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
如果沒有遇見“留真”,蔡斯民也許還是那個聚光燈下的廣告界巨子。
因爲“留真”,他的人生拐了一個彎,從此與藝術展開了一段不解之緣。
“留真”,意爲“爲尚健在的、最高齡的、有影響力的老一代中國畫家拍攝生活藝術像傳”。曆時4年多,自掏腰包,十多次往返,拍攝分散于國內外的14位國畫大師。很多人問蔡斯民圖什麽?他說:“很簡單,就是想設法留住一代大師們的才情、氣度和真性情。”
蔡斯民
出生于1932年,新加坡著名攝影家,重要的藝術策展人,新加坡國家文化獎章得主。
向往藝術的
知名商業攝影師
20世紀50年代開始學攝影,1955年即獲國際影藝聯盟最高榮譽頭銜;60年代進入廣告公司工作,擔任外國攝影師助理;70年代開設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以特約方式承接頂尖廣告公司的專案;1985年拍攝的新航日曆獲得太平洋區金獎以及1986年新加坡創意獎……蔡斯民遇見“留真”之前的履曆,堪稱輝煌。
青年蔡斯民
圖源:雅昌藝術網
彼時的蔡斯民,事業正如日中天。作爲一名享譽國際的商業攝影師,蔡斯民拍攝過無數脍炙人口的精彩照片,他的作品一次次在競爭白熱化的廣告界中殺出重圍,獨領風騷,甚至被廣告界尊奉爲絕世經典之作。
然而,廣告界巨子的光環背後,藏著一顆渴望成爲藝術攝影家的心。在他眼裏,惟有藝術是真正無價的,他無法想象一輩子爲了廣告而攝影的生活。
1984年,一次偶然的工作機會,52歲的蔡斯民來到中國,愛好藝術的他稍有閑暇便去拜訪中國畫家。在一次聊天中,他發現像齊白石這樣的傳奇畫家竟沒有一張專業性的攝影照片傳世,深感可惜,于是萌生了爲當時還健在的知名中國畫名家拍攝生活藝術像的想法。
蔡斯民正在興奮地與好友討論“留真”的拍攝
圖源:澎湃新聞
當時,恰逢劉海粟在新加坡辦展覽,蔡斯民將這一構思告知劉海粟,得到了他的支持,並在其建議下,正式以“留真”作爲該套作品主題。在畫家黃苗子的建議下,蔡斯民按畫家的藝術成就、影響力和年齡,擬定了14位出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畫名家(原定15位,因林風眠婉拒而遺憾作罷),“留真”系列拍攝工作正式啓動。
大師也可以
很可愛
1985—1988年,“留真”系列拍攝的4年間,蔡斯民曾先後十幾次趕赴中國內地,4次前往香港地區,2次專程飛往美國,拍攝了200卷36幅的ASA400膠卷,從7000多張照片中,最終篩選出84幅,組成“留真”系列作品。
蔡斯民與“留真”系列作品
圖源:雅昌藝術網
鏡頭外的充足准備
翻閱一張張“留真”作品,劉海粟穿著花衣畫人體模特;朱屺瞻美滋滋地聽著蘇州評彈;李可染在公園裏悠閑地打著太極;唐雲在畫室喝酒、飲茶、玩蝈蝈;黎雄才在澆花……在蔡斯民的鏡頭下,這些國畫大師不再是美術史上一個個需要仰視的名字,他們充滿了煙火氣兒,親切得就像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群可愛老頭兒~
李可染在北戴河打太極,蔡斯民攝
圖源:澎湃新聞
黃君璧喜歡晨練,這張照片是蔡斯民特地去等他早上起床後所拍攝
圖源:龍美術館
能有如此“接地氣”的場景,正是得益于蔡斯民在拍攝前做足了功課。除了研究14位畫家的作品、傳記、筆記文本等相關資料,他還與畫家的友人、學生交談,了解他們私下的生活習慣和癖好,以便于在現場謀篇布局用鏡頭捕捉到最好的瞬間,呈現出最鮮活的影像。
關山月正在一邊磨墨一邊讀書,蔡斯民攝
圖源:龍美術館
例如,蔡斯民從關山月的一名學生口中得知,關老喜歡一手拿著書看,一手磨墨石,于是拍下了這樣一張極富生活氣息的精彩瞬間。
舉杯吃蟹的唐雲幸福感溢于言表,蔡斯民攝
圖源:澎湃新聞
他知道唐雲愛吃螃蟹,于是特意安排肥蟹、啤酒,拍下了這一張唐雲大快朵頤的經典影像。
陸俨少正在生動地講述著石頭背後的故事,蔡斯民攝
圖源:澎湃新聞
拍攝 陸俨少時,蔡斯民特意將他和7顆卵石一同入鏡,因爲正是這7顆卵石伴隨陸俨少度過了那段顛沛流離的烽火歲月……善于以細微事物突顯人物特質,營造鮮活的生活情境,是蔡斯民人物攝影的一大特征。
力求真實的鏡頭語言
爲了捕捉這些國畫名家的不同愛好、個性和創作造詣,真實展現他們的生活片段,蔡斯民選擇忠于“自然”。即盡量不幹預拍攝對象,遵循抓中擺、擺中抓的原則。
蔡斯民拍攝朱屺瞻的情形
圖源:澎湃新聞
要知,說服這些大師接受拍攝本身已非常難,“像李可染性格就非常謹慎,想要拍到他自然、私密的一面很是不易。”對此,蔡斯民分享道,“我一般前幾次見面都不會拿出相機,就是單純和老先生們聊天,觀察他們的生活。等到他們完全習慣我的存在後,才會開始拍攝。”
1987年夏,蔡斯民與李可染在北戴河
圖源:雅昌藝術網
具體拍攝上,“留真”系列全部采用黑白拍攝,以便與這些畫家創作的水墨畫相呼應;其次,以顆粒感很重的膠片代替數碼拍攝,以便更貼合老先生們的年紀。爲了制造這種粗粝的效果,蔡斯民全部使用高速度的ASA400膠卷拍攝,用很高速的快門,把ASA調到了1600。此外,爲了力求最真實的記錄,他一次也沒有打開過閃光燈,全部依賴自然光拍照。
謝稚柳特寫,蔡斯民攝
圖源:澎湃新聞
彰顯個性的環境肖像
蔡斯民始終相信:“圖畫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寫照。”因此,在拍攝中,畫家與其畫作相結合的環境肖像也是蔡斯民十分熱衷的拍攝方式。比如拍攝吳作人時,蔡斯民打算拍一張畫家與他的代表作《齊白石像》的合影,但畫作當時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經過多番周折得到當時館長劉開渠的批准,方完成了這次的拍攝。
吳作人,蔡斯民攝。拍此照時,吳先生戲言:依靠齊白石。而齊白石這幅精彩的畫像,卻也依靠吳作人傳神的寫實技法
圖源:澎湃新聞
這張見證了20世紀中國山水畫大師“南陸北李”正式會面的經典合影,也是由蔡斯民一手促成。當時陸俨少住在杭州,而李可染在北京,二人見面機會很少。1987年,蔡斯民聽說陸俨少去了北京,于是立馬飛去北京,組織他與李可染見面。二人見面後相談甚歡,在李可染峽江山水畫的背景下,蔡斯民捕捉到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南陸北李”的經典合影,蔡斯民攝
圖源:澎湃新聞
即使同爲環境肖像,蔡斯民也會通過對前景、背景、瞬間等的靈活應用,呈現畫家不同的個性面貌。他拍攝的這張葉淺予像便是很好的例證。1987年,因爲政府計劃拆遷葉淺予居住多年的四合院,葉老非常失落和不滿,決定封筆。蔡斯民聞訊立馬趕了過去,透過筆架拍到了葉老心灰意冷的眼神,這一場景至今他仍難以忘懷。
葉淺予在筆架前,蔡斯民攝
圖源:澎湃新聞
“留真”的終點
也是他藝術的起點
正如呂澎所解讀的,“蔡斯民在1980年代的這些‘留真’既是曆史的,也是藝術的。”1989年至今,蔡斯民的“留真”系列在新加坡和中國北京、上海、沈陽、西安、杭州、台北、香港等地相繼舉行展覽,熱度至今不減。時光流逝,照片裏的大師們已相繼離世。而這些攝影作品,不僅留住了一代國畫大師們的生動瞬間,也成爲了這些已故大師在公衆記憶中的經典圖像。
“留真”系列,蔡斯民攝
圖源:澎湃新聞
蔡斯民說:“直到現在,回憶起打磨‘留真’的那些年,我依然覺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1989年,“留真”拍攝完畢,但是蔡斯民的藝術人生才剛剛啓航。
斯民藝苑出版過的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冊
圖源:Hi藝術
1990年代初,蔡斯民在新加坡開了一家畫廊:斯民藝苑。成立迄今,斯民藝苑已成爲海外市場最先引導中國當代藝術潮流的“先驅重鎮”之一。與此同時,他在成都也設立了一個據點,助推成都乃至中國的當代藝術家走出國門,其中包括如今耳熟能詳的張曉剛、王廣義,周春芽、王廣義、方力鈞、曾梵志、嶽敏君……
1997年,由栗憲庭策劃、蔡斯民籌辦了“紅與灰”當代藝術群展,
參展藝術家包括張曉剛、方力鈞、嶽敏君、王廣義等。這是首個在東南亞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
甚至影響了之後東南亞地區的當代藝術發展。
此爲“紅與灰”展覽現場,左起:王廣義、蔡斯民、周春芽
圖源:Hi藝術
如今,距離那段“留真”歲月已過去了30多年,人們再談到蔡斯民,已不再僅僅是“那個拍了‘留真’的新加坡攝影師”。“新加坡國家文化獎章得主”“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海外藏家”“成都當代藝術在國外的推銷員”……從藝術策展人、藝術推手,再到藏家,在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上,蔡斯民一直步履不停。
所以,“留真”真的遠去了嗎?它一直在。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