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中央援港“有求必應”,港府更全力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參與抗疫。但當前香港新冠感染患者的收治均由公立醫院完成,13家私立醫院和5000多間私家診所豈能抗疫中成爲“旁觀者”?
早在2月中旬,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曾向私立醫院發信稱,有患者被私立醫院以懷疑感染新冠爲由拒絕收治,需要轉到公立醫院求診。她表示,除非病人核酸檢測確實呈陽性,否則希望私立醫院照常處理前往求診的病人,避免增加公立醫院負擔。
直到三月上旬,公立醫院全部爆滿,床位幾近飽和,患者要睡在醫院門口搭建的露天病房裏。
日前,聯合醫院外有市民在行人路上等入院,患者被放置在行人路等候入院,途人經過有染疫風險。大公報圖片
急診室的床位不夠用,患者只能睡在簡易擔架床上。
日前,感染新冠的病人激增,急症室不勝負荷。大公報圖片
更有一些因意外入院的患者,因公立醫院器械不足,直接“沒得救”。
日前,公立醫院病床爆滿 大公文彙圖片
太多事例,不勝枚舉,但都傳遞出一個信號:公立醫院已經不堪重負。就連中央援港建設的方艙醫院,也都是爲了緩解公立醫院醫療系統的壓力。
而在這種危急存亡之際,私立醫院卻頻頻傳出拒絕接收病人的消息。
浸會醫院門外貼出告示,指如病人新冠檢測呈陽性,院方將向政府通報並轉送病人去公院急症室。大公報圖片
在全國兩會上,甚至有港區政協委員引述中央領導的疑問:香港的私人醫院是不是不願意接收病人?是否有違“白衣天使”的職責?
香港正面臨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幾十萬染疾病人苦苦等待救援,私家醫院及診所這種隔岸觀火的行爲,我們真的拿他們沒辦法嗎?
私院診所受政府法規規管
香港現時的醫療體系分爲公營和私營兩部分:公營醫療由政府資助,是香港醫療系統基石和全民醫療安全網,主要提供住院醫療服務,爲港人提供均等、廉價的醫療保障;私營醫療是輔助功能,更多的是提供門診等非住院的醫療護理服務。
記者翻閱資料得知,2018年11月30日《私營醫療機構條例》(第633章)(下稱《條例》)刊憲完成,意味著四類私營醫療機構:醫院、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及衛生服務機構均會受到衛生署轄下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辦公室規管,該規管辦公室于2016年4月成立。
與此同時,于2020年9月1日成立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標准咨詢委員會還會負責就規管私營醫療機構的事宜向衛生署署長提供意見,其職權範圍包括:制定、檢討及更新私營醫療機構的規管標准;就衛生署署長頒布有關私營醫療機構的實務守則作出建議;根據私營醫療機構條例,就私營醫療機構的發牌、規管和是否符合標准等事宜提供意見;及就透過規管以提升私營醫療機構的安全和質量標准的事宜作出建議。
至于2020年12月1日成立的私營醫療機構投訴委員會,則專責處理對持有相關牌照的私營醫療機構(包括醫院、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及衛生服務機構)就牌照生效後的事宜作出的投訴,例如:接收和考慮對私營醫療機構的投訴、就關乎對私營醫療機構投訴的事宜向署長作出建議,包括是否向有關的私營醫療機構采取規管行動等職能。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衛生署署長根據《條例》(第633章)所賦予的法律權力,是擁有收發牌照、收費標准、醫療質素、投訴等各方面的公權力。根據《條例》第18(1)(g)條和第38(1)(e)條指明,衛生署署長可根據“有關機構或否違反公衆利益的方式運作”從而考慮是否發放或收回牌照。
特區政府是否擁有規管13間私家醫院和5000多所診所的權力,躍然紙上。
缺少設備 私院稍顯被動
然而,爲什麽這些私家醫院和診所仍然無動于衷,甘當抗疫“旁觀者”呢?
根據私家醫院聯會主席何兆炜解釋:私家醫院的布置跟公立醫院完全不同,沒有專門的隔離布置,也沒有足夠的負壓病床,不適合接受新冠患者。
如果私家醫院接收了新冠患者,導致院內現有病人感染,還會面臨病人的控告。
如果私家醫院貿然接收患者,很可能造成全院爆疫,而私家醫院的整體規模又不能跟公立醫院相比,一旦爆發疫情,將面臨醫院全面停擺,而院內現有病人的重新安置又成了難題。
現時的私家醫院同樣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部分員工或員工家人確診無法正常上班,部分私家醫院及診所亦比平日少約3成人手。
根據疫情爆發初期特區政府的抗疫指引,公立醫院負責救治新冠重症患者,而私家醫院和診所負責接收非新冠患者,以緩解公立醫院的醫療負擔。然而,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且面臨全港四分之一市民將染疾的危機,繼續沿用早前的分工指引,恐有不妥。
正視人命關天 私院方有前途
若說私家醫院在抗疫上毫無作爲,也稍顯偏頗。
私家醫院在這兩年內已爲公立醫院處理超過4000個腦電掃描及磁力共振個案,亦完成數百個手術及爲公立醫院患者做洗腎服務,近日來在人手緊拙下還撥出20張病床接收非新冠患者。
除此之外,李嘉誠基金會自2月19日宣布支援私家醫院接收公立醫院轉介病人後,7日再宣布,爲支持公私營醫院協作,再加多1,000萬元以支援公立醫院非常緊急的轉介個案。
目前,養和醫院以及兩間香港港安醫院已陸續加入轉介計劃,協助接收由公立醫院轉介、需接受預約手術的非新冠病人。此外,公立醫院部分急症個案已交由私家醫院跟進。
港安醫院(荃灣) 官網圖片
據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何婉霞7日表示,公立醫院已識別逾450名合適的非新冠病人參與轉介計劃,包括患冠心病、接受腸癌手術、癌症放射治療的病人和分娩個案,院方已陸續聯絡私家醫院安排轉介。
其中,伊利沙伯醫院一些初生嬰兒個案轉往同區的聖德肋撒醫院接受治療。瑪麗醫院方面,一些須定時輸血的病人獲轉介至港怡醫院跟進,瑪麗醫院得以騰空日間病房,治療情況相對嚴重的新冠病人。
私院參與抗疫方式多樣
但,這樣真的足夠嗎?以2018年數據爲例,醫院管理局和私立醫院的病床數目分別爲2.9萬張和4657張,83%的住院服務由公營醫療系統提供,而68%的門診發生在私營醫療系統。私家醫院在抗疫方面仍可有巨大貢獻。
我們不妨看看隔壁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在新冠疫情開始後,迅速啓動公共衛生防範診所(PHPC)計劃,該計劃是新加坡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體系的重要一環,該體系從2003年非典後建立,在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之初重新啓動,成功調動900多間綜合診所和私家診所參與。
私家醫院醫生下沉到基層,在社區裏爲社群居民進行病毒檢測和醫學監察,教育民衆認識新冠病毒,讓公立醫院集中資源處理最高危的懷疑感染者和確診病人。
Omicron肆虐之下,新加坡公營醫院同樣出現極大壓力,當時衛生部便呼籲非緊急的國民前往PHPC就診,盡量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症和弱勢病患,而部份診所更延長營業至晚上11時,大型醫療機構則協助遙距視像診療、檢測和送藥,各盡所能爲公營系統減壓。
疫情之下, 私家醫院和診所能做的還有很多:有隔離病房或負壓病床的私家醫院,可以在門診或病房接收輕症個案;無隔離條件的醫院和診所可以接收由公立醫院轉介的非新冠患者、長期病患,好讓公立醫院騰出醫療資源;私家醫生或護士主動參加方艙醫院的醫護工作;在支援救治的問題上,積極開設視像問診服務,爲社區市民提供醫療咨詢服務;組織專門隊伍爲安老院舍及學校爲弱勢群體完成三針疫苗接種服務。
新華社圖片
可見,大量工作可以做,正等候13間私家醫院和5000所診所的實際行動。面對疫情,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家醫院都是一體的,現在是非常時期更應齊心協力抗擊疫情。抗疫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本刊記者 劉妍伶)
本文爲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