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強 WeLab彙立集團資深顧問 WeLab Bank(彙立銀行)董事局主席掃碼看視頻
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香港金管局”)在2018年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並在2019年正式發出首批虛擬銀行牌照,是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的裏程碑。推動銀行服務數字化,除了爲企業和市民帶來便利和多元化的體驗之外,更促進了香港的金融科技迅速發展。
WeLab彙立集團是一家香港成長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旗下的WeLab Bank(彙立銀行)是香港特區第4家獲香港金管局頒發牌照的虛擬銀行。WeLab彙立集團資深顧問、WeLab Bank董事局主席陳家強教授在接受香港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憑著香港的經營經驗、背靠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庫及龐大的內地市場,才能幫助WeLab成長,讓其業務走出香港,進入內地,甚至發展到東南亞市場。
談虛擬銀行
助力客戶智能化管理財富
記者:自香港金管局在2019年發出虛擬銀行牌照以來,根據你的觀察,香港人對虛擬銀行的接受程度有何改變?虛擬銀行對傳統金融業帶來了哪些改變?
陳家強:在虛擬銀行出現後,整個社會都很關心什麽是金融科技、電子支付,突然多了許多人認識金融科技。由那時開始,大衆很主動地使用電子金融平台,而傳統銀行也跟隨這個步伐走,令整個銀行界更進一步邁向數字化。
我們以最簡單的貸款爲例,以往需要很多時間、文件及審批程序,而利用金融科技,市民可以在手機應用程序完成整個申請,批核程序亦簡化。除了貸款業務以外,保險的理賠也可以快速處理。金融科技除了快捷外,更帶來了智能化的體驗,我們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幫助客戶智能化管理財富,例如整合不同貸款,減低所需利息。
記者:聯合國在2005年推出普惠金融的概念,有市場意見指出,虛擬銀行有助于提高普惠金融和改善服務,你對此有何看法?
陳家強:我們最初提倡金融科技,正是希望做到普惠金融,讓金融服務、理財服務更普及化。香港有很多銀行,可以輕易進行提存現金、轉賬繳費等服務,但很多中産階層和高收入人士有理財需要,卻沒有對應的理財服務配套。理財服務的普及,也是普惠金融的其中一種體現。
另一方面,我們也留意到東南亞市場的需求,例如在印尼,當地2.7億人口中有77%從未或僅使用有限度的銀行服務。我們認爲數字銀行服務可以幫助這一批被忽視的人,所以WeLab除了香港的虛擬銀行業務之外,近幾年也進入印尼市場,甚至最近已經完成收購一家當地銀行,准備爲當地提供數字銀行服務。
記者:市場上的虛擬銀行各有定位或特色,你認爲未來虛擬銀行應該向哪些方面發展?
陳家強:每一間虛擬銀行也有自己的經營方針,針對不同的消費者行爲推出相應服務。WeLab Bank集中于個人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群組的理財和貸款需要。我們成爲了亞洲首家推智能理財顧問服務的全數字銀行,不論客戶的投資金額多或少,都可以幫助他們鎖定自己的目標和投資方向。未來,我們也會針對年輕客戶,提供理財、管理現金流、發展個人長遠的儲蓄目標。作爲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我很相信利用金融科技可以幫助客戶,將知識帶給客戶,幫助他們實現目標。
談香港科創
“做大”科技産業 聯動大灣區市場
記者:近年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科創發展,而金融業一向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你認爲兩者如何成爲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陳家強:發展創新科技對香港有兩方面的好處。第一,推動科技發展是應該做的事,全球也可以看到發展科創對經濟帶來的效益,香港推動科創是完全正確的。因爲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所以在推動科技發展的過程,金融科技是最應該推動的。
第二,除了金融科技,香港還有很多科技可以發展,例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央的支持下將香港發展成創新基地,這便可以利用整個大灣區的創新資源,加上香港市場的能力,在各方面“做大”。作爲金融科技業者,我很希望這種情況會發生。因爲科技能做得大的話,能産生很多人才交流和協同效應,金融科技公司也同樣受惠。
記者:金融科技的發展勢在必行,你如何評價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
陳家強:香港在金融的數字化方面已經在亞洲取得了領先優勢。首先,香港的虛擬銀行牌照頒發是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一步,以此帶動整個銀行業的數字化,香港也先于其他亞洲市場如中國台灣、新加坡等推出虛擬銀行。香港金管局在合規科技以及金融科技的發展策略,也有較全面的籌劃。而在數字貨幣上,無論是國家試發的數字人民幣,還是香港金管局的“數碼港元”,也是在亞洲區域領先。香港金管局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其好處是除了實現普惠金融使香港市民得到更多金融服務外,更是爲將來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連接打下基礎。
記者: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是發展成國際科創中心,你認爲香港與大灣區的協同效應對金融科技企業的成長有哪些幫助?
陳家強:相對一些大型企業,WeLab仍是一家規模較小的公司。但因爲有大灣區,令WeLab可成長至現在的規模。只靠香港市場,我們的發展可能很窄,所以WeLab早期在大灣區開設了業務點,提供科技服務給龐大的內地市場,因此大灣區的據點十分重要。我們主要用了內地的科技人才,也和內地合作方一起發展業務,發揮1+1大于2的效能。
接下來,我們除了在香港有虛擬銀行外,在印尼也有數字銀行服務,我們將大灣區的資源,加上在香港經營虛擬銀行的經驗,以及在香港獲發虛擬銀行牌照、受監管的“招牌”,將這一套“資産”帶到印尼發展。印尼擁有龐大的顧客群,這正是一個例子,說明大灣區如何擴展我們的影響力:除了北上內地,也可以南下東南亞發展。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聯合起來,所産生的力量是很大的。
談專業人才
“大灣區爲WeLab帶來最大的資産就是人才”
記者:過去幾年一直提到金融科技專才短缺,隨著香港院校開設金融科技相關課程,以及與內地合作更緊密,人才短缺的情況有緩解嗎?
陳家強:作爲一間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我們首要的人才是在香港發掘,我們也不斷聘請和提供培訓,與大學合作提供實習機會等,希望在香港培育人才,幫助發展業務。
但我們仍未聘請到足夠本地人才發展科技和業務,所以需要內地幫手,而大灣區爲WeLab帶來最大的資産就是人才。我們很多科技的研發都在大灣區。最初在深圳南山建科技發展基地、前海落戶,最近在廣州也建立了研發基地,我們用深圳和廣州兩地的人才幫助我們發展科技。全世界也面對著人才不足的情況,大家都在爭奪人才,除了在自己的地方培育,也要在其他市場發掘。
記者:你曾任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現任WeLab彙立集團資深顧問、WeLab Bank(彙立銀行)董事局主席,見證著金融業由傳統到創新的發展,你個人有哪些體會?
陳家強:以前出任政府官員,考慮金融政策時,視野要很宏觀,如市場監管行爲、市場波動等,當時也很留意金融科技,覺得是一個要掌握的趨勢。
到今天,加入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想的是如何利用我所知的事情、思路、産品、體驗“落地”幫助顧客,可以說是很實在。我以往對很多金融産品都很了解,但這些産品未必適用于個人顧客,在産品開發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可以將好的産品、以往只有高收入客群才能運用的産品,變成令普通人也能用到。
我認爲金融科技並不是20至40歲喜歡科技的年輕人的專利,關鍵只是最早接受這件新事物的人普遍較年輕,而傳統銀行的客戶也可以是我們的潛在客戶。但凡事要按部就班,當虛擬銀行成爲潮流,也有較多人認識,而我們做好自己的服務,令我們成爲市場主流,自然就可以吸引其他客戶選擇我們。
香港經濟日報
統籌:張志慧、朱震、劉麗麗
采寫:劉麗麗、實習生 吳紫茵
視頻:馬錦輝、黃耀文、吳俊彪
攝影:陳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