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倫倫
江湖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潮聲,有潮聲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我這裏再加上一句,“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會館。”
這是因爲,從清朝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通過樟林古港和汕頭港出海過番謀生的人數數以千萬計;也因爲,潮人在海外的抱團取暖、合作創業的需求。
正因如此,每次出國,我都會盡量去拜訪當地的潮州會館,這既緣于我研究的地方方言與曆史文化跟潮州會館有關,也緣于潮州人血濃于水的親情。
一、泰國潮州會館
我第一次出國訪問的是泰國潮州會館,大概在1991年,那是我的第一次出國。汕頭大學招生考察團一行3人出訪泰國,團長是已經退休的原副校長林川先生,團員則是教務處長、招生辦主任黃宇智先生和我。我當時只是個普通教師,只是因爲我主編的《新編潮州音字典》和《潮州話口語教程》兩本著作剛剛出版,林川先生認爲可以帶我過去跟泰方的潮州會館和華文學校交流。林川先生跟泰國的華僑領袖們有極好的私交,所以我們一行抵泰所受到的是最高規格的禮遇。在泰國威信極高的鄭午樓先生、謝慧如先生等僑領和潮州會館、泰華報人福利基金會、泰國華文教師公會、泰國華文學校聯誼會等組織都接待並宴請了我們。我至今記得,鄭午樓先生是在自己的府邸上接見我們的,這是最高的禮遇了。有生第一次,我接受了女傭跪著上菜的服務,開始我是周身的不自在;那也是我第一次吃魚翅和燕窩,後來再也沒吃到過這麽好的魚翅和燕窩了。
泰國潮州會館
泰國是世界上除了中國潮汕本土之外,潮人最多的國家,有資料顯示是600多萬人,比現在的汕頭市的人口還多。泰國潮州會館也是世界上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潮州會館。三層一座大樓,中國的宮殿式建築,黃瓦綠脊,氣派巍然。我最感興趣的是會館資料室裏的大量藏書和重要的文獻資料,這裏有豐富的清末到民國時期的有關潮州本土和泰國華人、潮州人的資料,以及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手迹等珍貴墨寶。可惜,泰國的潮州人以工商人士居多,文化人到了第三代,也沒有人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了。因此,也沒有人來整理利用這些東西。後來,由潮州籍華人爲主發起興辦了華僑崇聖大學,成立了中國研究中心,但由于缺乏華文人才,也沒有很好地開展泰國華人和潮人的研究,殊爲可惜。
有鑒于此,2003年我拜訪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因爲那時我已經身爲汕頭大學副校長,就代表大學跟會館達成了一個協議——請汕頭大學圖書館潮州文化特藏室的老師們利用暑假到新加坡八邑會館,幫他們把會館豐富的藏書和文獻資料整理登記上架。作爲回報,新加坡八邑會館贈送有副本的藏書和文獻資料給汕頭大學圖書館,結果雙贏,合作愉快。可惜,此項工作未能在其他國家的潮州會館開展,致使許多頗有價值的“潮學”資料現在仍然“丟荒”在全世界各地的潮州會館裏,我至今耿耿于懷,所以在不少場合都大聲疾呼要把海外潮人開拓史和現狀研究作爲潮學研究的重要的一部分。
二、澳大利亞潮州會館
2002—2003年,我到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做訪問學者,與悉尼的華人僑領周光明、楊明等先生有比較多的交往,便多次拜訪了坐落于悉尼卡普拉馬塔的澳洲潮州會館。
位于悉尼卡普拉馬塔的澳洲潮州同鄉會
悉尼的潮州同鄉會成立于1988年8月8日,剛開始時會員只有200多人,會所也是租賃的,面積僅100平方公尺而已。而到1998年,同鄉會成立十周年之際,會員已經近千人,聲勢日益壯大,新會館也于新址建成,是一座很中國化的兩層宮殿式建築。會館臨街,對面是一個綠草茵茵、樹木婆娑的公園,視野廣闊,地勢頗佳。門樓是典型的中國牌坊,正中刻“澳洲潮州同鄉會”金漆紅底牌匾。牌匾有四根石柱,中間有“崇源”“敬本”橫批。牌坊有對聯雲:
潮州人傑廣盛,數曆代鄉賢,海外創業同心同德;
會館地靈永昌,欣令時梓哲,洋洲開基共濟共襄。
進了牌坊,穿過庭院,是會館的大門,上挂金漆黑底“潮州會館”牌匾,字爲魏碑,端正厚重。樓柱又有聯曰:
光揚潮統淳風,敬本崇源,宏開福祉惠桑梓;
明德澳邦善治,承澤啓秀,廣拓康莊榮宗枝。
牌坊和大門前各有瑞獅一對:一爲周光明先生所贈,一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所贈。會館裏挂滿了名人字畫,如時任中國國務院僑辦主任郭東坡先生、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教授等作品,都是同鄉會成立十周年暨新會館落成的賀喜之禮。
二樓有多功能廳,潮劇布景猶在。逢年過節,或有喜事,這裏常演潮劇,舞獅子,這個廳可以坐下400人,熱鬧得很。潮州同鄉會有自己的“聲藝潮劇社”和金獅隊,不但常爲本會鄉親演出,還經常被請出去表演呢。
我做夢也沒想到,在一個講英語的國家裏,即使華人也以說粵語爲主,竟然還有潮州人的這片廣闊而自由的天空。我真佩服這些出來闖世界的前輩老鄉們,他們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是何等強大。這使我想起了潮州八景之一“北閣佛燈”城牆上的那幾株生機勃勃的“鳥榕”。想當初不知是那只吉祥鳥把幾顆吃進肚子裏又消化不了的樹籽兒拉在了城牆的石縫裏,它們便在那裏無聲無息而執著地生長著。它們發芽,它們生根又紮根,它們開花又結果。
于是,蔚成綠色一片,生機勃勃,郁郁蔥蔥。人們這才大吃一驚,啊!榕樹,榕樹怎麽能長在城牆上?
三、胡志明市潮州義安會館
2007年,我又拜會了胡志明市(即西貢)的潮州義安會館。除了會長出國之外,多位副會長都出席接待了我們。我們沒有想到,胡志明市有50多萬的華人,其中有潮州人近10萬。
胡志明市潮州義安會館
胡志明市潮州義安會館
義安會館坐落在華人區的一條街上,現在實際上是一間關帝廟。廟的正殿中間供著大義凝然的關公,右側則供著海神天後娘娘,即媽祖。關帝廟和媽祖廟挨著建是潮州本土常見的現象,汕頭市的“老媽宮”旁邊就是關帝廟,但把媽祖作爲陪祀則不多見。也許是地方不大,不能再建一座廟宇,便只能委屈海神娘娘了。據說這座關帝廟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了,現在是越南的國家級文化遺産。關帝廟的前面,是一個小廣場。廣場雖然不夠“廣”,看起來可能只有300平方米左右,但在西貢市,這可是個難得的公共場所。義安會館的理事鄭先生告訴我們,每年的元宵節,這裏都會演戲酬神,也娛樂華人,通常是連續演出半個月,從正月十四演到正月底。一般情況是請越南本地的潮州劇團來演出,有重要事情時則邀請汕頭潮劇院一團、二團或者潮州潮劇團等著名潮劇團來演出。家鄉的潮劇團一來,演出往往是盛況空前,小廣場上人山人海,潮州人、廣府人,還有越南人都來趕熱鬧。正殿兩側,左側廂房是客家會館,右側廂房就是義安會館。
當時,義安會館在這裏爲我們舉行了歡迎儀式,既有時令佳果,又有親情鄉音。此時此刻,感覺就是到親友家做客,一點也沒有出國的感覺。其實,這是到哪個國家的潮州會館都會有的相同的感覺。潮州會館,不但是當地潮人的精神家園,也是本土潮人探親的溫馨客廳。哪裏有潮人,哪裏就有潮州會館;哪裏有潮州會館,哪裏就有老酒濃茶,親情鄉音!
四、槟榔嶼潮州會館
2011年9月,第九屆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馬來西亞北部的港口城市槟榔嶼隆重舉行。韓山師範學院是會議的主辦單位之一,我得在會議上做一個學術總結。于是,帶著那本16開本近600頁的會議論文集,我從廣州直飛槟榔嶼。
我來槟榔嶼,已經是“前度林郎今又來”了。
槟榔嶼是大馬北部的華人聚居區,也是潮州人聚居的城市。自1786年槟榔嶼開埠之後,潮人就陸續來到這裏。峇都交灣是潮人最早聚居的地方,有文獻記載,19世紀潮人就在這裏有比較大型的活動了。開始是大家一起捐錢興建共同的神廟“萬世安廟”,後來又買地建立用于墓葬的“義山”。1855年,有6位前輩以“潮州公司”名義置業于社尾街381號,這就是槟榔嶼“潮州會館”組織的前身。1864年,許栳合、王武昌、洪聲挂、黃遇冬、陳亞苞與李永隆倡議建設“韓江家廟”。三年後即購地于吉甯街現址,開建家廟,並于1870年完成,這是與馬六甲潮州會館齊名的馬來西亞最古老而大型的潮州會館。
前一次來,我就是慕名專程來拜訪這裏的潮州會館,並考察這裏潮州人聚居區域的曆史與現狀,還有潮州話在這裏的生存狀況。潮州會館的會長們親切熱情地招待了我,北馬潮人研究專家陳劍虹先生爲我詳細地介紹了潮州人在槟榔嶼的曆史與現狀。考察著曾經發達的、帶有潮州與汕頭印記的的曆史遺迹,聽著陳先生娓娓道來的講解,對槟榔嶼的潮州人的開拓精神和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的精神,佩服不已,但對潮州文化在當地的保護和繼承,甚至發揚光大,就有點憂慮了。
但2011年這次來,感覺就大不一樣了,我深深地感受到,這裏就是潮州人的家園。槟榔嶼潮州會館積極地承辦了這次潮學會議。潮州會館是一座三進式“韓江家廟”,經過修舊如舊的精心修葺,再裝上現代化的燈光效果。那青磚灰瓦,雕梁畫棟,那兩扇沉甸甸的實木山門上的秦叔寶、尉遲恭武將門神,那厚重敦實的“九邑流芳”“九美齊榮”牌匾(所謂“九邑”“九美”,都指的是舊潮州府管轄的九個縣),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潮人在槟榔嶼昔日的輝煌和今天重振雄風的決心。在大廳左側的牆面上,我們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這座很有潮州民間建築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家廟“亞太區文化遺産保護獎”的證書碑刻,它也是馬來西亞喬治州的一級保護文物。
槟榔嶼潮州會館
它,已經不是一座簡單的潮州大宅,而是屬于槟榔嶼潮人與世界的珍貴文物;它,已經不是一座僅僅以物質形式存在的建築物,而是槟榔嶼潮人的精神家園。在家廟裏,鄉親們點起香燭,默默緬懷祖先的創業功績,感恩前輩爲他們在北馬筚路藍縷,以啓山林,在異國他鄉爲後代打造了一片乃以生存發展的家園;在家廟裏,鄉親們舉辦潮州會館會長、董事們的各種會議,決定每年的潮人活動事宜;在家廟裏,鄉親們舉辦潮人的迎春聯歡會,大家食桌敘舊,促膝談心;在家廟裏,鄉親們打起鑼鼓演起潮劇,鄉親們擊節哼唱,如癡如醉;在家廟裏,他們辦起兒女的新婚宴席,唱起馬來風格的潮語卡拉OK,其樂融融;在家廟裏,他們擺起八仙桌,泡起工夫茶,迎來四方客。我們初到槟榔嶼的第一天晚上,潮州會館就在家廟的天井裏擺起了歡迎晚宴,我們一邊欣賞著馬來西亞的潮語歌曲,一邊品賞著帶有馬來風韻的潮州菜。那情景,就像過去哪個鄉裏“鬧熱”,我們去走親戚看潮劇湊鬧熱,毫無“獨在異鄉爲異客”的感覺。
第九屆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潮人自己興辦的大學、並且以潮人的母親河命名的韓江學院的大禮堂——林連登堂隆重開幕,馬來西亞潮人聞名遐迩的“二十四節令鼓”的節奏铿锵有力,聲震屋宇。在這咚咚的鼓聲裏,潮州文化將在北馬繼續頑強地生存、繁衍、發展;在這咚咚的鼓聲裏,北馬的潮人將策馬揚鞭,爲槟榔嶼與潮汕,爲中國與馬來西亞的交流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林倫倫,廣東技術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國家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核心專家組成員、廣東省首席專家,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咨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原汕頭大學副校長、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副校長、韓山師範學院校長。
(注:本文配圖來源于網絡,由南粵古驿道網補充。)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站所刊文章僅爲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