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華人數量衆多的國家,在這個小小的國家裏,華人的數量超過四分之三。
在許多中國人的印象裏,新加坡的通用語言是漢語和英語,很多中國遊客認爲在新加坡可以做到“無障礙交流”,但是事實上,新加坡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英語。
去中國化
新加坡是一個看上去非常中國化的國家,十幾年前中央台還進口過不少新加坡拍攝的電視劇,因爲演員和劇情都非常中國化,很多人直到長大之後看了劇集介紹才反應過來這是“進口産品”。
可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卻在上位初期就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首當其沖的就是漢語。時至今日,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政策做得非常成功,如今漢語在新加坡已經從幾十年前的通用語言退居二線,很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已經不太認識中文,張口便是英語。
李光耀爲什麽對漢語看不順眼,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新加坡和中國之間淵源頗深,相比于曆史悠久的中國,新加坡是一個獨立不足百年的國家,在大部分的曆史中,它都是馬來西亞的領土,直到1965年才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
而這個新誕生的國家土地上,居住的大部分人都是從中國遷居出來的,就連李光耀本人祖上也是廣東人,但是李光耀並不像其他華裔那樣,有著故土難離的感情。
在新加坡還沒有完全獨立時,李光耀就對新加坡當地的南洋大學百般打壓,只因爲南洋大學是一家以漢語教育爲主的高校,也是和中國聯系最多的一個學校,其中的校長主席都常常以中國人自居,這引起了李光耀的不滿。
在確立官方語言的時候,李光耀更是拍板確立了英語獨一無二的地位,盡管當時許多華人希望用漢語作爲官方語言,但李光耀卻一直認爲,把英語作爲新加坡的通用語言,是他這一輩子最了不得的政績,也是改變了新加坡命運的正確決定。
孰優孰劣
背負著“數典忘祖”罪名的李光耀,他的驕傲和自信從何而來呢?
他有三個理由,第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漢語無法滿足所有居民的交流,爲什麽?因爲新加坡雖小,卻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數量最爲龐大的華人,還有不少馬來人和印度人。
這些非華人群體占據了新加坡四分之一的人口,他們並不懂漢語,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要是官方語言竟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聽不懂,那還怎麽做到民族統一?
在這種考量下,漢語和馬來語通通出局,最後能滿足所有人都會說這個條件的語言,居然是英語,因爲馬來西亞曾經長期被英國殖民,英國在馬來推行過系統的英語教育,再加上通商的需要,不管是華人還是馬來人,倒是都會講英語。
而且李光耀考慮到英語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有利于新加坡未來的發展。作爲一個小國寡民的國家,新加坡之所以能過上富裕的日子多半是仰仗著貿易通商。而在新加坡的諸多客戶中,英語國家的人數量最多。
如果新加坡人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對于經濟發展會非常有幫助,而且就算和非英語國家的人交流也基本沒有障礙,畢竟全世界的國家中,英語不是第一語言就是第二語言,地位不是其它語言可以超越的。
最後一個理由就比較直白了,漢語不好學。李光耀本人是會漢語的。但是據他所言,因爲從小沒有在中國生活過,而且沒有受過系統的漢語教育,所以他對漢語的認識過程也十分艱難。
更是表示自己學了幾十年,也不敢說學通漢語,除了中國這種整體漢語學習氛圍濃厚的國家,漢語的推廣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個難題。
很多中國人覺得英語不好學,其實漢語比英文更不好學,只是從出生就接觸漢語讓我們忽略了這一點。
漢語不管是字符、詞彙量和發音都比英語要更複雜,很多人從學齡前開始學漢語,長大之後也未必能寫得一手好字,說的一口標准的普通話,很多人甚至直到長大還會對漢字的筆順顛三倒四。
英語只有26個字母,接受能力快的孩子兩節課就學會了,當然從不好的一點看,簡單的英語遠遠沒有漢語的內涵豐富,但對于一個需要快速崛起的國家,只能是穩中求快,同樣的學習時間,簡單易懂的英語當然是更好的選擇,這也是爲了提升國民總體文化知識水平的無奈之舉。
語言背後
試想一個本來人口就少、面積就小的國家,再有一半人不識字,那還怎麽生存?中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就算一時落後也有足夠的實力反超,實在無法超越也有很多的退路,饒是如此,上個世紀中國的老一輩還是卯足了速度趕英超美。
大國尚且如此,新加坡這種無路可退的小國在發展方面有多麽的焦慮,就更不用說了,廢漢語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和西方接軌,和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地方能夠緊密接觸,只有這樣,新加坡才能在紛亂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保一方太平。
對于一個政治家來說,其實很多事情根本就不講道理和感情,當年的決定李光耀從未後悔過,因爲這個決定確實對新加坡起到了正面作用,但要說他本人對漢語有意見到也未必。
新世紀到來之後,李光耀又鼓勵和扶持很多漢語學校發展,爲什麽?第一是因爲許多華人對于自己的母語還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希望漢語在新加坡滅絕。
最重要的是中國富強了,成爲比肩歐美的經濟體,光學英語沒辦法和來自中國的企業家們交流,爲了經濟能夠持續發展,新加坡的下一代國民,再次將學漢語提上了日程,世界上很多國家也是如此。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國家說什麽語言,並不是因爲多麽喜歡,而是看中了這門語言背後的利益,我們想要提高漢語的地位,辦學校做宣傳其實都是附屬品,真正的靈丹妙藥是國家本身的富強,國家強大了,即使我們不輸出漢語,別人也會趨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