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瑤(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21歲被發現患有乳腺癌,兩年後乳腺癌複發,再到去年5月被確診患血癌(白血病),今年28歲的李婧瑤已經三次與癌症作戰。這個喜歡街舞、經常追“酷”的女孩,把經曆的痛苦和對世界的感恩,化成了或俏皮或深刻的文字,發布在自己的公衆號上。
闖過了生死關的李婧瑤,被朋友們比作有超能力的“治愈者”——她雖是一名病人,卻時常開導他人,這正是李婧瑤給自己的使命。
第三次患癌意識到“特定使命”
李婧瑤出生在湖南,三歲時來到廣東,與都是老師的父母定居在中山。
21歲首次發現乳腺癌那年,她還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統計系讀書。李婧瑤說:“其實第一次得病的時候心裏並沒有很沮喪。因爲那個時候大家都說這種癌症是所有癌症裏算輕的了,治愈率特別高。而且那個時候年輕嘛,有種一切困難挫折都難不倒我,等我治好了又是一條好漢的自信,所以挺容易就接受了。”然而,治療後回校的生活,並沒有李婧瑤想象中那麽容易。“發現自己真的變成了一個長期病人,似乎沒辦法完全回歸到正常同齡人的生活。這個時候有了一些郁悶的情緒。”
兩年後乳腺癌複發,李婧瑤當時感覺到“不甘心和不情願”,因爲要放棄很多東西,然後去面對和別人都不太一樣的一條路。當時,李婧瑤崩潰了一天之後,漸漸平靜了下來。“我覺得這就是接受的開始。第一次的樂觀是無知的樂觀,第二次心裏生出的甯靜才是見識過命運的強大和人類的渺小之後,真正的樂觀。人總是要學會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改變那些我們能改變的。”
第三次被診斷患有白血病的時候,李婧瑤第一個念頭是“我爸媽才五十多歲”,她對自己的生死並不太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死後面還系著愛她的人的幸福和痛苦,這個最讓她揪心。
不過,此次患癌讓李婧瑤行動起來,給予他人更多“財富”。“我是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特定使命的,既然我中了一張‘大彩票’,那麽我就有這個使命把我獲得的財富贈予更多的人。”爲此,酷愛寫作的李婧瑤在自己的公衆號“筱慢的遊樂場”寫自己的經曆和感悟,並設法推廣原創文學。
癌症複發“瞬間看開” 投身于喜愛的文學
李婧瑤在被確診患白血病前,一直在新加坡從事中文教育工作。然而,這個職業跟她的大學專業毫無關系,她大部分同學都是從事金融行業的工作。
“其實,我對數字、公式之類的不是特別敏感,也不感興趣,大學專業課成績只能算還過得去。我大學考得最好的一門科目還是選修的哲學基礎。”李婧瑤告訴記者,以前她和其他同學一起考證、找實習,只是因爲大家都這麽做,所以她覺得這是正常的統計系學生應該做的事,同學間討論的也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各大銀行、咨詢公司、基金公司,這些當時也成了她的就業方向——統計系的學生就應該走這麽一條路。在第一次生病做化療的時候,李婧瑤還考了一個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證。
不過,李婧瑤在乳腺癌複發時“瞬間看開”。“一直在用自己的短板和同學們的長板去比拼,拼得我很累,還不肯認輸。”李婧瑤一直很清楚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是什麽,只是以前缺少了一個契機讓她轉向。
因爲一直喜歡文學、喜歡寫作,而且希望成爲一名作家,李婧瑤在新加坡先從中文老師做起。因爲她教學特別用心,與學生們平等相處,教學效果特別好,學生們學習中文熱情高漲,家長對她的教學很滿意,孩子們進步迅速。
李婧瑤的中文教學不是單純教授寫字、作文那麽簡單,她有一個很高遠的追求,那就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喜歡上中文”,她認爲正是由于這個理念,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
2018年10月8日,李婧瑤在北京接受了父親捐獻的骨髓,她把這一天定爲自己的重生之日,當天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去遇見所有擦肩而過的旅人,去抓住宇宙之間微妙的溫存,再回來,沉溺在情感裏,砸碎在文字間。”
寫下經曆和感悟 轉化爲正能量
在李婧瑤的個人公衆號“筱慢的遊樂場”裏,有她患病過程中經曆的人和事,特別是她得到幫助的一些故事,被她繪聲繪色地寫了出來;她采訪其他病人的文章和心得,以及她自己對付疾病的方法,寫得細致入微;還有朋友們、病友們寫來的文章和部分投稿的文學作品。而且幾乎所有文章都配有一幅由她朋友創作的精美漫畫。李婧瑤說,乳腺癌複發後,她看了大量哲學、心理、宗教的文學作品。“總要爲自己的人生找一個答案,找一份意義。這個過程幫助了我很多,讓我收獲了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