賜。由于路無伏屍,城無遺骨,客觀上也減輕了疾病的流傳,使百姓都受其益(12)。
1943年潮汕旱災鬧饑荒,霍亂肆虐,日寇橫行,餓殍滿路。潮陽、汕頭、潮安尤爲嚴重,僅潮陽一縣餓死、病亡者13.44萬人之多,故潮陽有萬人冢。汕頭的存心、仁愛、誠敬等善堂;潮陽棉安、仁德、仁濟等善堂;潮安等集安等善堂每天掩埋要以百計收屍,有的陳屍發臭腐爛,善堂收屍人員以慈悲爲懷,用蒜頭塞鼻,不棄遺體,善舉感人(13)。
2、救生
潮郡善堂普濟衆生,救死扶傷比其所做的收殓屍體,超度亡靈更加現實,更加重要的善舉。潮郡善堂所從事救生事業大體可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1)救災扶貧,排憂解難
潮郡善堂的善款大部分用于救濟因各種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的災民,目的是使他們有所依賴,體會到人世的溫暖,從而鼓起勇氣,重新面對人生。另外善堂還對那些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在生活上予以照顧,盡力讓他們安度晚年。
潮郡善堂遒循“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原則,在“服務社會”這個基本前提下,爲潮地貧苦弱者排憂解難。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韓江水災,汕頭存心等善堂派了很多人員沿潮安七都及潮安、澄海各災區,布赈施食4個月,並搭篷屋以安災民。1914年,潮安潭頭上埠元巷堤潰決,運米400余包到急水、秋溪、石龜等20余個鄉村急赈。1918年正月初三日,潮汕大地震,汕頭善堂除救護汕頭市區傷民外,還前往重災區南澳島急赈。1932年潮陽大信輪沉沒,前往救難,同年募資修築和平公路橋以利通車。1947年農曆六月,韓江水災,大長橋、小長橋等鄉成澤國,派救護人員、醫務人員前往搶救施赈(14)。
潮郡汕頭、潮城、揭陽、潮陽等善堂冬季贈衣,有棉衣和麻袋衫兩種;暮年施粥,按臘月大小,于二十六、二十七或二十八兩晚舉辦;暮年施赈,就是對貧民發放赈款,度過年關。農村貧苦之家,都扶老攜幼而來,遠還在澄海的樟林、東隴一帶的動貧苦者,也到汕頭、潮州城領赈。
(2)施醫贈藥治病救人
潮郡善堂非常關心潮地社會普遍存在著缺醫少藥這一社會問題,特別是城市打工的苦力工人、貧苦大衆、因生病沒有工薪沒錢就醫者,呻吟街頭。初有些善堂購買藥品救濟貧苦病人。如汕頭誠敬善社林嶽州將家傳自制治療吐瀉驗藥,免費施贈,極爲靈驗。以後擴爲誠敬中醫院。1924年免費施醫8640人,贈藥1440劑。1929年存心善堂創立善堂醫院。每天下午半天爲貧苦病人義務診病,醫師只領善堂發點薄酬。1943年存心、誠心、誠敬、慈愛、延壽共5個善堂,成立五善堂醫院。每天有數十名窮人來就醫,全部免費。潮城善堂施醫贈藥的做法是:善堂聘請醫師坐堂(或另設址)爲病人診病,醫師按病處方,病人憑處方領藥。各善堂的醫期互不相同,大體按農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開診。潮城最有名氣的集安善堂,聘請的醫師多負盛名。每診期看病四、五百人,每月贈藥所費約在三千元左右(大洋)。國土重光後,集安善堂附設中藥室,贈藥改爲發藥簽方式,每張藥簽有一定金額。當時,莊靜庵先生就長期捐贈藥簽,施惠于貧苦病人。集安善堂爲表彰莊先生的善舉,在該堂挂其相片留念(15)。
潮州城各善堂的施醫贈藥,雖在藥劑的金額上有所限制,但對到堂求醫領藥的人卻沒有任何限制。由于社會上窮苦人多,善堂藥費的支出是很浩繁的,而善堂的施藥贈藥仍能長期繼續下去,這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
在社會上也有不少商店(行)自發地求驗方制成便藥而施贈。比較著名的有汪騰昌紙遮店,長期贈送一種能治療疥瘡的膏藥。楓溪吳潮川先生(人稱八爺)所辦的致中碗行,長期贈送一種能治療便血的口服藥丸。信和米行裕鹹魚行、裕昌當鋪多家商號,也贈送各種驗方制成的便藥。這對于善堂的施贈藥起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3)組織義務消防隊搶險抗災
民諺曰:“水火無情”。潮汕各善堂在救火這項公益事業是花了大力氣的。汕頭市有三支義務消防隊,汕頭存心善堂救護隊建于1929年,誠敬善社滅火局建于1930年,合敬善社撲火隊建于1933年。這三家善堂消防隊大約有100名專職消防隊員,500名義務消防隊員。各消防隊配有救火機、泵浦車、消防車和吉普車等設備。揭陽縣有慈霖善堂、永同德善堂、壽德善堂、衆善堂、覺善堂、誠心善堂六支義務消防隊、義務消防隊員大約100名。潮陽縣的棉安善堂、存德善堂、仁濟善堂、仁德善堂、建德善堂、存心善堂等六支義務消防隊、消防隊員200多名,配有發動機、救火機、滅火器。潮安縣有專職消防隊,其他各縣善堂普遍沒有義務消防隊,但規模較小(16)。
各善堂組建的義務消防隊,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確實做了不少有益于社會的善事:
1932年4月,外馬路光天巷口至商業街沙仔地篷寮火災,善堂消防隊配合水龍局全力搶救,滅火、救人,事後善堂積極收屍和災後赈濟。1933年4月,烏橋同濟二馬路火災、延燒板屋、灰屋300余間;10月再次火災,毀屋百余間,汕頭善堂皆全力搶救之。1934年,西堤海邊竹篷寮火災,延燒篷屋400余間,越歲再火災毀屋450間。汕頭善堂除派消防隊撲火外,又臨時救濟和施衣贈粥,使災民安身(17)。
潮城南北大堤是關系到潮安、汕頭、揭陽、普甯等縣市的安全。各善堂每逢韓江水位上漲,沿江城門關閉防洪時,就派員上堤巡視水情,對險段輸流守望。有個別善堂還煮粥擡至堤頂的人們吃。
民國初年,善堂有一典型救人的善事。有一次韓江水漲,來洪極猛。東門城門關閉,湘子橋橋面過水,梭船也已放斷,橋的各個橋墩均互相隔斷,孤立于狂濤之中。這是茶亭畔有一賣蔔盲人不及逃走,被洪水困于鉎牛洲的小屋頂上,上天無路,落地無門,拼命呼救。杏苑善堂董事長唐老先生(即後來該堂唐孟偉主任的父親)得悉此事,立即出重資雇一輪船,冒險到鉎牛洲救人。幾經波折方始把這個盲人就脫險境。
1934年7月20日,因暴風雨和韓江水漲,水勢凶猛,北堤發生穿泄二處,幾乎釀成巨禍。幸經及時搶救,保住北堤安全。善堂人員于是役全力投入搶險,做了大量工作。
3、興辦善堂義學
舊社會潮人很多因生活貧困,而未受過學校教育。代代艱難地奮鬥,很多潮人深深感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文化發達,才能擺脫貧困。因而國內外善堂有識之士興辦義學。
近代開埠的汕頭市善堂興辦義學較多:汕頭誠敬善社1941年開辦誠敬小學;存心善堂1942年開辦存心小學,慈愛善堂開辦慈愛小學,誠心善堂開辦誠心小學,養蓮善社開辦養蓮小學,都免費收容失學貧童。規模較大的是:存心善堂小學,1942年由張運生發起,捐款創辦了存心學校,由王文寬任理事長,辛揚人、馬鏡川、辛桂添、鄭學忠爲理事。由鄭學忠兼任校長,並推辛揚人往泰國;鄭學忠等在汕頭集資建校。汕頭捐資者有萬多人,捐款最多是張運生。首批讓300名窮孩子不花分文得以入學讀書。到1949年,發展到18個班,700多名學生。(今改爲存心小學,占地1594平方米),該校教師實行半義務施教,專職教師每月發給34斤米加兩萬多元舊幣,待遇雖低于市內其它學校,但仍熱心教書育人。學生也發奮讀書。校友現居港澳、泰國及南洋的逾200人,在國內的人數更多。1988年秋,香港和汕頭都成立存心校友會。升平區政協常委、香港同胞楊植秋先生是香港存心校友會負責人,樂于資助學校經費。存心善堂還在學校附近創辦兒童教養院,收養100名孤兒,吃、穿、住、用由善善負責。既教識字,又開展勤工儉學,到十六、七歲就輸送到社會謀生,或安排在善堂的消防隊、救護隊、掩埋隊服務(18)。
三、潮郡善堂的文化特色
潮郡善堂是一種文化現象,究竟有什麽潮地的特色呢?我們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潮郡善堂意識的分析:大多數潮人認爲積善積德就能得到善果、幸福。這種善果便是人們在神秘外力佑注下,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補償。這也是潮人希望通過超自然的觀念與世俗道德行爲的結合,把許多日常行爲用善惡功過來劃分,沉積成爲潮人一套遵循的規範。形成潮郡善堂慈善活動與潮郡民間信仰緊密結合。這也就是說潮郡善堂文化充滿著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19):
1、潮汕善堂的創立源于民間信仰的傳播
潮汕善堂崇拜宋代大峰祖師。大峰祖師是一位信而有徵的曆史人物,生活于11世紀下半葉到12世紀初葉,活躍于北宋末後期,法名大峰。當地紳民在大峰圓寂後,感其功德,遂建立一座廟宇,名爲報德堂,供奉其聖像(20)。爾後,曆經多朝,民衆遂步把大峰看爲消災納福之善神,尊爲祖師,虔誠崇祀。在潮汕地區,最有名的潮陽棉安善堂和汕頭存心善堂的創立,都是緣于對大峰祖師的崇拜,其堂也是因供奉大峰祖師而善信如雲。究竟潮汕地區的善堂有多少供奉大峰祖師的,有雲500多所,這數字未必可靠;但潮汕善堂以大峰祖師爲信仰的力量,作爲開展慈善活動的動力,這一點贻無可置疑。在潮汕衆多善堂中,除了崇拜大峰祖師外,也有個奉敬呂祖(如汕頭市區延壽善堂、潮安庵埠紫霞善社)、隴(一作龍)尾聖何野雲(如潮安庵埠和義善社)、窦先師(如潮陽市峽山鎮的樂善善社)、齊天大聖(如揭陽市榕城的敬天善堂)(21)。無論是大峰祖師,抑或是其他神祇,雖也可以挂靠到某一宗教,但善信的崇拜,並不意味著皈依某一宗教,接受某一宗教的系統教義;該等崇拜,均屬民間信仰性質。無論所祀何神,在民衆心目中都不過是能保佑平安、招財納福的善神。就現有的資料,當年潮汕地區的善堂,鮮見不供奉神祇的而事實上,不少善堂的前身,本來就是念佛社之類的民間信仰組織。爾後才演化爲善堂或善社,以開展慈善活動爲主要職責。由此,足見潮汕善堂的産生,與民間信仰的傳播是分不開的。
2、潮汕善堂的經濟來源與民間信仰分不開
潮汕各地善堂的經濟來源,由于資料的佚失,難以一一進行較量分析;各地各堂,由于社會背景有所不同,各項來源的數目也就有所差異。但主要財源畢竟類似,據潮州城善堂的耆老回憶;善堂的經費來自本自城紳商富戶和殷實歸僑、僑眷和海外華僑、橋團的捐贈,善男信女的喜敬,還有單項善舉動的實額認捐,如收埋水屍、路屍,有的人就按口捐錢若幹,善堂則照其認捐定額按口收費。這種籌款方式,據筆者的調查,迄今仍爲東南亞地區的潮僑善堂所保持。據上面提到汕頭存心善堂堂堂務報告書,該堂經濟收入來源開列了“堂前捐助”、“社員年費”、“社員進社金”、“吉穴捐助”、“柩厝寄柩”、“法事供款捐助”、“各界捐助”等項目。不管這些錢來自誰,以什麽形式捐給善堂,多是出自一種“行善可得好報”的民間信仰心理。
3、潮汕善堂的慈善活動常與民間神事活動相結合
潮汕善堂,多以收屍殓葬爲日常業務,因此一提到善堂,往往就與死人聯系起來。也正因爲善堂從事恤死業務,故更染上宗教色彩。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舉行一系列的宗教儀式,即所謂“做功德”。從舉辦這些儀式中,善堂也可從喪主或社會的仁翁善長得到一些報酬或捐助。善堂也依地方民俗,一年四季,尤其是在諸節日中,舉行祭神儀式,主辦諸多盛會,以善信向神祇捐獻的形式集資;或以祭品施濟窮人(如盂蘭盛會等)(22)。總之,各種慈善活動,往往與神事活動相結合。故我們認爲慈善活動與民間信仰的密切結合,是潮汕善堂文化之特色。
潮郡善堂組織及其活動是屬于民間性質、民間慈善事業的範疇。在改革開放發展的社會中仍有著深厚的群衆基礎。對生活在社會的弱者的義舉在潮地頗具影響力,其客觀效益對于安定的地方民衆生活、社會的正常發展、顯然是有利的,必須發揚光大。
(因篇幅關系,本刊發表時有所刪節)
注釋:
(1)《皇清奏議》卷59《請定例禁疏》
(2)清乾隆《潮州府志•寺觀》
(3)清乾隆《潮州府志•寺觀》;嘉慶《澄海縣志•寺觀》
(4)《潮州府志•寺觀》;《潮陽縣志•寺觀》
(5)《汕頭指南》
(6)周昭京著《潮州會館史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7)(11)(1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汕頭市升平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潮汕善堂專輯》
(8)(2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汕頭市升平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潮汕善堂專輯》;林俊聰《潮汕廟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9)(13)(14)(15)(17)(18)《汕頭市大事記》;中國人民政治商會議汕頭市升平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潮汕善堂專輯》
(10)《汕頭市大事記》
(12)《潮州市志•大事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汕頭市升平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編《潮汕善堂專輯》
(19)候傑範麗珠著《中國民衆宗教意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20)《潮陽市志•人物傳》
(22)《汕頭市志•民俗志》
□黃瑾瑜(作者單位:汕頭市地方志辦公室)
(發表日期:2010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