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 Genetics》《人類遺傳學》雜志,2021年7月發表了《A Southeast Asian origin for present day non-African human Y chromosomes》《今天非洲之外的人類Y染色體全部起源自東南亞》一文,闡釋了5萬-6萬年前,所有非洲之外的人類,他們的父系Y染色體全部起源于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多說一句,這篇文章的最初名字叫《Early replacement of West Eurasian male Y chromosomes from the east》《早期的東方男性對西歐亞男性的Y染色體的替代》,因爲這個題目名稱可能是讓一些歐美審稿人十分不爽,5萬年前的東亞男性憑什麽取代西歐的男性?這篇文章被雜志編輯積壓2年多不給排期,直到作者同意改了這個溫和的標題,才得以發表。再次感歎某些西方人內心最深處的傲慢、歧視和玻璃心,啧啧。
這就是我們爲什麽可以在網上看到兩個標題不同,但內容又完全一樣的文稿。(2019年電子版和2021年的期刊發表版,下面是2019年最初電子版的標題)
一、古代DNA數據
文章對23處古代DNA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古代基因來自中國、俄羅斯、意大利、捷克、羅馬尼亞、比利時、奧地利等等國家,時間最古老距今4.5萬西伯利亞的Ust’-Ishim(烏斯太-伊希姆),其父系是K-M2335,最近的爲距今3萬年前的捷克,其父系是C-V20,這些古老人類遺骸的地點如下圖。
距今3.9萬年前的中國的北京田園洞古人遺址也在,其父系是K2b-M1205,這個類型是R、Q、M、S的祖先類型,其中R分布在歐洲、Q分布在南北美印第安人、M分布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S分布在新幾內亞和印尼。
這一事實,確實讓一些歐洲人無法接受,現代歐洲人的母系遠祖是歐洲土著(線粒體DNA爲U2),而父系遠祖來自3.9萬年前的中國北方(K2b的下遊R)。
文章認爲,人類走出非洲後(50000-60000年前),在HPD約5.2-5.8萬年前(HPD就是說95% highest posterior density,95%的最高後密度,可以視同于類正態分布的95%置信區間,下同),與古代的尼安德特人發生基因交流,導致現代人中都有2%左右的可重組區的常染體基因是來自尼安德特人。
和尼安德特人混合後的人類遷徙演化,該文章之前都沒有過探討,該文章分析後認爲,約5萬年,所有的F、所有的C、所有的D,其分化地點都在亞洲東部的東亞-東南亞地區。
二、早期C的分化
在23份3.0-4.5萬年的,共測得20個古代父系,其中C系爲10個,占據一半。我們完全可以說,古代C是歐亞大陸的王者,今天歐亞大陸各地都有4萬年的古老C1的後代,遍布歐洲的C-V20(普遍在1-2%左右)、日本人的C-M8、中國華南特有的的C-F1640、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C-M38、阿拉伯半島特有的C-P92、印度半島特有的K96,都是4.88-4.72萬年前古老的人群C1的後代,可以看出C1在4萬年去應該是遍布在整個歐亞大陸的。
C1和我們中國和蒙古較多的C2,分化于6.59-4.88萬年前,今天C2的數量遠遠多于C1,其C2的原始起源地應該是在中國北方和蒙古地區,在距今4000年後才開始擴散。
歐洲古老的舊石器時代的獵人——克羅馬農人,其父系的主體就是C1a2-V20,其次有少量古老的I。
三、D的分化
由于缺少年代古老的D類型的古代DNA,僅僅從現代D的分布推測,文章認爲現代D類型應該也是起源于亞洲東部的,從分化樹可以看出,D的分化年代大概6.52-4.65萬年前。
D和E是共祖的,他們和C和F的祖先CF在6.85-6.52年前的某個時點分化。
以下爲古代DNA數據(僅選取超過30000年的數據,其中並沒有D被發現,大部分古代數據都是C類型)
四、F的演化
F類型是現代人中最多的,其最古老的分叉,都在東亞地區被發現,包括F2a和F2b等,分化時間大致在6.59-4.88萬年前,其中F2a是以五個拉祜族個體爲代表的。the five Lahu samples (HGDP01317, HGDP01318, HGDP01320, HGDP01321 and HGDP01322)
F類型的古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發生混血,今天F人群的後代,都帶有尼安德特人成分。(1-2%),by mixture with Neanderthals contributing ~ 2% to all non-Africans。
4.85-4.72萬年前,K從F人群中分化出來,已知的K人群古老的DNA包括距今4.5萬西伯利亞的Ust’-Ishim(烏斯太-伊希姆)的K-M2308和距今3.9萬年前的中國的北京田園洞古人K-M1205,從這個分布可以看出,古老的K類型,其分化地點應該是在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從中國北方直至西伯利亞南部,現代人類數量最多的幾個類型,包括R、O等等,應該都是4.8萬年前從中國北方起源的,今天占歐洲各地人口40-90%的R類型,其父系原始起源地都在中國北方到西伯利亞南部的廣大地區。
五、對現代人類的數據分析
文章選取了海量現代人數據,包括the Simons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 (SGDP) (Mallick et al. 2016)、the Human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 (HGDP) (Bergstrom et al. 2020)、並從著名的千人庫裏選取了50個全覆蓋個體the 1000 Genomes Project dataset (Poznik et al. 2016),從西藏、安達曼、新加坡馬來等庫中選取了C、D、F等早期分叉數據。
從現代人數據分析中,也結論支持CDF等古老人群的亞洲東南部起源。
六、對于人類遷徙曆史的回顧和展望
對于人類早期的遷徙曆史,我們應該用開放的眼光認真對待。早期人類的遷徙和混血是非常頻繁的。
距今20-6萬年的,所有的人類都生活在非洲,在6萬年前,一支古老的人群離開非洲,他們在約5萬年前先後與兩種非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發生融合,然後一支遷徙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成爲F人群,這個事情,除了東亞南部的F類型外,整個歐亞大陸分布的都是C類型。
在距今約6-5萬年發生分化,F類型中的的一支向西遷徙,形成了IGH等等類型,另一支向北遷徙,在中國北部4.5萬年前成爲K人群,K人群在中國北方分化出K2a和K2b,這些新人群的發展逐漸排擠和稀釋了原有的C和D人群,現代D人群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海島等地區,大陸核心區的殘留C和D人群則被覆蓋和稀釋。
K2b人群在中國北部分化爲兩支,一支MS向南,形成了今天的大洋洲的M和S類型,另一支形成西伯利亞南部的P1人群,這個人群在4.4-4.1萬年前,分爲Q和R人群,Q人群在距今1萬年前進入美洲,形成印第安人,R人群從南西伯利亞和東歐,在距今4000-5000年前,遷入歐洲並取代大部分當地父系(I、J、G、E和C1a2)。
K2a人群與我們關系更爲密切,K-M2308的Ust’-Ishim古人的下遊是K-M2335,其在距今4.15-3.68萬年前,分化形成NO類型,其中在3.68-3.05萬年前形成O類型,其中O類型是今天中國、東亞其他地區、東南亞的主流類型,古代DNA數據表明,這一類型在7000-5000年前是華南地區的主要類型。
O的兄弟類型是N類型,這一類型,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在距今9000-5000年前,N類型華北地區的主要人群,包括扁扁洞文化、小荊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人口的一部分、紅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直到距今5000年前,O類型逐漸從華南北上爲止。N類型的一支,在距今8000年前從中國華北出發,先進入西伯利亞,然後進入東歐和北歐,是今天大約60%的北歐芬蘭人,5%的瑞典等日耳曼人,20%的俄羅斯人、1%的英國人的祖先。
人類的曆史告訴我們,人群之間是不斷融合的,不同種族之間是彼此親緣的,也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