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約11000字,讀完約25分鍾
“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以及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人工智能技術爲解決城市公共安全問題提供新思路、新手段。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有效地融合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安全的現狀,創造一個更加安全、穩定、和諧的公共生活空間。人工智能在維護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和弊端,需要政府從全局戰略統籌考慮,加強立法與技術創新,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消除安全隱患,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執行秘書長周濟、盤古智庫研究員牛站奎,文章來源于《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3大國治理之城市安全》。
”
公共安全事關國家安危,社會穩定。所謂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城市公共安全作爲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涉及司法、行政、公安、民政、人社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的協同配合。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功能多元化、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方式、産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運行系統日益複雜,安全風險不斷增大。 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環境,傳統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能有效應對新的挑戰,解決新的問題。
針對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出現的一些新特性,大多數情況下,有限的資源、傳統的治理手段以及部門協調不暢都會阻礙安全措施的實施和有效覆蓋。因此需要更加高效的系統和手段來實現公共安全的資源的有效地分配和調度,以便發揮更大的效能。人工智能爲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與方案,城市各部門依托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數據互通有無,流程無縫銜接,極大地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人工智能定義與發展情況
人工智能,英文名稱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人工智能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1950年,英國科學家圖靈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1956年,首屆人工智能研討會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舉行,人工智能開始成爲一個技術術語流行起來。科學家把人工智能分爲三個不同的時代。第一是弱人工智能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時代,此時計算機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工作領域超越人類智能;第二是強人工智能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時代,此時計算機和人類智能一樣能夠通過學習或推理來廣泛解決問題;第三是超人工智能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 時代,此時計算機實現了對人類智能的全面超越,擁有“完美的記憶力和無限的分析能力”。 根據谷歌工程總監、未來學家雷·庫茨韋爾 (Ray Kurzweil) 的估計,到2029年人工智能就可以實現與人類智商並駕齊驅,2045年,則能夠達到超越人類智能的“奇點”(Singularity)。根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水平,目前我們正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人工智能依賴于大數據、計算機能力(以下簡稱算力)、深度學習算法等核心要素的突破性發展,開始蓬勃發展。
首先,全球爲人工智能的應用積累了海量數據。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報告顯示,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175ZB。數據的種類包羅萬象,包括文本、聲音、圖像、生物特征、地理位置、天氣信息等各種類型的數據。未來,這一數據規模還將不斷增大。
其次,人工智能賴以實現的算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由于傳統的CPU設計針對的是邏輯運算與流程控制,對于處理海量數據,算力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因此,出現了專門用于處理千億級、萬億級的海量數據的AI智能芯片,如專門用于並行計算與數據處理的GPU,FPGA 和ASIC擁有良好運行能效比,更適合深度學習。這些芯片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的算力。
最後,人工智能賴以的算法不斷取得突破。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等算法的成熟,使人工智能的感知 (Perception) 、預測 (Prediction) 、決策 (Prescription) 等功能開始發揮實用價值。具體來說,這些功能的實現主要依賴于計算機視覺、語音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到自動駕駛、機器人、無人機和智能醫療領域,通過人臉識別、活體檢測、人證對比爲城市公共安全提供新能服務能力;智能語音處理技術廣泛應用在智能語音交互、語音控制與生物特征信息驗證等領域。例如,公安安防系統中利用智能語音識別技術監控城市輿論與違法信息的散播。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主要應用在機器翻譯、文本分析、輿情監測等。
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應用場景的深度發掘,直接催生了智慧城市概念的誕生。智慧城市建設已蔚然成風,以至于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應用趨于多樣。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公共安全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自動識別、語義分析、智能分析等方面,隨著神經網絡算法、機器學習等基礎算法的不斷優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應用將更加深入全面。
在世界範圍內,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維護城市公共安全已成爲共識。在西方發達國家,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實踐相對較早,處于領先地位。例如,紐約建立的智能警務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分析情報,直接應用于防止犯罪的決策;倫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引導民衆參與公共管理,緩解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新加坡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指引居民正確反饋城市問題,讓市民直接參與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行列中來。
中國業已開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城市公共安全力量。2017年,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其重點主要是圍繞社會綜合治理、新型犯罪偵查、反恐、智能安防設備升級、食品安全與自然災害等方面“構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監測預警與控制體系”。201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再次強調要加快實現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統化、智能化。
二、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發展特點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必將帶來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新變革。雖然現在還處在弱人工智能時代,但在某些特定領域人工智能已經超過人類大腦,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利用人工智能在長期追蹤、智能分析、趨勢預判和城市精准化管理方面的優勢,可以全面提升風險態勢感知、預測預警、動態管控等方面的能力。 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還有巨大的應用空間,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已成爲未來趨勢。
(一)高成本低效率轉向高效率低成本
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應用人工智能不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也可以降低治理成本。首先,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別、語音分析、信息檢索與智能分析等方面要比人工效率高。例如,公安用于追蹤嫌疑人的面部識別系統,控制交通流量的智慧交通系統,高鐵、機場的智能一體化的“人、證、票”核驗系統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人工智能設備的制造和維護具有低成本趨勢。由于“摩爾定律”的存在,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成本將逐日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另外,人工智能運行部分依賴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公共事業,如5G網絡建設,屬于一次性投入,難以用成本衡量。未來,跨部門、跨區域的大規模人工智能平台融合建設也將進一步降低成本。
(二)人工分析轉向智能分析
人工智能將逐步替代部分人類的工作。在城市公共安全工作中,對情報和數據的分析主要依賴人工處理,這樣不僅需要大量的專業化人才投入,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人工智能的運用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公安安防系統利用智能機器人可以全天候不間斷進行巡邏並能及時識別風險,遇到突發情況也可以實時傳送視頻信息,提醒警務人員前來處理。除常規活動以外,智慧公安系統還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協助警務人員進行審訊、預測潛在的犯罪活動,利用生物識別系統搜索追蹤嫌疑人員;利用深度學習功能,從海量數據中分析潛在的威脅公共安全的因素。
(三)事後治理轉向事前預測
人工智能可以改變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工作模式。傳統的城市公共安全工作事後應對的現象明顯,對一些重大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無法做到提前預測。像恐怖襲擊和自然災害等嚴重威脅城市公共安全的事件,如果能做到事前預測,及早預防應對,則意義重大。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可以極大地扭轉這種不利局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使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工作從事後治理轉向事前預測。例如在智能化的監控中心,通過數據的實時對比分析,可以有效預測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時提醒監控人員做好應對准備,爲應對突發事件爭取更多的時間。
(四)粗放式治理向精細化、精准化治理轉變
城市治理的精細化與精准化是現代城市治理的客觀要求,有效的城市治理必將帶來穩定的城市公共空間安全。隨著城市問題的不斷增多,傳統的城市治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從治理模式與治理理念上做出改變。城市治理的標准化、專業化、智能化是趨勢,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智能警務系統可以實現更加精准化打擊犯罪。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極大地推動了城市治理從粗放式治理向精細化、精准化治理轉變。
(五)局部安全應用向全面安全應用轉變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局部應用必將轉向全面應用。鑒于人工智能應用于城市公共安全的技術、成本和安全等原因,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應用仍處在積累階段。局部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應用的安全性,但是會形成信息孤島,既無法真正做到數據共享,也無法真正的發揮數據的價值。隨著人工智能邊緣計算能力的提高,人工智能將擴展其應用範圍,從小規模功能單一的平台向綜合性平台發展,最終實現跨平台全覆蓋的數據共享與交互。
三、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場景
根據城市公共安全的客觀情況,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産生豐富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公共安全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處置等環節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5G網絡的全面覆蓋,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更加快速地對潛在風險進行有效識別並提醒人們去及時處理,把風險扼殺在搖籃裏(見表1)。
(一)人工智能在社會綜合治理中的應用
實現有效的社會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系統地協調多個部門。人工智能在城市綜合治理中的廣泛應用爲市民創造一個安定祥和的公共生活空間。目前,在消防、安檢、交通等領域都能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這些多是單一應用場景,人工智能的多場景應用仍在探索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資源聚集,聯通多部門實現數據共享,最終實現多層級、多任務、跨平台的多場景應用人工智能服務平台。
(二)人工智能在新型犯罪偵查中的應用
傳統刑偵手段已經不能滿足應對新型犯罪的需要,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犯罪活動相比,新型犯罪活動具有高隱蔽性、高技術性等特性,給案件的偵破帶來新的挑戰。利用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功能、語音識別功能與深度學習功能,可以實現對犯罪線索的持續跟蹤與分析。在打擊互聯網犯罪、金融詐騙和反洗錢等犯罪活動中,人工智能具有明顯的優勢。
(三)人工智能在反恐領域的應用
恐怖襲擊已經成爲嚴重威脅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大隱患,如何應對恐怖活動對城市公共安全造成的威脅成爲一項重要課題。目前在城市反恐中,反恐投入大、消耗多,但效果有限。 隨著反恐形勢的日益嚴峻,如何運用科技高效反恐成爲各國反恐的核心需求。2007年美國國防部就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爲反恐活動的核心技術之一。近年來,我國也著手把人工智能應用于反恐活動來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把現代信息技術與反恐維穩工作有機融合,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不斷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已經成爲有關地區維穩工作的指導原則。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反恐行動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控制恐怖組織信息傳播、解讀反恐情報、預防恐怖事件等方面。例如,反恐機構通過利用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跟蹤、刪除被標記爲恐怖組織的信息,有效的遏制了恐怖組織信息傳播。
(四)人工智能在能安防設備升級改造中的應用
構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安防體系已成爲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趨勢。構建智能城市安防需要大量的智能安防設備。傳統的安防設備技術主要體現在光學器件的分辨率和視頻數據的存儲上,缺少自動分析數據的功能,多用于事後取證,無法做到事前預測。對人力資源的依賴性比較大,公安警力的調度不能保證最優化。基于人工智能的安防設備可以對采集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度學習,通過行爲模式的比對可以使被動防禦轉向主動預警,通過提取檢測對象的屬性,實現對目標的智能化跟蹤及排查。另外,公安的智能中心可以接入視頻監控系統,通過圖像識別等技術可以實時分析圖像的運動狀態,出現異常可以及時通知值班人員,做到及時出警、及時預防。隨著我國平安城市、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工智能在安防領域必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五)人工智能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
保障食品安全意義重大。食品安全的保障涉及諸多環節,從食材的生産、包裝、運輸到最終成爲商品都有可能被汙染。人工智能參與到食品的生産加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食品被汙染的可能性。例如智能化食品包裝車間可以做到全自動挑揀與包裝,最大程度降低人爲汙染的可能性。再如,廣州打造的“食用農産品溯源平台”實現食品安全智能監管,可以對食品的流向進行全過程跟蹤。全鏈條標准化、精細化、科學化跟蹤管理,將人工巡查轉變爲在線巡查、智能視頻審查,將專項整治轉變爲全程監管。
(六)人工智能在自然災害預防中的應用
自然災害巨大的威懾力與破壞力對人類的影響最爲深遠。幾千年來,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束手無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甚至是無法估計的。所以,人們迫切需要提高在預防自然災害和減少自然災害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對已經發生的災害進行監測的能力,二是人們對未發生的自然災害精准預測的能力。隨著人工智能在預防自然災害領域中的普遍應用,人類有了預防自然災害、躲避自然災害的能力。人工智能在自然災害預測與監測方面應用最成熟的案例要數氣象預測。對台風、特大暴雨等氣象災害的預測與監測,已經可以做到提前一周的時間,爲人們做好防護爭取寶貴時間。對于地震的監測要更加困難一些,但也取得一定突破。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家地震局耗時六年研發“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該系統能夠快速監測到地震波信號,並在1-2秒內就能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實現對地震信息的及時通知和預警。相比于傳統的人工監測預警來說,其速率提升了近3-5分鍾, 提高了人們應對地震的能力。
四、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前景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應用人工智能來維護城市公共安全已成爲一種新的趨勢,人工智能在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優勢明顯。隨著人工智能發展依賴的數據規模的不斷擴大、算力的不斷提高以及算法的優化與突破,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成本將大幅降低,屆時將帶動相關産業的迅速發展。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應用方面的前景十分廣闊。
然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也存在安全隱患。因爲,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引入人工智能的同時,連同人工智能自身的風險隱患也一同引入了。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應用的廣泛性與普遍性成爲人工智能安全風險的主要來源。這既有人爲造成的風險也有技術缺陷造成的風險。這些風險具有一些新變化、新特點,給社會倫理、城市治理與公衆認知都造成一定的沖擊與挑戰。
(一)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發展前景
有利于構建全國統一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目前,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格局,人工智能的應用有利于構建全國統一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在傳統維護城市公共安全過程中,不同的城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的維護公共安全的策略和模式也不盡相同,這就爲跨區域合作以及中央統一協調指揮造成一定的困難。隨著人工智能構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上升至國家戰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本降低以及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未來形成全國統一的智能化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的前景十分明朗。
有利于融合多方力量共同維護城市公共安全。從屬性的角度來看,城市公共安全歸根到底屬于公共産品,公共産品嚴重依賴政府的提供。事實上,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安全保障,只能把少量的資源集中在重要領域,如城市反恐、食品安全、自然災害等領域。城市公共安全的維護需要深入群衆,廣泛聯系群衆,但是受制于人力成本和技術手段等條件,群衆掌握的訊息不能有效轉化成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情報。人工智能應用到城市公共安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局面。比如,通過網格化的管理模式與星羅棋布的智能監控裝置,智能巡邏機器人與網絡監督機器人,可以有效引導市民以及其他組織參與城市公共安全建設,報告城市安全隱患,及時發現及時解決。所以,人工智能在調動公衆力量參與城市公共安全的維護與建設方面有極大的施展空間。
有利于全面拉動並催生新的産業鏈發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已上升爲國家戰略,出于政策導向的原因,必將拉動相關産業鏈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全面構建安全保障體系需要從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著手。軟件層面需要采集海量數據並優化算法,硬件層面需要完善的支持人工智能運轉的基礎設施和安防設備。中國天網工程與雪亮工程的建設,直接帶動並催生了光學儀器、運動傳感器等産業的發展,例如海康威視這一龍頭企業的崛起。爲有效保護人工智能依賴的大數據安全,催生一些專門致力于優化算法和加強數據保護的市場力量,如奇虎360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業務。此外,還帶動與人工智能相關的5G、物聯網等相關産業快速發展。
(二)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沖擊挑戰
人工智能的應用擴大了城市公共安全的風險範圍。傳統的城市公共安全風險類型與識別標准已基本成型,但是人工智能的應用沖擊了傳統風險的劃分和識別。例如在城市綜合治理中,由于智能硬件設備和網絡的漏洞,智慧交通與智慧警務系統遭受攻擊的可能性增大了。人工智能技術使攻擊成本降低,攻擊範圍擴大,利用網絡漏洞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日漸增多,犯罪分子通過技術手段獲取公衆信息並販賣牟取利益。這和傳統的影響城市公共的風險明顯不同。例如,2019年某國內連鎖酒店發生用戶個人信息數據泄露,成爲近5年國內最大最嚴重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針對人工智能漏洞的攻擊將成爲威脅公共安全的典型特征。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應用對商業倫理産生新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第一,如果要人工智能在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過程中實現預期效果,就要利用各種渠道采集海量的個人信息,這也包括個人的隱私信息。如何采集、利用和保護這些信息以及如何實現政府與民衆之間的平衡是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第二,政府如何規範市場力量正確的使用采集到的個人信息,避免個人信息濫用。數據就是財富,當市場主體面對如此海量的數據時,是否能堅持倫理道德底線,保證公衆的合法權益。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應用爲政府治理帶來新挑戰。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發展之快遠超人們預期,行業標准還未得到統一。目前,從事人工智能産業相關的公司采用的標准和接口不統一,龍頭企業爭奪標准制定權的競爭還未結束,也沒有全國統一的行業協會管理人工智能技術標准。標准各異的人工智能産品應用到城市公共安全建設中,給政府後期的管理帶來挑戰。另一方面,在一個城市內部,不同的行政部門在應用人工智能維護城市公共安全采用不同的模式,部門之間無法實現數據共享,數據孤島、條塊分割等問題給政府治理帶來挑戰。另外,大範圍應用人工智能,一旦出現系統漏洞很容易爆發系統性風險。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一把雙刃劍。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在落地和場景應用過程中,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帶來沖擊網絡安全、社會就業、法律倫理等問題,並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安全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目前,在人工智能安全問題的政策制定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在安全可控的基礎上利用人工智能已成爲産業界、政府必做的功課。
五、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應用方面的建議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城市公共安全,需要全球視野,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系統布局,加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技術創新、推動多元建設主體的協同、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促進人才培養。全面推進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競爭力,爲市民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公共生活空間。從長遠來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綜合應用,有利于實現多部門一體化的社會協同治理。然而,從現實來看,還存在體制機制的設計、法律完善、信息安全、技術創新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需要頂層設計,加強系統思維。
(一)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全面統籌發展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具有全局性與戰略性意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全面統籌。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建設主體的多樣性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導致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應用呈現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因此,中央可以率先制定國家級發展規劃,明確國家標准和發展底線,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綜合試驗區,允許它們先行先試。例如,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技術、人才與資金較爲充足,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可以優先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如此,國家還要加強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統籌規劃,不斷促進各個部委的垂直融合,逐步減少條塊分割和數據孤島,盤活全國一盤棋。
(二)完善法律法規,明確主體責任
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不僅給社會倫理造成一定的沖擊,而且也增加了法律管控的盲區。目前,在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過程中,政府對參與主體的責任邊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數據保存與開發利用等都沒有做出統一明確的說明。存在立法規範不統一,法律效力有限等問題。 立法部門要充分探討人工智能在立法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明確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防止相關企業不正當利用數據,謀取私利;明確監管部門和監管權力,加強系統安全監管;明確人工智能系統行爲的責任主體,確保可以做到追責和懲處。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都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確說明。
(三)明確技術規範,統一市場標准
國家推動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建設過程中,國家要爲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商業競爭環境。人工智能技術平台的建設要制定國家統一標准、規範,保證數據格式、硬件接口的兼容性,建立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管理行業發展,防止強勢企業對弱勢企業進行技術綁架,防止技術壟斷。建立國家級城市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實驗室,檢驗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建設的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安全性是否符合國家標准。另外,對于參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建設的市場主體需要要求其不能采用黑箱技術模式,政府要做到全過程的可監測、可控制。總之,要協調統一政府、科研院所與市場主體的責任關系,明確行業技術標准,實現技術的有效銜接。
(四)保持傳統手段與新興手段互補發展
在維護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固然有許多好處,但是也不能丟棄傳統手段的使用。人工智能是一個新興事物,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重視人工智能讓人們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的優點,同時也要看到其存在算法漏洞、系統漏的潛在隱患。在人們還沒有徹底掌握人工智能的特性,不能確保人工智能百分之百安全的情況下,在關鍵領域與關鍵環節還要重視傳統手段的利用,保持傳統的基本安全管理系統建設底線,保證核心環節的安全性。
(五)創新盈利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維護城市公共安全,需要配套基礎設施、專業人才的投入,成本較大,政府可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減輕財政壓力。提供公共安全是政府基本職責,利用人工智能依然要堅持政府主導、政府使用、政府監管,企業提供技術和服務的傳統模式。在政府與市場合作的過程中,政府和市場主體可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進行聯合創新,政府可以合法合規地使用數據,適當增加收入,分攤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投資和運營成本,保障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六)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掌握核心技術
未來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方面,還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盡早掌握核心技術保障國家技術安全。從人工智能的應用層來看,目前我國處在領先地位,但是從基礎理論層來看,我國還處在追趕階段。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競爭力的體現,同時也事關國家公共安全。未來,我國要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加強基礎技術創新,實現自主知識産權,尤其是要在智能芯片與智能算法上取得突破,保證國家信息安全。
(七)加強國際交流,共同應對風險
城市公共安全的維護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當今世界,影響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已經突破國界,在全球範圍內都産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嚴重影響城市公共安全的恐怖主義活動,全球蔓延的流行疾病與自然災害,都不是靠某個國家一己之力能夠克服的,需要全球多個國家共同努力。爲此,要積極吸收全球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先進經驗,爲維護城市公共安全而攜手共進。
總之,若使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公共安全應用方面充分發揮其潛能,需要“軟硬兼施”,即注重“制度”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善。在這輪的“新基建”的浪潮中,要抓住機遇完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補齊短板,爲城市公共安全建立銅牆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