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葉問
在日軍攻占佛山後,日本憲兵隊意欲邀請葉問擔任憲兵隊的中國武術指導,被拒。日兵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若葉問被打敗則需聽命差使,葉問只好接受比武。來者身材高壯,拳重馬健,葉問擺出詠春樁手,二字鉗陽馬,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對方搶先出手,以箭標馬進迫,葉問即變前鋒的樁手爲耕手,耕去對方箭,並同時轉身跪馬,拿正對方前腿之後膝位,迫使對方突然失去重心,對方雖未中招,卻是敗相畢露。葉問也及時收馬,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高手過招,點到爲止,面對日本的挑釁,葉問自然也是不想事情鬧大。事後,葉問在衆人的掩護下逃走,而這場比武由于時間極短,被人戲稱爲“不到一分鍾”。電影《葉問》則對此情節進行了渲染,設置了日本人欺淩中國國民的事件,激發了衆人的民族情緒,比武的情節艱苦卓絕,並且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文化大革命十年,成爲佛山詠春拳的分水嶺。在國內,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詠春拳和其他優秀中華傳統武術文化一樣,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壓和摧殘。注重實戰性的詠春拳首當其沖,被誤傳用于街頭鬥毆具有“潛在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而被禁止練習。而武館作爲“反動會道門”也被取締。
60年代末,一位公安部下來的技擊教官來廣州講授部裏新編的擒拿手法。當時公安擒拿屬密級教材,可在講授過程中有一練過詠春拳的老公安屢屢不爲其擒拿手所制,反能破解其手,教官驚愕不安,爲避免新編擒拿手法失去對敵威力,他就要求廣州民間禁練詠春拳。
蔡李佛拳·陳享及傳人
史料證實近代至建國前,蔡李佛先後有多人在擂台上戰勝外國拳師。
一是陳享在“金山大埠”打敗外國惡霸基利士(清同治年間);
制服惡霸基利士
陳享任新加坡廣東會館及福建會館的武術教師時,“金山大埠”有位名叫基利士的外國惡霸,憑他有點拳腳功夫,自稱世界大力士,橫行霸道,每年都向華僑勒索所謂“年規”。如有拒交者,均遭他拳腳摧殘。華僑們忍無可忍,以中國會館的名義聘請陳享去主持公道。陳享懷著滿腔愛國熱忱,慷慨應聘前往。陳享到達“金山大埠”後,即與華僑們一道柬請基利士談判,勸其取消“年規”。基利士竟然提出先要立下“生死文書”比武。比武中,基利士用淩厲的拳腳猛攻陳享要害,欲置人于死地。陳享身手靈活,擅走活步,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優如遊龍一般。基利士見自己拳拳落空,便暴跳如雷,猛地飛起右腳,使盡全身之力踢向陳享心窩。陳享避其鋒苦,隨即一招“騎龍杠掌”、將之抛出一丈之外。基利士甘敗陣,從地上爬起來再戰。陳享看准空隙。用右肘撞其胸口,致其胸骨折斷,倒地不起。
二是陳享香港跑馬地打敗英國人設擂而雇請的西洋拳手(清同治年間)
擊敗俄國大力士
清同治年間,年近花甲的陳享應香港廣東會館之聘,任武術教頭。其時,港英政府興建跑馬場,爲招攬生意,聘得一個俄國大力士在灣仔設擂台,公開挑戰中國武術。當時在港的十多名中國拳師與之打擂,均敗陣而歸。大力士目空一切,登報宣稱: 中國人無能,沒有一人能敵過他的一只手臂。陳享在其衆徒的懇請下,前往應戰。因打擂是按“西洋拳”的規則,雙手戴上拳套,不許踢腳用肘,中國武術的手法受到掣肘。陳享並不畏懼,沉著應戰,運用閃電般的步法左閃右突,避其銳氣,同時暗中摸清對方的拳路和破綻,來回數十回合,體壯如牛的大力士出拳的威力開始減弱。陳享見時機已到,看准對方破綻,故意讓開“雄門”,躲過大力士的一記重拳,以泰山壓頂之勢使出“擂陰槌”,直插大力士的脅部。俄國大力士慘叫一聲倒地,方欲起身又跌下,最後只好用擔架擡走。
三是黃玉聲赴日本大板攻擂獲得全勝而歸(清末民初) ;
四是胡雲綽在佛山打敗白俄羅斯拳手(上世紀40年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