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讓 駱希亞 談政
華沖籍世界殘奧冠軍 “最美劍客” 榮靜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沭陽人曾議論過這樣一件事,就是將沭陽一分爲二,南部仍爲沭陽,北部另建新縣,縣治設于華沖。縣治爲何要設于華沖?因爲華沖不僅位于沭陽沂河北地區的中心地帶,而且還是沂河北經濟文化的中心。適中的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賦予華沖客觀上的優勢。
(一)
華沖位于沭陽縣北部,南與龍廟、官墩兩鄉接壤,東連湖東,西界萬匹,北與青伊湖鄉毗鄰,總面積52平方公裏,全鎮轄19個行政村和華沖鎮居委會,人口37154人。
華沖是沭陽縣的古鎮之一,據傳說華沖有鎮起始于宋元之際,時沭河流經此地,每至汛期,洪水暴漲,常常決口,因爲經常被沖,人們就說“hua(入聲,沭陽土音,意爲全部)沖”,久而久之,也就沿習爲地名了。因爲要書寫,遂借用近音“華”,此地也就叫“華沖”了,因屢次被淹,住在周圍地勢低窪地方的百姓,便紛紛搬遷到河東的高地上居住,漸漸也就形成了較大的村鎮了。又說華沖西鄰沭河,早先尚有廢沭河流經東面,二水中間稱爲沖,當地榮姓人居多,遂稱榮沖,後榮姓人認爲“榮沖”不吉利,遂取榮華富貴的“華”,改名“華沖”,這些傳說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令人疑信參半。
清同治間,爲防堵撚軍,華沖曾築有土圩,《沭陽縣志》載,華沖圩建于同治元年,由榮應時籌建,周長370丈,設有4個圩門,這是華沖第一次見于記載。
民國年間,華沖曾一度爲鎮,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屬東海縣沭河區,建國後重新劃歸沭陽縣。50年代,華沖一直是大區政權所在地,轄沭陽縣沂河以北6個鄉,1986年底,經省政府批准,華沖撤鄉建鎮。
建國以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華沖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鎮區建起了一幢幢小樓,商店鱗次栉比,鋪設了自來水管道,通上了電,高檔的家用電器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沭趙公路經過,交通條件又有了政善,鎮區面積發展到2平方公裏,與昔日的華沖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二)
華沖位于沭河岸邊,土地肥沃,主要有黃土、火沙土、黑土、黑淤土,適宜于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但在民國時期,由于水旱災害的頻繁發生,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多數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不得不攜老帶小外出逃荒要飯。
有這樣一則民謠:“春暖花開吃芙秧(一種能食用的野菜)、秋天魚蝦當飯糧。大雪飄飄去逃荒,一年只吃三月糧。”真切地反映了舊社會華沖人民的生活狀況。建國以後,人民政府大力興修水利,1950年開始的導沂整沭工程,使華沖的農業面貌一新,此後又疏浚了古泊河等中小河道,推行旱改水,使華沖的農業更上一層樓,昔日“魚蝦半年糧”的司家蕩逐步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沃野良田。
現在的華沖已是沭陽的重要産糧區之一,多次被省市縣評爲農業生産先進單位。實行農業生産承包責任制之後,糧食産量大幅度增長,1966年全鎮糧食總産2290萬斤,1981年上升到3190萬斤,1988年增至5390萬斤,是1950年的10.4倍。
聰明的華沖人敏銳地看到要富裕起來不能光靠種糧食,要走綜合經營的路子,他們對農業生産結構進行了調整,利用廢地試栽水果,到1987年擴栽了蘋果、山楂、白果等,果樹面積達到10000畝,到1990年即可全面收益。經東村的農戶利用本地盛産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的優勢,利用祖傳的榨油手藝,紛紛辦起了油坊,全村297戶有165戶從事榨油業,共有油坊87座,從業人員達320人,擁有動力機器11台,年加工大豆650萬斤,産油65萬多斤,産值達400多萬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就達30C多元,形成了“機器隆隆響全村,家家戶戶打油聲。油浪翻滾通四海,經東食油遠銷國內外”的榨油專業村。
(三)
華沖的工商業一向落後,昔日的華沖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榨油作坊和釀酒作坊以及鐵匠鋪,商店也寥寥無幾,且多是一些雜貨鋪,沒有形成規模經營。有點特色的是農曆3月20日的天齊廟會,這不僅是一次祭神拜佛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一次規模較大的商品交易會。這一天,平日足不出戶的男男女女都要出來逛一逛,一方面許願還願,另一方面都將平日積攢起來的零花錢拿來買自己喜愛的東西,生意人往往幾天前就來了。這一天賣布的、賣首飾的、賣農具的、賣雜貨的、賣小吃的都早早占好攤位,高聲叫賣,更有一些挑著擔子在人群中叫賣,熱鬧非凡。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日軍的燒殺搶掠,原本不發達的經濟就越發衰歇了。不少經營作坊、商店都關門遠逃了,華沖顯得更加寥落了。
華沖經濟面貌發生徹底變化是在建國以後,人民政府大辦工業和國營商業,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1965年縣古蓮酒廠、1970年縣農機四廠,縣軋花廠在華沖建成,標志著華沖的工業發展邁開了最初的一步。繼縣辦工業之後,鎮辦工業企業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1973年建成華沖鎮磚瓦廠,1979年建成鎮日光燈廠,水泥制品廠,1982年建成鎮服裝廠,1984年建成皮鞋廠,1987年建成玩具廠,近年又建成光學儀器廠、光學元件廠、羊毛衫廠、
印刷廣、水産養殖廠等。古蓮酒廠位于鎮西北角,有職工130人”現有固定資産105萬元,年産值336萬元,利稅28萬元,主要産品有古蓮特液,55°大米大曲,年産量1500噸,1985年古蓮牌大米大曲在省糧食會議上被評爲第一名,1987年又獲市優質産品稱號。該廠還有一個年産量60噸的大米車間,所産大米遠銷歐、非地區。
縣澱粉廠是1981年在農機四廠基礎上改建的,位于華沖街東首,有職工400多人,固定資産200余萬元,1988年工業産值達321萬元,上繳利稅43萬元,主要生産小麥粉、玉米粉、山芋粉,年産量2850噸,産品主要銷售于山東、淮陰、泰州、鎮江等地。磚瓦廠、玩具廠是華沖鎮辦工業中的骨幹廠家,從1979年起,磚瓦廠采取了“母雞下蛋”的方法,帶出了如今的羊毛衫廠、水泥制品廠、水産養殖廠等,磚瓦廠1987年産值100萬元,利稅26萬元。玩具廠生産的絨毛玩具熊貓、玩具鳄魚,工藝精巧,栩栩如生,遠銷上海、廣州,還漂洋過海到美國、日本、德國等地。服裝廠生産的男女各式中高檔服裝,遠銷徐州、連雲港、淮陰等地,羊毛衫廠生産的各式羊毛衫、圍巾、多用巾、提花線毯暢銷到徐州、淮陰、鹽城等地。日光燈廠生産的日光燈以壽命長、質量好而贏得消費者的喜愛。水産養殖廠的魚苗更爲養魚專業戶所歡迎。光學儀器廠生産的茶色水晶眼鏡受到港澳商人的青睐,最高一副售價達273美元。光學元件廠生産的茶色玻璃家具,銷往美國、新加坡,近來被亞運會組委會指定爲亞運會所用産品,現在有8個廠與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淮陰、連雲港等地的大廠、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橫向經濟聯系。1987年全慎工業總産值500萬元,實現利稅50萬元。個體經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除經東村的油坊外,官溝村的小香槟,仲林村的各式童裝、站燈村的磚瓦、蔣得生的各式各樣的沙發、王家義的印刷品、榮蟠柱的夾紙板都是受用戶歡迎的熱門貨。
(四)
曆史上的華沖地區也曾燃起過熊熊戰火,撚軍曾頻繁地在華沖一帶活動,與清軍英勇拼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鬥爭業績。抗日戰爭時期,華沖一帶曾是我遊擊區的一部分,華沖地方武裝、新四軍都曾在這裏和日僞與國民黨爭戰過。1941年3月,新四軍五旅決定拔掉經堂據點,經堂據點面積約三畝,有三道圍,外面是水圍,水圍裏面是牆頭圍。裏層是鉛絲圍,圍P有6個據點中心炮樓高達36尺,駐紮國民黨軍隊80多人。由于防守嚴密,易守難攻,我軍連續作戰九晝夜,損失較大,最後采用“臭煙炮”,攻破了敵據點,拔掉了這個“釘子”。
1942年6月8日,日僞由桑墟、萬匹出動進攻華沖,沭河區區長任鳴九等率20多人及東海大隊連指導員率一個班與敵人奮力作戰,終因敵衆我寡,下午撤離,任鳴九因重傷被俘,後壯烈犧性。
(五)
年紀稍大的華沖人還記得,過去的華沖人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吃的是南瓜白菜,貧困無比,究其根本原因,除了舊社會政府的腐敗外,文化教育的落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到宣統元年(1909年)華沖才有新式學校一一崇實初級學堂,招收學生數十人,因此也只有地主士紳的子弟方能上學。嗣後,華沖的教育仍以零星的私塾爲主。1931年,國民黨沭陽縣政府在華沖開辦了第五高小,當時設兩個班級,學生近百人。1933年,第五高小部分並入沭陽縣城中小學,留在華沖的部分改爲華沖初小。1939年沭陽淪陷,華沖初小也隨之停辦。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建立,才又在華沖創辦了小學,設于華沖老街上一個古廟內。新中國成立後,華沖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6年華沖中學創辦,這是華沖中等教育之始,1959年開辦華沖農業中學,開展職業教育,1961年華沖中學開辦高中。小學教育發展也很迅速,除華沖小學外,另有丁莊、洪科、林澆、大房、萬匹、汪劉、經堂八所小學。現在華沖小學已有16個班級1300余學生,華沖中學高初中共24個班級,學生達1700余人。華中已成爲沭陽縣的重點中學之一。改革十年來,初中升高中一直保持51%的升學率,高中考入大專院校的升學率十年平均爲38%,在全市的農村中學中名列前茅。
華沖雖是一塊較爲古老的土地,卻沒有留下什麽文物古迹可供有閑情逸致的人觀賞留連,實爲憾事,但勤勞的華沖人卻已經創造了並正在創造著嶄新的曆史。讓後人去寫新華沖的史話吧,新的篇章,將更加豐富多彩。
選自《淮陰城鎮史話》1990年版,配圖來自網絡。
編輯:孫連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