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槟城,有一所大馬部頒五星級卓越學校,也是槟城一所華文獨立中學,它就是韓江中學,是爲了紀念中國大文豪韓愈而命名的,其創辦人,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北馬華人社會中,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林連登。
假如槟城離你太遠,勾不起記憶,那惠來一中的連登樓,讓人情懷依舊,據說這裏還是塊風水寶地。
他是“韓江中學的父親”,南洋潮商之典範
槟城“韓江中學”校慶暨林連登先生公祭儀式
2019年7月15日,位于馬來西亞槟城的韓江中學,舉辦隆重的“百年樹人,萬古長存”創校百年活動。
創校百年,不忘先賢。活動還舉辦創校人林連登公祭儀式。公祭儀式是韓江中學每年校慶的環節之一,主要是紀念及緬懷林連登捐錢和獻土建立韓江學校,並號召同濟共同努力籌建韓江學校,才有今天的輝煌成果。
1950年7月15日,韓江中學得到創辦人林連登捐錢獻地,韓江中學正式創校,秉承了韓文公(韓愈)“笃于文行”的精神,立下了韓江樹人萬萬年的根基。
韓江中學校園內的林連登塑像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北馬華人社會中,林連登這三個字,幾乎是家喻戶曉。除了他的萬貫家財,人們更仰慕他的是熱心華文教育及社會公益;特別是他對韓江中小學的投入,更讓馬來西亞潮人引以爲豪。
在馬來西亞那個年代,熱心華文教育的有二位大馬華人,都姓林,一個叫林連玉,另一個叫林連登,這二位對于馬來西亞華人教育史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林連玉和林連登,雖都姓林,名字也都有個“連”字,但他二人不是兄弟,更不是一個地方的人。林連登,字達科,祖籍潮汕,原籍廣東惠來縣西區魯陽鄉,也就是今天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隆江鎮魯陽村。
林連玉(左1)——現代馬來西亞華人的“族魂”
林連玉(1901-1985年),乳名皇敬,字采居,他祖籍閩南,原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西昌村。其祖父林以仁,是前清貢生,地方私塾教師,其父親林奉若,是前清廪生,也以教書及風水爲業。
林奉若,是律宗大師弘一法師的侍者,弘一法師最後14年住錫閩南,特別是在永春普濟寺閉關,與其和林奉若的情緣不無關系。
林連玉,被譽爲現代馬來西亞華人的“族魂”,他爲反對種族交易政策,捍衛華文的母語教育權利而堅持抗爭。
筆者讀過林連玉的僑批(家書),字裏行間可感受到士的精神,獨立的風骨,高尚的人格力量!
2020年度韓江中學迎新日
當然了,學界和研究華僑史的人認爲,林連登和林連玉二人都力爭華文教育,但不是同一股力量。像林連登這些人,他們是通過直接創立、維持以及獻身于華文學校來回饋華人社會。到韓江中學1950年開課時,林連登已是80歲的老人,“不以耄耋而自餒”,林連登常常自勉;韓江中學第五任校長汪少倫教授稱之爲“韓江中學的父親”。
事實上,韓江中學始創于1939年,當時泰國排斥華文教育,以潮州人爲主的當地華僑便陸續送子女到槟城讀書,最初是韓江小學。
1958年,在韓中學生罷課事件中,當時的馬華公會會長林蒼佑如是說:“我願意提醒他們(學生)以及每一個人,韓江中學在華文教育界,一向擁有良好聲譽。林連登先生是爲各級華文教育而時時獻出時間與金錢的數人中之一人。所以,他的見解應看作有很大的價值,而予以支持。的確最不幸,此事竟發生在林連登先生有關的學校中。我促請每一個人在現階段中,應予支持林先生衷心的勸告與決定。”(注:見于1958年6月4日《光華日報》)
提及林連登,不由想起另一個高舉民族教育的旗幟的陳六使,他是陳嘉庚族親,爲創辦新加坡南洋大學,不惜仗義疏財,甚至不惜對抗政府,還丟了公民權。當年,陳六使慷慨陳詞道:“中國是我們的根,文化是我們的筋,打斷骨頭連著筋。如果連漢語都不能說,那我們真就成沒根的人。”
我想,陳六使說的,也正是林連登興辦華教的心聲。“在新加坡,幾乎每一個華人都欠陳六使一個人情!”爲新加坡政府所不容,被李光耀視爲眼中釘、肉中刺,受到不公平待遇,南洋大學于1980年被並入新加坡國立大學。
對華文教育之出錢出力所顯現的魄力,林連登和陳六使一樣爲海外華人留下一個不易磨滅的示範。瑕不掩瑜,正如陳六使創辦南洋大學時因學識、環境等局限,也有缺陷的地方,也無需過于苛求。也許,有缺陷才有美!
從“趕牛車的”到北馬橡膠巨擎
林連登翁銅像揭幕紀念特輯
陳六使只有小學文化,創辦著名的南洋大學,同樣,作爲早期華人移民的傑出實業家林連登,文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但他像許多潮商一樣,善于聚財,又善于散財,在回饋社會和支持華文教育上,名孚衆望。
1963年2月11日晚,林連登于“桂林廬”私邸逝世,葬于槟城廣汀公冢。2月17日出殡當日,《光華日報》報道:“參加送殡人士數千人,行列估計長達三英裏,經過約一小時許,始見隊伍首尾,沿途所經之處,人潮洶湧,均欲一睹此陣容盛大的出殡行列……。”
林連登早期的家世背景,有關史料並不是很多,即使有敘述,也不太詳盡,本文多參考于唐鎮邦、許宏道,還有莊之明等人的著述及傳記,特別是前二位,和傳主關系密切,其文字可能會更詳盡可靠。
林連登,字達科,1870年9月19日(清同治九年)生于原籍廣東惠來隆江鎮魯陽村。唐鎮邦在《林連登翁奮鬥發展史》說,其先祖父世輔公,年少讀書,功名不成,家有恒産,業白糖生理,旋爲兵房司書,族中稱爲小康之家。
過去,有人說林連登不認識字,是“粗人一名”,事實上這個說法是有出入的。林連登曾受過幾年教育,但也不是“文人”,其自述提及“十六歲時,因先嚴患宿疾,不能操作,余不得已中途辍學,出而幫理家務”,也就是說,他是被迫中斷學業的,當時讀了鄉村私塾,是識字的。
因其父親林榮才患重病,身爲林家長子的林連登辍學回家,幫助家務及耕作。資料顯示,他下面還有弟妹四人。其父親在他20歲時病故,家庭負擔不堪重荷,加上當時下南洋謀生成風,1893年,23歲的林連登與堂哥林達智隨著同鄉,南下馬來亞。
“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潮聲,有潮聲的地方就有潮州人。”過去,海陽(潮安)、潮陽、揭陽、普甯、澄海、饒平、豐順、惠來,成爲古“潮州八邑”,因此,很多海外潮人回故土,也稱爲回潮州。林連登這一去,離他1963年逝世,整好是七十載光陰。期間,他曾回中國五次。其中,惠來一中的那座“連登樓”,是1936年林連登捐款修建的。
馬來西亞槟城韓江中學操場上的林連登塑像
有資料說,當年林連登是借十擔紅糖折錢下南洋的。林連登,也有個外號叫“牛車登”,就是趕牛車的。赤手空拳,到馬來西亞謀生的初期,他曾爲富商趕牛車。
當年在同鄉的引領下離開潮州南下,途經香港,在經新加坡到達馬來亞的槟城,已是1893年2月18日。後來,在吳來興的率領之下,林連登和堂哥等10人搭小火輪過威省北海,身上盤費已空。到 Lunas鎮這一段路,是靠步行前往的。
魯乃(Lunas),屬于馬來亞吉打州,在這裏,林連登和他的窮移民夥伴在一個園丘做鋤手,每天耕作十小時。林連登日後說:“然寸因年壯力強,實不見其苦也。”因工作勤奮、肯幹,受工頭賞識,數月後,他的工錢由每月四元二角升至四元八角。後來,他在幹第八個月時,將靠勞力積攢的錢彙寄回老家。
有了積蓄後,就進入工商業界,這是很多早期閩南及潮汕一帶下南洋的窮移民的起家之道。24歲,林連登曾自我創業,他轉到惹臘,准備開墾園丘,後又回魯乃替人鋤野草。
到他26歲,終于在惹臘自己種植木薯,收成後賣出得二百元,自此,靠這筆錢起步,開始小本生意。此後,他曾到木薯園丘收買臭粉(注:漿布之用料,木薯經過三、四天浸入水中,發臭後制成。),不過並沒有賺到錢,反而蝕本,後又收買野樹膠塊,積攢四五百元後准備寄回家鄉時,卻因存于一馬來人家中的膠塊被竊,損失巨大,多年努力和心血付諸東流。
惠來一中“連登樓”
“流動苦幹的生活”,這是林連登日後對他初到馬來亞八年“勞而無功”的總結,幾經挫折後,他又回到種植業老本行,終于在32歲那年初有成就。
1902年,林連登將其積蓄全部投資于椰園,回到魯乃,他花了1600元購置了約二十英畝的椰園。同時,他又在椰園地創立屠宰業“萬成發”鋪。種植業與屠業雙管齊下,爲林連登掙得人生第一桶金,有不少盈利,爲其日後的事業打下基礎。
娶第二任妻子郭氏,是他35歲那年,到1905年,他又拓展業務,向吉打政府申請一塊面積約一百英畝的地皮,大量種植木薯,間種樹膠。因獲得成功,他又兼任其他園丘的總巡一年。到1907年,他再次將屠業擴大,並在其他地方設置分號,同時還吸引同是潮州老鄉戴振順和林加如來入股,自此事業蒸蒸日上。
除了壯大木薯業外,他還創設泰豐廠、老泰益加工廠,後來,他又收攬合夥夥伴分散的股權,將泰豐變爲自己控制的工廠。在大馬,有人甚至稱林連登是木薯業的一位前驅者。
抱團,是海外潮汕人(也稱“潮州人”)的共同特質,靠著血緣、相緣優勢,他們抱團取暖、攜手創業,共濟共襄,成就了大事業。
徐悲鴻爲北馬地區橡膠業巨子林連登所畫的《四季有喜》
去年,一幅徐悲鴻于1938年爲北馬地區橡膠業巨子林連登所繪畫的《四季有喜》,在上海匡時春拍時標價爲380萬-500萬元。
抗日戰爭爆發後,當南僑籌赈活動剛展開時,當時的馬來西亞槟城富商林連登首捐十萬元叻幣,同時還擔任“馬來亞潮僑救鄉總會”主席。當時的林連登,白手起家,以經營農場種植業已成爲北馬地區的橡膠業巨子,同時他還是星馬馬地區的潮州僑民領袖。《四季有喜》,是徐悲鴻爲酬謝林連登所繪,也帶有欽佩、砥勵之寓意。
種植業,讓林連登積攢了資本,他又進入商業,做土産品代理,並從香港購買了兩艘貨船,開通貨運航線。1918年,林連登與友人合資向政府承包賭稅,其中,林連登占股二成。後來,他又和朋友合作碾米廠,獨資創辦釀酒廠,並壟斷當時吉打州的酒業。到1950年代,林連登家族旗下的膠園,面積超過了一萬英畝,成爲新馬樹膠業巨擎。
一代會老,二代當立,在上世紀30年代,因見事業穩固,林連登將其事業交由其子林廷欣管理。後來,特別是二戰後,事業繼續發展,比如創設“新世界”遊藝場等。
林連登是當地潮僑領袖,1949年,應新加坡潮人企業家連贏洲的邀請下,並聯合楊贊文、劉伯群、張漢三、陸運濤、蘇承球等多位馬來亞、新加坡華社領袖,共同創辦華聯銀行與保險,其中,林連登爲董事主席,其職務直至逝世爲止。由此可見,林連登在當地潮汕人及潮商之地位。
作爲潮人的僑領,上世紀30年代後,林連登創辦並出任兩屆馬來亞潮州會館聯合會主席。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槟城,一直是福建人居多,占華人六成左右。在那個地方幫派、族群林立的時代,林連登能出任潮州會館主席、廣東暨汀州會館會長、中華總商會會長以及《光華日報》主席等職務,並出任由福建人控制的鍾靈中學董事長,一方面說明槟城華人社會對其貢獻的認可,同時也是對其人格及處事能力的尊重和肯定。
“宵衣旰食,奮鬥數十年而不懈”,勤儉與拼搏的精神,一直是林連登事業獲得成功的關鍵。
本文內容爲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