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疫情數據顯示,5日中國累計確診80552例,國外累計確診17513例。據外媒報道,近日法國電視台拿鄰國意大利開涮,惡搞“新冠比薩”,引發意多名政要發聲。最新情況是,意大利累計確診達3858例,法國目前是423例,並不樂觀。
疫情正在歐洲擴散。累計確診數爲116例的英國,目前排在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之後,列歐洲第五。5日晚,英國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確診數量在2日內翻倍。
顧至冉是一位在英國倫敦讀研的上海女生,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時,她講述了自己從1月至今在當地的觀察和感受。
口述:顧至冉
采寫:劉璐
就算有口罩,也不一定有勇氣戴
我第一次得知這次疫情是在網上,身邊有同學提醒我,要不要囤點口罩,我立即上亞馬遜看了。當時看的時候是有貨,我還覺得挺幸運的,但等好久都沒有收到。後來我就發郵件問亞馬遜的那個店主,他回複我說一直沒有貨,等有貨了就會發。從1月底到現在,我買的口罩一直沒有到貨。
1月24日下的訂單截圖,仍顯示無貨。受訪者供圖
亞馬遜買不到,我又抱著嘗試的心態去了附近的藥店和便利店,想看看能不能買到口罩。當我詢問營業員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們已經被很多(亞洲)人問過了,他們的反應有點驚訝:爲什麽突然要買口罩?
2月初的時候,國內還有同學讓我幫忙買口罩,但我這邊確實買不到了,只能不了了之。我另一個同學在布萊頓,也是在亞馬遜上沒買到口罩,後來還是國內朋友幫忙給他從家裏寄過來了一點,據說順豐三天就到了。
說實話,就算有口罩我也不一定有勇氣戴。學校裏一般戴口罩的都是我們亞洲學生,這裏的人們極少戴口罩。根據我了解的信息,這裏也不建議普通人佩戴口罩,原因大概有三個;一是假如人人都戴,容易造成恐慌;二是如果口罩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民衆的需求,恐慌可能會升級;三是醫務人員的口罩需要得到保障。我感覺身邊的老師同學到目前爲止都不算很重視,可能覺得還沒到要戴口罩的程度。前幾天我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五六個人圍在一塊兒討論作業,其中只有一個男生戴著口罩,我覺得他特別有勇氣。
地鐵站跟往常沒什麽兩樣,沒有看到與疫情相關的特別提示。攝于Northern線的Kennington站。受訪者供圖
一次電梯遭遇
大約一個月之前的一天傍晚,五六點鍾的樣子,我從學校回家,出地鐵後進了一間電梯。一個黑人男性指著我,說“中國人現在有病毒”之類的話。當時電梯裏人還挺多的,我第一反應是尴尬,然後當作聽不見,沒有回應他。現在回想我覺得自己有點“慫”,可畢竟那時候天已經開始黑了,對方又是比較高大的那種。最近看到新聞,有個23歲的新加坡留學生在倫敦被打了,只是因爲長了一張亞洲面孔,我感到非常氣憤。
所幸除了那次電梯遭遇,同學們都對我很友好。一些外國朋友每次見面都會問我國內的家人還好嗎,問他們有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我的學校坐落在泰晤士南岸,我們班裏有30名學生,算上我一共4個中國學生。除了個別的種族歧視者,我覺得這裏多數人對中國人都挺友好的,至少對我和我身邊的人是如此。
突然冒出很多“勤洗手”標識
最初知道疫情的時候,我和外國同學交流過這個話題,他們也沒當回事兒,覺得跟當地關系不大。
街道也沒什麽兩樣。受訪者供圖
有一段時間國內出現的病例增多,我越刷微博心情越壓抑,只好有意少看手機,因爲會擔心我爸媽和國內的親戚朋友。特別是我爸媽,我總覺得我在國外顧不到家裏,雖然我在他們眼裏還是個小孩。當時英國和倫敦的情況都還好,所以我爸媽對我倒並不是很擔心。
最近隨著疫情在歐洲蔓延,這裏也能體會到一絲緊張氣氛了。學校、商場,還有一些公共場所,突然冒出很多那種“勤洗手”的標識,我想這是當地對疫情的一個小小回應。
新貼的洗手技巧指南。受訪者供圖
我的室友是我們學校的本科生,她告訴我她認識的至少已經有六個朋友買機票回國了,留下的朋友越少,她就越焦慮。我微信裏加了“新冠疫情英國消息分享群”這類的群,基本都是留學生,有人挺焦慮的。裏面有一些截圖和消息,也難辨真假。
我在社交媒體裏看到過一些食品、消毒用品、廁紙貨架被買空的圖片,但我所在的區域,超市、商店裏並沒有囤糧、囤貨的緊迫感。
超市裏,相關貨品很充足。受訪者供圖
旅行取消了,暫無回國計劃
這是我在倫敦的第二年。我的學制是15個月,本來我媽計劃三月來英國看我,正好學校放春假,我也想趁機辦個申根簽,帶媽媽到周邊遊玩,陪她嘗嘗最傳統的英式炸魚薯條。目前這個計劃已經取消了,一方面聽說受這次疫情影響,簽證的不通過率比平時高,另一方面也是考慮疫情期間還是少出行吧。我近期也沒有回國的計劃,還是跟隨學校的課程。
我爸所在企業是上海最早一批複工的,他已經上班一段時間了。爸媽叮囑我少去人多的地方,多洗手。我現在出門盡量不選擇坐地鐵,因爲倫敦地鐵的人流量太大了。
前幾天倫敦下雨,很潮濕。最近我一直在問我媽家附近的照相館開門了沒,因爲我媽還沒拍英國簽證需要的照片。我現在特別、特別地想媽媽,想她在疫情過去後趕緊辦簽證,飛過來和我見面!
欄目主編:劉璐 文字編輯:劉璐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