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外地的遊客或親友到訪馬來西亞,Bak Kut Teh (肉骨茶)是他們必吃的地道美食之一。有人說,肉骨茶是馬來西亞流傳已久的美食,但也有人認爲新加坡才是發明肉骨茶的始祖,究竟真相是什麽呢?
原來肉骨茶也有「黑白之分」?
在開始深入探討前,先問各位一個問題,你知道肉骨茶其實有分兩種類型嗎?
簡單來說,在馬來西亞最常吃到的肉骨茶就叫做【福建黑湯派】,就以巴生 (Klang) 的肉骨茶爲代表性。其湯色較深色、濃郁,且藥膳味明顯,味道偏濃厚。這類肉骨茶主要是用各種中藥材、香料、黑醬油烹調。
【福建黑湯派】肉骨茶
還有一種就是【潮州白湯派】肉骨茶,其湯色較淺,通常以大蒜和胡椒提味,熬煮出來的口味也相對的比較清淡,據說在新加坡和槟城廣受歡迎哦!
【潮州白湯派】肉骨茶 (圖片取自網絡)
1945年,李文地創立了第一間「巴生肉骨茶」
據說于20世紀初,有不少的中國人來到南洋謀生,從事苦力工作。他們通常是以肉食配飯,補充所需的體力。就在二戰結束後 (1945年),來自中國福建的 李文地 在巴生經營了一個炖肉骨攤位。起初只是售賣普通的家鄉炖肉骨,傳聞是苦力們將拾來的藥材碎帶到李文地的食檔集資煮食,沒想到熬煮出來的味道既香濃又特色,廣受人民喜愛。後來他參照配方加以改良,才會演變出「巴生肉骨茶」的最初版本哦!
但有人說,19世紀末新加坡早已存在「肉骨茶」?
根據新加坡出版的一本書籍記載,「肉骨茶」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才成為流行的街頭美食。也就是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時代。當時有許多的華人遷徙至新加坡,並把肉骨茶帶到當地,而白湯底的潮州肉骨茶,可能是在那時候形成的。
另外,有位新加坡的博士也曾采訪二戰前的老人們,發現二戰前的人們就有邊吃肉骨,邊喝茶的習慣。綜合上述推斷,有的人會認爲肉骨茶早在19世紀末出現在新加坡,或許因爲他們混淆了「邊吃肉骨,邊喝茶」與「肉骨茶」的概念。
真相的關鍵,就在肉骨茶的「茶」
那要如何證明「肉骨茶」的發源地就在巴生呢? 關鍵就在它的名字了! 在早前福建泉州、廈門一帶,人們有「邊吃肉骨,邊喝茶」的習慣,但當地並沒有「肉骨茶」這類型的食物,也從未聽聞。
而肉骨茶之所以會叫肉骨茶,實際上是和巴生肉骨茶創辦人——李文地的名字有關啦!由于泉州話的「地」與「茶」同音,當時有人就給他取了個花名叫 “肉骨地”,久而久之就念成了「肉骨茶」。後來李文地將泉州吃肉配茶的食俗結合進料理中,「肉骨茶」一詞正式誕生。而肉骨茶(Bak kut teh)中的 ‘Bak’(豬肉)是福建話,並不是潮州的 ‘Nek’,也象征它原始的福建血統。
簡單來說,肉骨茶的發源地就是巴生啦!而傳入新加坡後則演變成潮州式的白湯肉骨茶。
或許肉骨茶源自于哪裏,其實並不是那麽重要。我們應該好好發揚這流傳下來的特色食物以及它的精髓所在。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肉骨茶這道特色美食,才是一樁美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