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博
中國金融中心的競爭,最近幾天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新變化:香港強勢出手了!
10月3日,香港政府發布了一份新聞公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感謝多家上市發行人,支持增設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
這份新聞稿還透露: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簡介有關豁免市場莊家就雙幣股票進行特定交易涉及的股票買賣印花稅的立法建議,以提高人民幣計價股票的流通量和價格效益,便利投資者進行交易。政府正准備對有關法例進行修訂,以期于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
此前的9月2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會同有關部門和香港金融管理部門,推出三項擴大兩地資本市場務實合作的新舉措。具體包括:支持香港推出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研究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也就是說,香港交易所“增設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已經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支持,相關工作已經啓動。
還有媒體進一步報道說,有近20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已經明確表態,願意成爲在香港發行人民幣計價股票的試點。
他們分別是:
新世界發展(00017)、華潤啤酒(000291)、
騰訊控股(00700)、香港交易所(00388)、
小米集團(01810、中國海洋石油(00883)、
中銀香港(02388)、網易(09999)、
京東集團(09618、京東物流(02618)、
京東健康(06618)、聯想控股(03396)、
聯想集團(00992)、中國平安(02318)、
阿裏巴巴(09988)、美團(03690)、
安踏體育(02020)、新鴻基地産(00016)。
香港准備增設“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不僅是資本市場的一件大事,還將帶來中國金融中心布局的新變化,對一線城市的競爭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今年9月22日,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發布“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2)”。
紐約和倫敦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大金融中心。新加坡上升1位,超過了香港,位居全球第三。
中國有香港、上海、北京、深圳等4個城市進入全球金融中心20強,香港排名全球第四,上海第六,北京第八,深圳第九。
香港、上海、北京、深圳之所以成爲中國四大金融中心,關鍵原因是,北上港深都有證券交易所,而且彙聚的資金都超過了10萬億。
中國還有一些城市,擁有金融要素市場。比如大連和鄭州都有期貨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也已經挂牌,但期貨交易所對資金彙聚的帶動作用非常有限。台北擁有證券交易所,但市場比較狹小,台北彙聚的資金總量也比較有限。
上圖是內地主要城市截至8月末彙聚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這不僅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一個城市是否是“金融中心”的核心指標。
表格沒有包含港澳台的數據。我查了一下,截至8月末香港彙聚的資金總量爲15.27萬億港元。由于近期人民幣貶值,港元變得更值錢了,折合爲人民幣則爲13.84萬億。澳門的資金總量大約1.2萬億左右,跟珠海差不多。至于台灣全省彙聚的資金總量大致跟深圳相當,台北的資金總量大約在深圳的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按照資金總量來排名,北京第一,是唯一彙聚資金超過20萬億人民幣的城市。北京的最大優勢是首都,是金融決策中心,是大金融企業總部彙聚的地方,比如四大行的總部都在北京。
近年來,國家不斷提升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先是把新三板總部設在北京,後來又設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上海是國內金融要素市場最全的城市,除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之外,上海還擁有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等,全國碳排放交易中心也在上海。
金融要素市場高度集中,讓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非常穩固,彙聚資金達到了19萬億,接近于廣深的總和,跟北京的差距已經從“1個杭州”大幅縮小到了“1個濟南”。
香港彙聚資金13.84萬億人民幣,跟上海的差距接近“1個成都”。但香港的優勢是國際化程度高,資金來去自由,港幣可以自由兌換,所以上海金融中心的體量再大,也無法取代香港的特殊地位。
事實上,香港是中國經濟和世界之間無可替代的“超級聯絡人”。外部世界對中國內地的投資,有接近60%是通過香港進行的;中國內地對海外的投資,也有60%左右是通過香港進行的。
香港還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橋頭堡,人民幣離岸價就誕生在香港。
深圳彙聚資金突破了12萬億,雖然跟京滬差距很大,但相對其他城市優勢明顯,大約相當于“廣州+天津”,未來5年有超越香港的可能。。
近年來,中國調整金融中心布局的態勢比較明顯。
第一,在深圳有創業板的情況下,在上海設立了科技板,並率先在上交所推行注冊制改革;
第二,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
第三,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
第四,計劃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
其中第四點,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但它寫入了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時間是2019年2月,具體表述是:“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
當時的背景是香港比較亂,“社會事件”尚未結束。
隨後在2019年10月,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領導對媒體透露:澳門證券交易所的方案已上報中央。到了2020年11月,國家發改委表示將研究探索在橫琴建設澳門證券交易所。(下圖)
這意味著,澳門也將跻身中國金融中心的行列。而且澳門證券交易所有可能放在橫琴,珠海也有份!
在這個消息的刺激下,橫琴房價普遍突破了每平方米5萬元,一些高檔盤甚至超過了單價7萬元!
那麽: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澳門證券交易所,跟香港即將推出的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又是什麽關系?
如果香港先出手,未來還會有澳門證券交易所嗎?
我個人看法是:香港能推出“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就可以推出其他更多的人民幣計價的證券。
事實上,香港交易所裏的人民幣計價證券從2012年就開始出現了,第一只是“嘉實ETF”。
有了人民幣計價的ETF,再有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將來還可以有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到那時,還需要澳門證券交易所嗎?
澳門證券交易所,之所以計劃了三年半,尚未看到實質性進展,主要原因是:澳門曆史上就不是一個金融中心,缺少相關立法。如果建立澳門證券交易所,首先要立法,而且不是一個法律,而是需要建立一個體系,這就比較麻煩。
其次,澳門彙聚的資金總量不到香港的10分之一,跟珠海不相上下,大約是東莞的一半。澳門元彙率綁定的是港幣,而不是美元。
在金融上,澳門曆來是依附香港的,無論在金融機構和人才方面,都是如此。
當香港出手建立其人民幣資本市場的時候,澳門證券交易所是否還需要設立,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了。這個交易所放在香港,放在港交所裏,顯然效率更高。
在香港或者澳門設立人民幣計價的證券市場,其主要目的是爲了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說白了,就是讓境外人員、機構手裏的人民幣,有更多的用途,更多的投資渠道。只有這樣,大家才願意持有人民幣。
上圖是近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裏的數據。可以看出,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香港市場占有率高達48.6%,澳門市場份額只有3.9%。
所以,香港才是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其次是新加坡,第三是倫敦,第四才是澳門。
最後總結一下:
近年來,爲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把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從“大基建+房地産+城鎮化+間接融資”轉換爲“科技創新+實體經濟+IPO注冊制+直接融資”,國家不斷拓寬金融跑道。
先後設立上海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推動了注冊制改革,以及港交所改革,並計劃設立澳門證券交易所。
上海、香港、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都得到了強化,澳門也看到了機會。
但最終北、上、港可能是獲利最豐厚的。北京收獲了北京證券交易所,上海拿到了科創板,香港收獲了中概股回歸和人民幣股票櫃台等。
未來中國的金融中心格局將是這樣的:
代表中國爭奪全球金融話語權的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目前看香港主外,上海主內。上海也希望能參與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但需要較長的時間。
跟科技創新密切結合的金融中心:深圳和北京,這兩個城市金融要素市場比較單一,但科技創新活力更強。
“科技創新+資本市場”,是中國未來最大的印鈔機。
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台北、天津、南京、蘇州、鄭州、大連、澳門等,都是區域性金融中心。
中國金融中心的格局——港、上、北、深,將更加穩固。這其實才是中國當今的四大一線城市,從綜合實力排序來看則是北、上、港、深,也就是4個資金總量上的“10萬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