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2022年10月14日《中國會計報》15版。
“做假賬違背共産主義道德,違背個人良心,違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2001年,時任總理朱镕基爲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寫“不做假賬”校訓,強調了會計人自我約束的價值底線。
2020年,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要求,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動包括財會監督在內的多項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這是中央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角下對財會監督的全新定位,強化了會計人對外監督的使命職責。
從自我約束到對外監督,二十年時代變遷,會計行業誠信建設的內涵外延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價值底線到誠信表率
1992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中國時建議,要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培養三十萬律師、三十萬注冊會計師和三十萬稅務幹部,這成爲建立國家會計學院的外部促發因素,其底層邏輯是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運行規則。
2001年朱镕基在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時強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有相應的遊戲規則,不按遊戲規則辦事,經濟秩序就會打亂,要按遊戲規則辦事就必須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不做假賬”確立了會計人的價值底線,也是對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不規範經濟行爲的底線約束。
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企業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企業家要做誠信守法的表率,帶動全社會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提升”,對包括高端財會職業群體在內的高級經濟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不做假賬”的底線到“做誠信守法的表率”的高標,折射出經濟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對文化、價值觀等“軟基建”的需求更加迫切,也表明經過二十年持續的自我革命,會計行業的誠信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學院依托“不做假賬”獨特的文化資源,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誠信文化建設,領會計教育風氣之先,爲行業進步貢獻了教育力量。
從行業管理到國家治理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相應法律法規未及時跟上、內外監管制度不健全,一些企業爲達到上市標准,或已上市企業爲了不被清退,財務造假案頻發,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從1992年開始,財政部對會計行業開展了三次大規模清理整頓。1995年,朱镕基同志在《整頓會計工作秩序的約法三章》中要求,“認真培訓和大力提高會計工作者和注冊會計師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這成爲建立國家會計學院的內因。建立三所國家會計學院,加強會計人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教育,會計行業的生態得到了極大改善。
2020年,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要求,要繼續健全制度、完善體系,使監督體系契合黨的領導體制,融入國家治理體系。這是中央對財會監督的全新定位,財政和會計行業在加強自我約束的基礎上,更要肩負起監督的使命職責,積極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及時可靠且充分披露的會計信息既是國家進行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維護經濟利益、確保産權明晰的重要基礎。會計監督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實現各方利益關系的協調,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十八大以來,爲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院不僅開展誠信教育,更從理想信念、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能力等全方位角度開展“大思政”教育,持續提升會計人的監督意識和監督能力。
當年《整頓會計工作秩序的約法三章》就特別強調“要鼓勵和支持會計工作人員忠于職守,堅持原則,依法履行職責權限和進行會計監督”。十多年來,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創新開展誠信教育,激勵會計人既要“獨善其身”講誠信,更要“兼濟天下”做監督,從不同層次爲國家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