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潔元在冰玉堂講述自梳女姐妹的故事。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楓、
歲月靜好,“媽姐”們在冰玉堂裏回憶過往感歎今日之安甯。作爲順德“自梳女”最集中的安老院,如今的冰玉堂裏,在世的“自梳女”僅剩下11人。
自梳女——一群自立自強的女性,成爲珠三角昔日特有的曆史文化。爲呵育自梳女獨特的文化印記,昨日,均安社會服務創新中心開展“手工藝,冰玉聲,媽姐情”自梳女文化保育活動,通過“社區營造”等形式保留和傳承這一文化。記者獲悉,冰玉堂所在的均安沙頭村,還將七夕乞巧節設爲“自梳女文化日”。
傳承
通過社區活動傳承“自梳女文化”
一段獨特的曆史、一個個“媽姐”們的傳奇故事,如今已是順德乃至廣東的獨特文化印記。爲了留存及保護“自梳女文化”,昨日,順德均安的社會服務創新中心開展“手工藝,冰玉聲,媽姐情”自梳女文化保育活動,將通過各類社區營造、公益活動等形式,挖掘和傳承當地的自梳女文化。
活動上,主辦方邀請了許多青年群體前來參與。據沙頭村社區服務中心社工瑩女士介紹,吸引社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參與,是自梳女文化保育推廣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在此前均安鎮的“全民同樂鬧元宵主題嘉年華”活動上,特設了自梳女乞巧手藝坊。“社區成立了一支手藝小分隊,目前有數名在校學生,最大的在讀高一,最小的還在上小學。”沙頭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另一位社工梁女士介紹說,通過“媽姐”們的折紙藝術品,讓市民了解到自梳女們的蕙質蘭心、巧手妙活。該社工表示,通過社區活動來傳播“自梳女文化”,再逐步將影響擴大,而這一“社區營造”也是傳承“自梳女文化”的關鍵。
另外,均安沙頭村還決定“設節”紀念。據悉,對自梳女來說,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是一個重要節慶日。記者了解到,今年起,沙頭社區就將乞巧節定爲自梳女文化日。“希望通過這一形式,重拾自梳女文化中一些民俗,未來將其打造成爲持續性的活動。”沙頭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均安社會服務創新中心還通過“冰玉留聲”故事會、社區課堂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挖掘、記錄自梳女的文化故事。
除此之外,“說出你的故事——自梳女故事收集”也是保護自梳女文化的重要傳承活動之一。社區通過邀請自梳女的親屬講述他們和“自梳女”的故事,彙集成珍貴的口述曆史。
探訪
曾“下南洋”賺錢養家 如今返鄉惬意養老
黃瑞雲已年屆九旬,是順德最早一批遠走他鄉做“媽姐”的自梳女之一。前日,記者來到了冰玉堂,見到了黃瑞雲。每天下午三時半過後,冰玉堂都會響起榕韻芳華曲藝社的粵劇。此時,黃瑞雲就閑坐在樹蔭下,聽粵劇、拉家常,享受她一天中最惬意的時光。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黃瑞雲奔波在新加坡、順德等地,由于長期從事繁重家務工作,她的拇指關節變形。現在,年邁的黃瑞雲無法行走,只能坐在輪椅上。
時間回到20世紀40年代。那時候,黃瑞雲有11個兄弟姐妹,從小體驗過養蠶缫絲的她深知生活的不易。後來,經水客(中介)的介紹,黃瑞雲第一次離開順德的家來到香港,開始了“自梳女”人生之路。
在香港的六七年光景裏,黃瑞雲給一戶富裕人家當保姆,她負責帶雇主的四個孩子。“那時有的姐妹想梳起不嫁,自食其力,打一份家工(保姆)是最常見的。”黃瑞雲說,當年自己還沒有正式“梳起”,只是“不想結婚”,到30歲才下定決心梳起不嫁。
在外打工,黃瑞雲也不忘家人,每每工資到手,就寄錢回家。“在香港,我一個月工資是15元,吃、住都在雇主家裏,可以攢下一點錢給家人。”黃瑞雲回憶道。
年輕爲人做保姆 晚年做冰玉堂“守護人”
清晨四時,天還沒有大亮,梁潔元便准時醒來了。她精神矍铄,習慣在清晨散步運動。六時不到,她來到了冰玉堂,經過一片各色花草的清幽小花園,她緩緩打開高大厚重的木門,開始溫馨美好的一天。
梁潔元是冰玉堂的“守護者”,守望著這棟有將近70年曆史的老建築。她今年89歲,她出外打工26年,但和大多數自梳女不同的是,她沒有出國,而是在容奇、廣州等地給別人當保姆。據梁潔元介紹,她的母親生了12個孩子,後來只存活下來4個,而她是其中最年幼的。“我是22歲決心‘自梳’的。當時我把頭發盤起,再斟杯茶給父母,就算是正式‘自梳’了。”
作爲“自梳女”,梁潔元也有自己的“職業榮耀”。她告訴記者,昔日自己曾照顧過多達12個小孩。“他們有的出國了,有時還會回來看我。”梁潔元很是開心地說。
溯源
“自梳女”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時期
順德學者李健明研究自梳女文化已有24年。昨日,他分享了自梳女文化研究心得,並對自梳女精神文化內涵進行解讀。
據李健明介紹,順德“自梳女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時期,這顛覆了之前普遍認爲“自梳女”是明清中後期産物的觀念。他以位于順德龍江的貞女橋爲例,解釋說,“那是南宋時期的建築,有超過800年的曆史。”相傳南宋嘉定年間,國子監助教吳南金之女吳妙靜結婚當日,新郎來迎親,過龍江河時不幸溺亡。新娘聞訊後,痛哭不已,表示終身不嫁,並以嫁資在亡夫溺水處建橋,方便過往行人。
20世紀初,缫絲業在廣東興起,“當時70%的缫絲廠在順德分布,而女子又是缫絲的主力軍。”李健明表示,“自梳女”是特定曆史時期産生的特定的文化産物。20世紀30年代,廣東缫絲業的繁盛逐漸退去,不少順德自梳女前往廣州、新加坡等地打工。“‘自梳女’大多從事家政工作,她們會說粵語、做飯好吃,在當地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