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火肆虐數月,數億動物慘死;
科比飛機失事,一代傳奇離去;
新冠肺炎席卷而來,我們不得不與病毒抗爭。
很多人都說,希望重啓2020年,希望一切悲劇不再重演,希望一切美好如約而至。
但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時間永遠不能重來。
我們能做的,唯有珍惜眼前,立即行動,不再等待。
人生無常,珍惜當下
複旦大學的于娟老師,在結婚第八年,孩子剛剛學會走路、叫媽媽的時候,她被確診爲癌症。
她在《此生未完成》中寫道:
“我在癌症裏整整掙紮了一年,人間極刑般的苦痛,身心已經被摧殘到無可摧殘的地步,我不想看到這件事在任何一個人身上發生。”
她還說: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麽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這些文字,質樸卻又深刻,讓人警醒。
生活的不易讓無數人疲于奔命,努力生活得看起來更美好,但大家卻忘記了:
你想要的這些,在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生死之外無大事,可恰恰在生死面前,我們往往最是無力。
世事無常,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
你永遠也不知道,哪一刻,你身邊或你認識的某一個人,會突然地離開。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在人生這趟單程的旅行中,在任何一站提前下車,不僅是自己的遺憾,也會成爲家人和朋友的遺憾。
不要等到快失去時,才猛然認清活著的意義,才意識到自己有那麽多的“未完成”。
此時此刻,我們更該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
在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裏,好好愛,用力活。
安于得失,依舊向前
《塞翁失馬》的故事,也許大家都聽過:
塞翁的馬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前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麽就不是一種福氣呢?”
幾個月後失馬帶著許多良駒回來,人們又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麽就不是一種災禍呢?”
老人的兒子騎馬摔斷了腿,人們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麽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後,胡人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衆多。唯有塞翁的兒子因爲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這個循環往複極富戲劇性的故事,真正闡釋了什麽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生活宛若旋渦,我們都是在旋渦裏兜兜轉轉,不斷跌倒,又不斷爬起。
但人生一程,浮沉一世,生命早已自有定數。心安,方有歸處。
作家村上春樹在《1Q84》裏寫:
“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
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漸漸發現,很多對自己人生很寶貴的東西,正在一件接一件的,像梳子豁了齒一樣,慢慢從自己的手中滑落下去,悄然消失。而且一旦消失,再也別想重新找回,連找個代替的東西都不容易。
人生也許不盡完美,但正因了這份不完美,完美才需要不斷地努力創造,努力奮鬥。
時間一去不返,功名利祿,前塵往事,也都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去。
安于得失,淡于成敗,依舊向前,才是最好的人生狀態。
別再等待,即刻行動
被疫情圍困的這一段時間裏,我們總在說,等疫情結合後,一定要去見見朋友,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相信這樣的等待背後,是一份美好的期待,一份深切的渴望,一份由衷的希望。
但讓人不解的是,爲什麽我們一定要等疫情結束之後呢?
明明用手機視頻就能跟朋友暢聊人生;明明在家裏就能理順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明明每一天每一刻都該好好生活……卻用上了一個“等”字。
作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
不管是群體還是個人,在面對至暗時刻最應該做的事,是向自己發出這樣三個質問:
一、最壞的結果是什麽?
二、如果這個是真的,你有沒有做好准備?
三、我要怎麽做,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綜合人類曆史上諸多名人和故事,卡耐基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不幸和幸運,本在同一個路口。災難和機遇,也在同一個時段。
比災難更可怕的,是人性弱點裏對意外的抗拒。無處安放焦慮的人,最終,被災難吞噬。
就像在自我隔離的這段時間裏,有人用打遊戲和追劇來打發時間,可是有人卻利用這段特殊的時間來提升自己。
相信那些能夠從容面對災難的人,也一定能夠從容地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難,並從中,汲取到屬于自己的力量。
善待生活,本就該是從當下的每一分鍾,每一秒鍾開始的。
調整作息,改善飲食,梳理工作,閱讀聽書,鍛煉身體,慰問朋友……
這些,都不應該是等到疫情結束之後再去做。
而是,應該從此時此刻開始,立即行動,不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