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相關報道稱日本科學家接連前往中國任教或科研,並對比了中日之間的科研投入與産出,稱日本人才流失的危機感有所增強。這說明我國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增強了競爭力,扭轉了過去單向人才流出的劣勢。
當前,全球發展面臨兩大特征。首先,全球面臨新一輪産業革命與技術變革,各大國展開了激烈競爭,科技競爭本質是人才競爭,因此,搶奪人才成爲全球一個顯著現象。比如各國加大半導體産業投資時均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吸引人才就變得非常關鍵。
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美國半導體制造業聘用的STEM博士有75%出生于海外,STEM碩士畢業生中有60%是外籍。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稱,從2020年到2030年,STEM工作職位空缺將增長11%,美國正在通過修改移民法律應對人才短缺問題。近日,新加坡政府表示爲了緩解勞動力市場緊張狀況,將放寬工作簽證申請要求,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以及金融、藝術、文化和體育領域引入優秀人才,“頂級人才”沒有配額和數量限制。
其次,全球老齡化趨勢以及疫情因素加劇了主要經濟體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德國正在計劃推出“現代移民法”,促進外國技術工人移民,相關法律預定今秋出台。澳大利亞本月宣布,將把本財政年度接納的永久移民數量,從先前的16萬人增至19.5萬人,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2022年1月至3月,英國崗位空缺數量達到128.8萬個,一份報告顯示勞動力短缺每年可能給英國經濟造成300億英鎊的損失,這將迫使政府制定新的移民政策,允許工人進入。日本當前勞動力占比跌破60%,日本政府嘗試放寬對外籍勞工的限制。可見,勞動力短缺的各國正在改革移民政策吸引技術工人。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和流入地,他們由此一直占據全球競爭優勢,尤其是在技術創新等領域。中國目前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全面推動技術創新,參與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競爭,政府和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的巨額費用僅次于美國。中國創新發展需要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人力資源,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去年10月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的《2021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GTCI)報告顯示,中國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在第37位,首次進入前40名,保持著人才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紀錄,表明中國初步具有了全球人才競爭力。近些年,不僅有日本專家教授來到中國,西方一些人才也在持續流入。不過,中國國際人才競爭力還比較薄弱,需要加強。以人工智能領域爲例,全球人才短缺,僅靠自己培養人才遠遠不夠。目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成爲中國海外人工智能人才主要供給來源。
我們在半導體、人工智能以及其他關鍵領域也存在較大的技術人才缺口,高級服務業人才也普遍不足,影響到了中國産業升級進程。此外,來中國工作的境外專家以短期工作居留爲主,數量較少,行業和地區分布不均衡,高新技術産業和高端服務業的境外專家比重偏低。當前,美國社會分裂與對立加劇,歐洲面臨曆史性的能源危機與地緣政治風險,這有助于我們創造更好環境吸引高級人才流入。
去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指出,我們要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力度,結合新形勢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計引進那些能爲我所用的頂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爲我所用。
因此,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新一輪國際人才競爭,認清並把握新時期國際人才競爭的局勢,適時改革相關涉外就業和移民的政策規定,適當擴大外來移民規模,推動技術移民的立法工作,實現技術移民、工作管理、永久居留等制度的配套化,同時提高教育國際化程度,鼓勵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的外籍高校畢業生到中國工作和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