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媒體報道,美國《紐約時報》上月撰文“新加坡華人重拾祖先的語言”批評新加坡政府抑制國人使用中文方言。文章指出,新加坡從1970年代末開始提倡人們使用華語(普通話),從而有效地禁絕了四分之三新加坡人的母語(多種中國方言)。幾年後,就連普通話的使用範圍也被壓縮,以便給身爲全球商務語言的英語讓路。
據悉,《紐約時報》此文的作者張彥曾獲得過普利策獎。張彥在文中描述了一個三代同堂的新加坡家庭,一個周六的午後,三代家族成員聚在同一屋檐下,吃切好的水果,喝茶,彼此陪伴。唯一的問題是“最年輕和最年長的這兩代人幾乎無法交流”。7歲孫女說流利的英語和一點中文普通話,她的祖母則喜歡說福建方言。因此,這祖孫倆一起看著地板上的娃娃屋時,除了只言片語,幾乎無法交談。
文章批評新加坡這種對語言的壓制,及其給多代同堂家庭造成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憎惡。這是“新加坡政府大規模、數十年來的語言工程”,是禁止華人方言、由華語取而代之的結果。
對此,新加坡駐美國大使米爾普裏致函《紐約時報》指出,有關主張是錯誤的。米爾普裏表示,新加坡把英語定爲工作語言是因爲它是國際商業語言。本地家長認爲,掌握英語是生存之道,因此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把孩子送到英校上課。盡管如此,新加坡政府仍通過推廣雙語政策,努力保留各種族的母語。
米爾普裏指出,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之所以選擇華語爲華族的母語,是因爲它的經濟價值。此外,讓華族學習互不相通的各種方言,並不實際。新加坡一直都允許播放方言節目。年長的人也都明白,不希望下一代爲了學習方言而犧牲英語或華語。新加坡是一個新興國家,仍在建立自身的文化和特性。政府鼓勵年輕人學習自身族群的曆史、文化和語言。盡管如此,華人必須意識到,爲了自己的未來,他們必須掌握英語和華語。(Kei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