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近一年的船塢修理之後,在新加坡水道“撞貨船”的美國海軍麥凱恩號驅逐艦終于在近日于橫須賀的美國第七艦隊幹船塢完成船體修補,順利“出院”。從照片上看來,“出院”的麥凱恩號驅逐艦煥然一新,船體上的撞擊損傷已毫無蹤影。但與麥凱恩號驅逐艦的“新”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同時訪問香港,和麥凱恩號同爲第七艦隊所屬伯克級驅逐艦的柯蒂斯-韋伯號驅逐艦,它滿身是鏽的現況幾乎要讓人捏一把汗。
盡管“撞商船”和“滿身是鏽”聽上去完全扯不上關系,但這兩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和邏輯卻是“一脈相承”,都源自艦隊人員的編制數量不足以及第七艦隊的過度部署:麥凱恩號驅逐艦之所以會在大清早突然航向失控大拐彎“別”進新加坡水域貨輪的正常航道,就是因爲該艦的兩個操縱台(一個操控航速,一個操控航向)上有一名水手睡眠不足,在接管操縱後未能發現異常所致。而更爲致命的是,在麥凱恩號驅逐艦偏離航向之後,該艦尾部舵艙也同樣處于“缺崗”狀態,未能對艦長的指令做出反應,最終令驅逐艦結結實實地撞上貨船。
同樣的,水手不足,艦艇疲于奔命的問題也發生在訪港的柯蒂斯-韋伯號驅逐艦身上。從訪港時多方拍攝的照片來看,柯蒂斯-韋伯號不僅是全艦上下都出現了嚴重的“流鏽”狀腐蝕,就連密集陣炮平台上放的照射雷達平台也完全罩上一層重度鏽斑。考慮到其附近都沒有出現類似情況,筆者推測這是水手未能做好該處排水工作的緣故。
衆所周知,在高鹽、高濕的海洋環境下,就算是號稱“不腐蝕”的不鏽鋼也保不住“金身”,軍艦所使用的高強度鋼更是如此。今天油漆出現了一塊裂痕,明天這個裂痕可能就會發展成鏽迹,後天深入鐵板的鏽迹可能就會將整塊油漆“撐”起,造成成片誇張的腐蝕,繼而影響艦船的壽命和正常使用所以,對于軍艦乃至商船上的水手船員而言,防鏽防腐是一件和吃飯睡覺同樣重要,天天都要提天天都要做的頭等大事。
而偏偏不恰巧的是,美國海軍的艦艇向來遵循“損管優先”的原則,在系統冗余度較高的同時,自動化水平也較低,換言之就是所編的艦員水手數量較大。誠然,這樣的設計令第七艦隊保住了兩艘被撞開大洞的船,卻也使得連年奔波在西太平洋各處的艦艇疲憊不堪,柯蒂斯-韋伯號驅逐艦在本次部署中並未對除鏽和防腐問題費太大人力去解決,恐怕也是出于這點考慮——有什麽事能比安全把船開回母港更重要呢?
盡管美國海軍已經“下決心”要解決人手不足,招兵不力的問題,但和全世界其它面臨“招兵難”的募兵制國家一樣,這個情況不大可能在三五年內得到緩解。因此可以預想到的是,只要美國海軍,尤其是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繼續保持這個“哪裏都想去”的部署強度,那麽美國海軍艦艇鏽迹斑斑,乃至渾身帶鏽的情況也就很難改善。當然,生鏽本身也會帶來艦艇強度的安全隱患,至于這個隱患會不會引發出再一起驚人的事故,那就只能交給時間來驗證了。(利刃/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