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新加坡唯一一所以漢語爲基礎的大學——南洋大學,在李光耀的刻意打擊下不得不並入新加坡國立大學。
事實上李光耀對于該學校的打擊早從1963年就已經開始了,而那一年,李光耀剛剛當選爲新加坡政府總理,是事實上的一把手。
對于李光耀的這些舉動,他也曾直言不諱地說:“出于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新加坡只會把英語當成社會的工作語言,而不是漢語。”
對于他本是華人卻又做出如此數典忘祖的事情,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而之後更讓人無法理解的事還有,李光耀在2011年的時候在自己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上吹噓說:“雙語(漢語,英語)是新加坡取得如今成功的最好基礎。”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跟我們一樣是奉行漢語、英語這兩種毫不相關的雙語政策。”“掌握了漢語,就會給人們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可以增強人民的自信,人民的自尊”。
去漢語出于權利私心
那麽李光耀爲何如此前後矛盾大言不慚?其實道理很簡單——形勢所逼。先說他爲何要打壓漢語,李光耀1923年生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是一名地道的海外華人。
但華人和華人也有不同之處,李光耀的家算來是比較有錢的華人,在他們家裏,中國這個遙遠的故地已經不是什麽值得去念想的地方了,他們家在英殖民地裏過著富裕又人上人的生活。
因此打小就是一直接受著英式的教育,哪怕在家裏面,他和自己的父母交談也是以講英語爲榮耀,加入中學後,就轉入當地比較頂尖英國殖民地學校萊佛士學院,後來由于日本人入侵,他又到跑英國本土的劍橋裏大學深造並拿下了法律學學位。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脫離了英國殖民統治,1963年9月21日多年來一直運營新加坡政治局勢的李光耀贏取了地方政府大選成爲了新加坡的一把手並加入了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直接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10日新加坡在李光耀的運營下開始獨立建國,就此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李光耀建立新加坡的時候,人種比例上,華人的數量占據了新加坡的3/4,而且這些人很大程度上都是說各種語系的漢語。
可是如何能在強強圍攏窺視之下把新加坡運營好,語言問題上就成了一個比較難以處理的問題。
由于李光耀一直接觸英語,再加上當時的冷戰陣營原因,因此雖然新加坡的憲法規定英語、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都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但在行政和工作語言的選擇上李光耀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英語。
非但如此,他還暗搓搓地給想學漢語的人各種下絆子設立困難,讓他們孩子學習漢語的時候都是按照以前那樣死記硬背,對提倡拼音學漢語的南洋大學相關人員進行處罰、逮捕、關押、驅逐。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自然不再願意學習漢語,李光耀也達成了自己去漢語的目的。而李光耀這麽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剝離華人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點上從南洋大學的建立就可以窺視一二,1953年,愛國華僑陳六使創辦南洋大學。南洋大學作爲曆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陳六使,李光前等人可以說是十分慷慨,不但捐資500萬,並以附件會館主席的身份捐獻出來了523英畝地來作爲南洋大學的校園,同時還聘請了林語堂作爲該校的第一任校長。
在陳六使和李光前這樣的富商帶領之下,新加坡的無數工人、市民和三輪車夫甚至妓女等各行業的草根階層都站出來紛紛表示對南洋大學的支持;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有1770名三輪車夫爲南洋大學“義踏”,而百樂門舞廳的舞女們更是爲南洋大學的成立“義舞”,
而他們之所以如此盡心,正是由于自己沒有機會去讀書,因此希望自己能盡點微薄之力,爲今後自己的子女也能進入大學深造,畢竟當年都是殖民者開辦的大學,這些大學對他們這些人存在著很大的偏見,再加上他們的學校都是英語教學,當地華人基本不會,因此以漢語授課的南洋大學就承載了他們孩子改變命運的希望和橋梁。
而深受西式教育的李光耀爲此感到心驚膽戰,因爲他是親西方的,是講英文的,是西方派領袖。這和以陳嘉庚爲代表的,一談中國就熱淚盈眶的傳統華人是有本質區別的,但很可惜的是,當時的李光耀一派卻是少數派。
因此在李光耀掌控了新加坡的權利之後,他十分害怕這幫人會突然給自己來一個“回歸祖國”的運動,所以基于自身權利和加強人民對國家認同感的考量,他必須打壓漢語重用英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迫使他這麽做,那就是經濟問題。
他曾直言不諱地說過:“漢語絕對不可能成爲新加坡的通用語言,我們是在馬來人的包圍下建立的多民族國家。想要發展就必須吸引投資者來這裏建廠,因此我們的國民必須講一種他們都能聽懂的語言。而這種語言也只有英語才可以做到。”
就此在李光耀的強壓下,新加坡的學校開始執行雙語教育,英語是必修課,剩下都是選修。而在南洋大學被強制取締之後,新加坡整個國家就再也沒有用華文來給學生授課的學校。
新加坡就此不再有那種傳統意義上,以漢語爲教學基礎的華文教育。當時如果你要學習中文,那只是當做一門外語課程來選修了。
出于國際考量恢複漢語
不過到了近代,情況又發生了改變。李光耀在2011年,也就是他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的首發儀式上宣布,他將會設立一個擁有1億新元的“李光耀雙語基金”會,該基金會主要的目的就是強化教育的各類設施,讓新加坡的孩子們在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之前就可以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和英語。
不光如此,李光耀竟然大方承認說:“學英語的學生們壓根沒有華語學校校生們更有人情味,也沒有那種講團結,民族自信感……英文授課的那些老師一般只會對學生們在語言上有交流互動,沒有任何文化的傳承……。”
面對李光耀如此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很多人都表示不太理解,不光如此,他還開始力推中文教育起來,學習漢語再也不是一開始那種死記硬背,開始利用拼音。
不光如此,李光耀還對漢語教育上指示:“要用簡體字去學,要用漢語拼音,我們不能讓孩子們講普通話的時候有口音,要讓孩子們規範的學習普通話。”
爲何推崇英文的李光耀做出如此改變,其實道理有三,首先是中國的崛起。在新加坡立國初,由于一直被西方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因此經濟在很多時候都沒能拉動上來,
而新加坡由于國土小,只能依靠加工、旅遊和轉口貿易等行業來作爲經濟支柱。而這些産業又十分依賴國際貿易市場,
因此爲了能夠讓新加坡建國後更加長足的發展,他只能選擇倒向其中一個陣營,而當屬選擇中國這個陣營很明顯是很不明智的,畢竟當時的中國是被拒在國際貿易之外的,而且能向外做貿易的基本除了軍火就沒有什麽可做了,
因此新加坡無法在中國身上撈到好處就只能倒向西方,加上當時的大陸一直輸出革命,扶持東南亞各國的共産武裝,因此李光耀特別害怕自己建立的政權被顛覆,因此就搞了這麽一出英語爲主體語言。
不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到來,大陸開始頻繁參與到國際事務後,李光耀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崛起已經無法阻擋,再做“絆腳石”的話只能被無情地碾壓,更是加上得到了“不再輸出革命”的承諾後,爲了迎合中國勢不可擋的國際政治崛起,李光耀不得不對新加坡學習漢語的氛圍進行了調整。
而第二點就是經濟利益的誘惑。李光耀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語言政策已經成爲了新加坡經濟成功的關鍵。這個政策確實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掙錢嘛,不寒碜!
一開始爲了能夠讓自己建立的新加坡能持續發展,他打出了使用英語爲主其他語言爲輔的手段,中國經濟崛起後,數量龐大的遊客基數加上富豪移民需求,在這些白花花的銀子誘惑下,李光耀不得不再度撿起了被他鄙視的漢語。
畢竟很多有錢的大陸遊客可不會英語,想要掙他們的錢,就得賣一些“都是中國人,同根同種”的人設,而這些人設的前提就是同樣的語言。
而那些富豪爲了既能移民又可以接著在大陸掙錢,自己孩子的漢語是必須要學的,畢竟飯碗都丟在大陸,以後還得靠著大陸吃飯,如果沒有穩定,系統的漢語教學,自然沒有富豪願意移民新加坡,
因此爲了能夠讓這些富豪帶著白花花的銀子奔著自己而來,漢語自然就得被賦予地位,給予這些移民富豪的安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光耀經過語言政策的執行,已經把新加坡的人民打造成了一幫具有國家認同感的新青年。
這些人由于在英語的教育環境下成長,他們早已經沒有了老一輩人的那種對中國有著“家國情懷”的感覺,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土生土長、認同自己是新加坡人的新一代。
對中國有感情的人早已老去,而新生代又高度認同新加坡,因此在這個時候宣傳漢語完全已經不怕他們把自己推翻,然後把新加坡綁到中國那一邊去。
因此他覺得這個時候開放漢語推崇漢語基本不會讓新生代心裏不會有什麽“壞思想”。因此他這才站出來給漢語教育站台。
夾縫中生存的無奈之舉
對于李光耀的行徑,很多人都說李光耀是個牆頭草。但這也是李光耀的無奈之舉。本來新加坡國土小人口少,一旦遭到侵略基本難以支撐,所以如何在國際社會上立足腳掙錢並發展,就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當年看著西方強盛,自己就得委曲求全,用一起並肩作戰的共産黨員生命,用英語爲主要語言給西方就這麽交上了投名狀,開始站在了中國的對立面。
不過他也不是完全倒下,雖然當時的漢語不是主流語言,而且還被各種排擠,但在小學階段他還是給與漢語25%的課時時間,到了中學後雖然漢語被進一步壓縮,可也還有20%的課時時間。
這也就爲了今後能夠隨時翻身打下了基礎。之所以這麽做,李光耀很明白,雖然當年中國國力比較弱,但想要武力上解決距離自己很近的新加坡還是綽綽有余的。既然自己作爲牆頭草國家,那鄰國就更不能得罪了。而後來也證明了李光耀的目光還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