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技術的崛起打破了國外公司在工業控制系統領域的壟斷,部分解決了進口替代問題。但劫後余生的他們,還面臨著“高速上換輪胎”的風險。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于靜
編輯|周春林
圖片來源|被訪者
“你們一定要把中控技術狙擊住,他們已經殺到中東來了。”
2016年、2017年那段時間,時任某外企中國公司副總裁的崔山明顯感覺到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控技術”)正在逼近自己的腹地。在一次戰略溝通會上,合作夥伴提醒他。
沒想到不但這家外企沒有狙擊住中控技術,連崔山自己也選擇了加盟中控技術,擔任董事長兼總裁。
中控技術是工業控制系統的領軍企業,其研發的“工業大腦”,主要面向流程工業爲主的工業企業,如石油、化工、電力、冶金、建材、醫藥等行業企業,爲其提供技術支持。此前,這一領域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中控技術的崛起,極大地沖擊了跨國公司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
但一場劫難,讓中控技術幾乎遭遇“滅頂之災”。受那場風波的影響,公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曆了焦灼和迷茫。直到創始人歸來、高管團隊重新搭建,才再次進入“高速上換輪胎”的狀態。
“有些企業可能不太敢,換不好是會翻車的。”崔山告訴《中國企業家》。
幾乎所有員工都感受到了公司近幾年發生的變化。副總裁、總設計師裘坤說,科技和創新路徑更清晰了。副總裁、董秘莫威說:“這不是一家允許慢慢發展的公司,它在不斷蛻變。公司的技術、業務、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與之伴隨的則是管理能力、文化凝聚力的提升。這是一個循環反複、互爲支撐、不斷壯大的過程。”
崔山將之形容爲“公司的戰略更發散了,也更聚焦了”。發散的是,他們希望在工業互聯網、國際化方向占有一席之地;聚焦的是,戰略與實現路徑都更加清晰可見。
崔山
2020年11月,中控技術登陸科創板,公司躍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平台,在資源、資金、品牌、認知度、發展路徑、生態鏈建設等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截至2021年10月25日收盤,中控技術總市值413億元。
劫後重整團隊
在工業控制領域,褚健幾乎是人盡皆知的領軍人物。
在褚健的領導下,中控技術在原本由跨國公司壟斷的這一領域殺出一條血路。當時崔山所在的外企就明顯感受到了中控技術帶來的沖擊。崔山主動找到褚健尋求合作,爭取雙方一起服務好當下的大客戶。
2017年7月,他們見了第一面。9月,在第二次見面時,褚健向他發起了邀約。起初崔山並沒有在意,直到後面一次見面,遇到那次鄭重的談話。
“無論從技術、企業家的規劃、競爭態勢、格局,還是對國家、民族企業的情懷上,他提的想法都讓我很受觸動。”崔山說。
這時,崔山也意識到自動化行業到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時期。比起在外企做一些執行性工作,他覺得配合褚健做一番事業,幫助更多企業實現數字化躍升、幫助中控技術在這個長期受壓制的領域走向國際化可能更有成就感。
在跨國公司工作時,崔山作爲外部旁觀者觀察著中控技術,“褚老師有想法和事業心,對技術也很熟悉,很早就做了布局和儲備,很多技術與外企差距並不大。”
制造業主要由流程工業和離散工業構成,汽車、電器、機械加工等主要通過物理反應且可以不連續生産的行業,屬于離散型工業,而石油、化工、制藥、鋼鐵、水泥等生産過程通過物理或化學反應且通常批量或連續生産的行業則屬于流程工業。
工業控制系統是連接物理世界與互聯網世界的橋梁,也是生産設備的神經中樞和大腦。極端情況下,競爭對手可能通過工業控制系統,打擊物理設備和工廠,導致真實世界産生安全隱患。流程工業多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工業,“震網”“火焰”與Havex病毒爲客戶帶來大量損失的事件,讓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到工控系統的重要性。
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讓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工業軟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門檻頗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工業化基礎比較好的國家,俄羅斯、印度也沒有比較好的自動化企業。”崔山說。
中控技術崛起之前,國內控制系統的市場幾乎被跨國公司壟斷。中控技術的出現,逐漸打破了這個局面。
加入中控技術的意願在與褚健的接觸中逐步加深。2017年12月,在出差的動車上看到褚健在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發表的對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的一些見解後,崔山下定了決心。
“即使外企也沒有這麽長遠的布局,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在接下來的工業革命過程中,可能會起到真正的引領作用。”2018年4月,崔山來到中控技術,擔任執行總裁一職。
崔山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自動化專業,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完研究生後,在當地的霍尼韋爾工作了4年,後來又到日本橫河電機工作了17年,2021年1月被中控技術聘爲董事長兼總裁。
“我們要學習誰,趕上誰?”這位看上去頗具書生氣的董事長,拿著妻子爲他准備的一把中國傳統團扇,用充滿激昂的作戰術語介紹他們的發展規劃,頗有一番羽扇綸巾的味道。
他了解國外客戶,更了解國際市場。
褚健與他共同制定的第一個奮鬥目標,就是要對標全球前列的自動化企業實現超越。日本企業的工匠精神與高粘性服務體系值得他們學習,而中控技術的勤奮與學習能力,讓他們相信,在國際化的戰略版圖上一定會占據舉足輕重的席位。
從産品到解決方案
中控技術主要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9年創立到2007年拿到中石化武漢分公司等大國企、央企的訂單,屬于農村包圍城市的階段。這一階段,行業主要份額由橫河、霍尼韋爾等頂級外企占有,中控技術只能尋找一些小企業做嘗試。
崔山回憶,那時候在外企工作的他們看不上小訂單,而這恰恰成爲了中控的機會,在外企並不重視的邊緣地帶搶占了大片市場。
崔山加入公司後,爲公司第二階段發展提出了行動路徑,即重點突破、全面發展,並逐步實現國際化。這一時期,他們的策略是攻克頭部企業。崔山研究國外公司發展路徑時發現,很多優秀外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所服務的大客戶,他們引領技術升級方向,也會爲中控技術帶來更可觀的業務。
在崔山來到中控技術後的幾年,他們不僅拿下了國內市場的萬華化學,還拿下了國際市場的沙特阿美、巴斯夫、殼牌等企業的訂單。崔山告訴員工,要花巨大代價攻克各個領域的核心企業,不論做什麽産品和解決方案,只要把握住機會能進入這些行業頭部企業,就一定可以在海外發展起來。
2020年疫情期間,崔山了解到沙特阿美在疫情管理上的困難,就提出通過數字化技術幫助沙特阿美管理疫情工作,讓中控技術的管理軟件在阿美石油全面應用。中控技術爲他們提供了工業軟件及數字化技術支持,沙特阿美也給予了中控技術非常大的支持和提升,他們的技術標准和要求非常高,拿到他們的訂單,可以成爲進入其他很多海外客戶的通行證。
第三個階段是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進一步讓公司實現“工業3.0”到“工業3.0+工業4.0”和“工業4.0”的轉型。
爲了實現以上目標,褚健提出了五個戰略任務:
第一,幫助公司實現從産品到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通過“平台+工業APP”的模式,把工廠裏的碎片化數據全部打通,利用挖掘數據價值解決用戶痛點。
裘坤介紹,工業3.0主要是指傳統的硬件技術和産品,即DCS、SIS、PLC、現場儀表等工業自動化産品。這也是目前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其中DCS所占的市場份額可以達到28.5%,SIS所占市場份額排名國內市場第二。
裘坤認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公司長期積累的工業自動化控制技術,以及對工業企業及應用場景的深入了解。
工業4.0則增加了工業軟件和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的內容。他們希望通過這種轉化,將服務客戶的護城河從50米挖到100米深。
目前,中控技術已經推出了工廠實時數據庫軟件(RTDB)、實時優化軟件(RTO)、先進控制軟件(APC)、生産執行管理系統軟件(MES)、能源管控系統軟件(EMS)、安全管理系統(SES)、操作員仿真培訓軟件(OTS)、報警管理軟件(AAS)等等,在工廠生産管控、安全環保、能源管理、供應鏈管理和資産管理等領域開發了二百多款工業軟件APP。
第二,建設5S自動化管家店和S2B工業服務平台,幫助公司實現從賣産品向以客戶成功爲導向的一體化服務商業模式轉型。
目前,中控技術已經在全國布局了百余家5S自動化管家店,幾乎各地市的大型化工園區都可以找到他們的線下店面。他們還在2019年搭建了自己的工業服務平台,客戶需要的産品,都可以通過線上平台快速下單,線下及時送貨。
第三,通過變革,幫助公司在運營管理上實現躍升。
第四,運用5T技術,幫助公司實現從過程自動化到業務自動化的轉變,實現從自動化到數字化、智能化的轉變。5T具體是指AT自動化技術,IT信息技術,PT工藝技術,OT運營技術,ET設備技術。
裘坤介紹,流程工業企業是將原料通過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轉化爲産品,其中,要由工藝技術來高效經濟地實現這樣的轉化過程,因此對涉及原料配方、工藝機理、工藝路線、工藝流程、工藝步驟、工藝指標等等一系列工藝技術的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
此外,這樣的轉化過程需要精餾塔、反應釜、加熱爐、壓縮機等複雜的設備來承載物料轉化和提供高溫高壓等工藝過程條件,所以對這些設備的原理、運行、維護等技術也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同時,如何實現生産過程的安全、平穩、長周期、滿負荷、優化運行並與供應鏈、能源、設備等協同優化,挖掘工藝、設備的最大潛力,則需要不斷叠代改善的運營技術;實現感知、操作和控制自動化的自動化技術,延伸了人的眼、手和腳,是實現流程工業大規模生産的必要條件;
裘坤說,如今工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讓信息技術集成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建模技術、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正在提高企業運營效率,並逐步替代流程工業中人的大腦的作用。
他說,工業4.0階段,越來越往5T融合方向發展,並最終通過工業軟件/APP爲客戶提供服務。
第五,在上下遊産業鏈孵化一批創新創業公司,並借助資本力量並購整合,實現技術與業務的快速擴張,打造産業生態鏈。
裘坤從浙江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就加入了中控技術,當時公司只有上百人,卻已經確立了“做中國的霍尼韋爾”“振興民族自動化事業”的目標。他感覺這個目標距離自己非常遙遠,而此刻,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壓力太大了”,最近幾年,他明顯感覺到在公司提出的高增長目標面前,研發的質量要求、效率要求也隨之越發變高。采訪時,裘坤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大摞關于技術與管理方面的書籍。
褚健要求,一年365天,364天講問題,一天講成績。
很多老員工都感受到了公司的變化,每天晚上十一點,中控技術技術部的辦公大樓上燈還開著,周末也經常有任務。
“高速換輪胎。”崔山形容這個過程,“不能停車,換掉輪胎,要跑得更快,還不能讓車翻了。”
背後的邏輯非常複雜。崔山介紹,爲了配合以上轉型,他們正在拉動新的公司變革,逐一補齊短板。比如人才上,國內人才不夠,就到國外找,共同攻克基礎研究與卡脖子技術;公司文化與運營管理上,公司制定了新的治理架構,發布了新的願景、使命、核心價值觀。他們還對戰略規劃、産品結構、業務邏輯、作戰隊形、供應鏈優化、流程優化等內容重新進行了梳理。
在邁向全球前列的過程中,每個地方都是坎兒。崔山說,“希望調整到位後,發展的齒輪咬合更加緊密,跑得更快。”據悉,2021年年底,他們還將發布新一輪戰略規劃。
使命感與驅動力
回顧加入中控技術的近四年,崔山說,在重點戰場上,他們一路披荊斬棘。“以前跨國公司獨占鳌頭的形勢逐漸被扭轉,在很多大項目的競爭力上,中控技術毫不遜色,甚至頗具優勢,小項目的獲取更是猶如探囊取物。”
對于熟悉市場、業務的崔山來講,作戰並不難,最難的是思想的統一,讓大家形成共識,調整到最好的作戰狀態。
與在跨國公司工作不同,崔山說,中控技術的員工特別重感情,有職業忠誠度,但也會有一定的慣性思維。這方面公司主要通過重組、融合與文化建設的方式來解決。
崔山還把各種問題抛到大家面前,把系統性問題扔給局部作戰的隊友,引導他們從整體思考,以減少沖撞和摩擦,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打造核心隊員的領導力,促進人才成長。
通過物理融合、文化轉變、引入咨詢公司賦能等方式,隊伍逐步統一了思想。
崔山說,每位普通員工都可以從崔山辦公室門口張貼的微信號二維碼上找到他,與他交流和討論工作。每天他們都會圍繞組織架構、治理結構、市場戰略、戰略洞察等問題討論解決方案。以至于公司會議太多,會議室常常不夠用。幾乎每位公司高管辦公室內,都配備了可以隨時坐下來討論問題的桌椅。
隨著公司的共識越來越多,崔山終于松了口氣說,“到今天我才可以講,如果再不改,大家都不會同意。”
上市後,公司更加注重調動核心骨幹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找到動力更好發揮價值,以及在業務調整、戰略落實過程中,建立結構化人才體系。
爲了賦能前線,公司內部已經經曆了幾輪人員調整,大家也逐步認可了這種變動。在變革的過程中,褚健也爲崔山提供了最大支持。
莫威說,中控技術是一家懷著比較多使命感的公司,一直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往前闖。他告訴《中國企業家》,這不是一家允許慢慢發展的公司,尤其上市之後,國家、社會、股民對他們寄予了更多期待,隨之而來是更大的壓力與責任,當然,也給他們打開了新的眼界。“之前受資金所限很難去創新、去産業化的事情,現在有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去應對了。”
這位1980年出生的高管,頭上已經開始有了白發。在莫威看來,公司的快速發展會讓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加入公司,並與之實現融合,他對崔山的國際化經驗和視野與褚健的戰略眼光充滿信心。
在崔山眼裏,褚健是中控技術的精神領袖。爲了將中控技術打造成一家真正職業化的國際公司,上市前褚健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拿出來做了股權激勵,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更多高尖端人才。未來他們還將進一步通過股權激勵,讓優秀員工都能分享到公司的股權價值。
而在科創板上市,也爲公司在資源、資金、品牌、認知度、發展路徑等方面都帶來很多變化。
有人擔心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石油化工行業可能縮水的問題,崔山認爲,他很期待這些政策的落地,這時候中石化、中石油等高端客戶以及廣大的流程工業客戶都會有很多痛點需要解決,在幫助他們節能減排、減碳的過程中,也會讓中控技術的品牌價值得到提升。
在利用技術手段實現碳減排的道路上,中控技術已經開始布局。在10月25日召開的2021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上,他們正式發布《中控技術流程工業低碳運營解決方案白皮書》,試圖幫助客戶找到碳軌迹、做到碳排放的追溯、核算、交易等,讓客戶全面實現碳感知、碳認知、碳優化、碳減排。同時,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過程中,中控技術也在進行技術儲備,適應能源轉型的變化。
在研發投入上,中控技術保持在營收的10%以上,並且爭取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在新技術、新方向上做探索和儲備。公司服務的下遊行業,除了能源企業與新能源企業,他們還將目光瞄准到生物醫藥、生命科學領域。
工業軟件分爲嵌入式軟件、産品設計軟件和管理軟件,中國航空工業信息技術中心原首席顧問甯振波告訴《中國企業家》,在嵌入式軟件中,中控技術打破了國外公司的壟斷,部分解決了進口替代的問題。
工業軟件是代表中控技術未來方向的重要業務,也是工業4.0的核心驅動力和制造業的“靈魂”。甯振波說,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需要成千上萬個工業軟件的支撐,才能實現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的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控技術的未來道阻且長,仍需保持不斷進擊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