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不怕晚。耐得住寂寞,才能看見繁華。
最近,中國77歲的老銅匠 @朱炳仁變身“網紅”火遍全國,也被國外所熟識。
朱炳仁一生奔走在藝術道路上,其很多熔銅藝術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文旅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等國內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收藏。
雨果曾說:”40歲是青春的老年,50歲是老年的青春。”朱炳仁的77年正青春,他之所以在晚年才出名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對匠心的不懈堅守與追求。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紹興,是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40歲時,朱炳仁接過銅雕世家的大業,開啓了重振朱府銅雕之路。朱炳仁數十年潛心于創作,鑽研祖傳手藝,探索工藝創新,將傳統銅雕與書、畫、刻等藝術形式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新的銅藝術體系,並將銅制品用于雷峰塔、峨眉山金頂、G20杭州峰會主會場等百余座銅建築裝飾,也用巨幅彩色銅雕壁畫開啓了中國銅壁畫的藝術高峰。
2008年,以“朱府銅藝”和“朱炳仁銅雕”爲核心的“杭州銅雕”,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還榮膺國家商務部首批“中華老字號”。朱炳仁也憑借著精湛技藝成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銅雕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傳統技藝要想永遠傳承下去,就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2006年5月25日,朱炳仁在參與中國最高寶塔——常州天甯寶塔整修工程時,突遭大火,銅瓦被镕融流到了地上形成了晶瑩的銅珠和姿態萬千的熔銅結晶體,其流暢之美是人工鑄造無法實現的。
這一場意外,給了朱炳仁一個靈感,一個新思路,經研究獨創了熔銅藝術,從而開創了“熔現實主義”新流派,爲銅文化開創第二次藝術高峰奠定了基礎。
精工要巧匠,出得天下心。朱炳仁出手就是王道,第一幅熔銅壁畫作品《阙立》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此後,朱炳仁一發不可收拾,用熔銅藝術制作的象征中華民族智慧的作品《稻可道,非常稻》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展出,《萬泉歸海》《清香自遠》被博鳌亞洲論壇永久收藏……
《稻可道,非常稻》是朱炳仁得意之作。他采用熔銅工藝,讓銅自由流動,隨意賦形,寓悲憫衆生的情懷和以民爲本的理念于其中,束束稻穗或飽滿垂首,或迎風搖曳,沉甸甸閃爍金燦銅光,呈現出一幅五谷豐登喜獲豐收的景象。
2015年,大型熔銅壁畫《春和清妍》被新加坡中國文化藝術中心收藏。2017年,朱炳仁攜50件熔銅作品舉辦首個海外個展——“熔古鑄新”朱炳仁新加坡藝術展。2018年,首個歐洲展覽“中國非遺•朱炳仁銅雕藝術展”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開幕。2019年,《千裏江山圖》《桂菊山禽圖》《五牛圖》《富春山居圖》被收藏陳列在美國世貿大樓一號樓。
今年,是朱炳仁熔銅十五周年,也是中西方銅藝文化交流的十五周年。這些年來,朱炳仁出走于國內國際,熔銅藝術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認可。無論是從中國的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等名寺大廟,還是到台北、曼谷、莫斯科、新加坡、柏林、美國等,都能見到朱炳仁的銅建築和銅藝術作品。
從百年老字號的傳人,到享譽世界的現代藝術家,朱炳仁在傳承中不斷蛻變、創新;從一個普通的銅匠到世界級銅雕大師,他帶領著銅工藝走向銅藝術,讓銅雕成爲一門讓世界認可的國際級藝術品類。朱炳仁不忘文化傳承,在2010年和兒子發表個人藝術集《解形熔意——朱炳仁藝術集》,通過立傳著書,將相關的技藝寫進了書中,讓這技藝永遠流傳于世。
朱炳仁的成就斐然,隨便拿出一件作品來,都可以說不枉此生,但他仍說,“我永不滿足,我還要繼續前行”。這就是匠心精神,匠
心精神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永遠不服老,不斷地精益求精,不斷地超越創新,不斷地追求完美……”
近日,朱炳仁熔銅藝術十五周年藝術展覽將在浙江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舉辦,敬請關注頭條 @朱炳仁,隨時了解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