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嗚嗚……”3月10日下午3時16分,一串火車鳴笛聲響起。津浦鐵路上,由北向南的一列貨車開過南京工運紀念館前。附近生活的居民,閑適地聚坐在館前廣場上,沐浴春日的陽光。99年前,紀念館所在的南京市江北新區頂山街道浴堂街34號,見證了革命先輩們勇敢鬥爭的光輝曆史,南京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浦口黨小組便誕生于此。 時隔近百年,記者尋訪至此。時光洗禮,歲月沉澱,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王荷波等人燃起的紅色星火,已成爲當地跨步新時代的精神引領。
奮勇鬥爭——
一位工運先驅的誕生
長袍、長胡子、戴著眼鏡……紀念館挂著的照片裏,王荷波衣著樸素,滿是書卷氣,一守就是15年。志願者洪石華是南京工運紀念館的“看護人”,洪石華的父親洪利福當年與王荷波是同事,講述過不少這位工運先驅的故事,在父親的口中,這位革命先輩是個“儒雅謙和的大高個”。
1916年夏,王荷波考入津浦鐵路浦鎮機廠。此前,正值壯年的他曆盡波折,從福建老家背井離鄉。在水網密布的浦鎮,荷葉田田,充滿生命氣息,“荷波”一詞湧上他的心頭,王灼華改名爲王荷波。 “父親回憶起王荷波,總說他慷慨無私、待人和善,是工友們心裏的‘王大哥’。”洪石華說。 當時,浦鎮機廠的英籍廠長以“磨洋工”爲名,強令拆除廁所,不讓工人在上班時間上廁所。工人們怒上心頭,卻又怕丟掉工作,不敢輕舉妄動,一時間沒了主張。這時,王荷波站了出來,代表工人們向廠方提出重建廁所、賠禮道歉等條件,一天不答應一天不複工。通過鬥爭,廠方被迫答應所有條件,罷工取得勝利。 如今,津浦鐵路上的運煤車轟鳴依舊,當年王荷波從這裏乘車北上,爲工人爭取權益的故事仍在流傳。 “正值寒冬臘月,六瓣的大雪花清晰可辨,王荷波僅有單衣,只身北上,代表工人向當時的鐵道總署提出增加工資、發給禦寒棉衣等11條要求。”洪石華記得父親訴說這段故事時的淚眼。工友們心疼不已,湊錢給他買了件皮毛大褂。王荷波不負重托,勝利歸來。 在鬥爭實踐中,王荷波逐漸認識到工人必須要有自己的組織,團結起來、組織起來才能反抗洋人、工頭對工人的欺壓。1921年,王荷波領導工人成立了南京地區第一個近代産業工會——浦鎮機廠“中華工會”。
光輝照耀——
一位黨員的革命理想
南京工運紀念館是一處江南居民造型建築,坐東朝西,磚木結構,是當時一處新建的浴室。這裏孕育出了南京地區第一個黨小組,也成爲後來中共浦鎮黨小組的主要活動地。
1923年2月,一場驚天動地的工人運動,就在這間浴室裏謀劃著。 循著曆史的軌迹,回到百年前,重溫那段光輝故事。 開天辟地一聲雷!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全國工人運動于1922年—1923年掀起高潮。 1922年春天,經時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負責人羅章龍介紹,王荷波率浦鎮機廠工會加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其個人也經羅章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爲津浦鐵路線上第一個工人黨員。 入黨後的王荷波,組織成立了中共浦口黨小組。他還積極組織建立鐵路工會,在京漢、膠濟鐵路線開展活動。自此,兩浦地區工人由單純的自發鬥爭逐步轉向到目標明確的自覺鬥爭。
記者來到兩浦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臥軌處舊址,眼前斑駁的紅色磚牆屹立在鐵路道軌旁,日複一日地靜靜“訴說”著那段動人心魄的曆史:王荷波帶領著兩浦鐵路工人進行臥軌鬥爭,有力聲援了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書寫了南京工運史上的光輝一頁。 在津浦路線上,王荷波積極推動各地鐵路工會的成立,進而推動全國鐵路總工會成立。 今天,鐵路上方是近幾年通車的江北大道快速路,車輛川流不息,新城疾馳向前。人們會永遠記得,是革命先烈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無私奉獻和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加入荷波同志入中局……”紀念館陳列著192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的第5號通告。王荷波當選爲中共三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委員(增補),成爲中國共産黨第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央執行委員。
品重柱石——
一種精神的經久傳揚
3月10日,一群緬懷英烈的參觀者到訪。館內,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企業文化工作室主任王紹禮作講解的聲音慷慨激昂。已經擔任了16年“講解員”的他,對先輩精神有著最直觀的感悟。 “近幾年,公司提煉‘先鋒’文化,引領創新發展,意在更好地傳承王荷波精神。”王紹禮說,將“先鋒”精神注入企業的責任、生産、創新、品牌方方面面,激勵著一代代浦鎮人不畏艱辛、勇往直前,不斷創新創造。
在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各大中城市,中車浦鎮公司生産的城市軌道車輛和鐵路客車在城市中穿梭;在印度、新加坡、阿根廷和中國香港等16個國家和地區,中車浦鎮公司的産品、技術、服務都已沿著軌道“抵達”……今天的中車浦鎮公司已經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龍頭企業,在王荷波精神的傳承下,百年企業“正青春”。
作爲王荷波精神的發源地,江北新區頂山街道金湯街社區還走出了一支“王荷波宣講隊”,王紹禮也成爲了宣講隊的成員之一。在近日街道的“冬訓課堂”上,王紹禮用生動故事、親身感悟,將王荷波精神送到黨員群衆心間。 每逢節假日,到社區老人家裏“敲敲門”,這是頂山街道退休黨員栗玲這些年養成的習慣。五年前,栗玲加入頂山街道金湯街社區“王荷波義工聯盟志願者協會”,社區老年人較多,協會常常組織各類活動,上門給體弱多病、腿腳不便的老年人送溫暖。 前些日子,栗玲和幾位志願者一起來到社區退休老黨員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大家聊起王荷波的故事,栗玲不禁感慨:“趁著還能出力,就想著爲社會多做些貢獻,繼續發光發熱。” “品重柱石”,紀念館牆上的一塊木匾滄桑厚重。1922年,40歲的王荷波收到工友們相贈的生日禮物——一塊寫著“品重柱石”四個大字的大紅綢。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王荷波高呼“中國共産黨萬歲”,臨難前,他請求黨組織對其子女加強革命教育,“千萬別走和我相反的道路”。昔日的紅綢早已朽逝,但“品重柱石”的精神品質,始終激蕩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間。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胡明峰 許雯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