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加坡又多次成爲討論的話題。
一個國土面積僅733.1平方千米的小國,吸引著無數跨國公司前來開設辦公室。根據畢馬威的研究,近二分之一的跨國公司將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
同時也吸引著衆多富豪前往,其中華人占據半壁江山。新加坡的首富名單已經多次被華人刷新。如今是邁瑞醫療的董事長李西廷再次蟬聯新加坡首富。
對于個人或者企業暫且不論,僅從國家角度來說,新加坡應該是贏麻了。
李光耀接手新加坡的時候人口只有200萬,到今天有500多萬。
從一個一窮二白,沒有土地沒有人口的地方,新加坡是如何發展成如今的國際大都市?
爲何一個彈丸小國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它是如何從世界裏脫穎而出的?
新加坡生存簡史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其主島位于馬來半島的最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
新加坡真正建國是還不到一個世紀的事。長期以來作爲一個小地方,可謂風雨飄搖。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于1819年1月2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由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正好扼守住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並且水域寬敞,水深適宜,是天然的良港,所以受到了英國的高度重視。
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屬土,成爲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也就是淪爲英國殖民地。
直到1942年12月日軍打敗英軍占領新加坡,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爲日軍侵占時期。
期間,日本人就對當地華人進行了肅清。關于死難者人數,戰後的審訊中有證據提出的數字約在2.5萬人到5萬人左右。(新加坡大屠殺)
1945年日本投降,新加坡華人最黑暗的時期終于過去了,英國殖民者也回來了。
但此時英國已經不太行了,新加坡人提出了自治的要求。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成爲自治邦。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對新加坡意義重大,可以說沒有李光耀就沒有今天的新加坡。
但新加坡畢竟太小,第一選擇還是尋求庇護。初心是想成爲馬來西亞的一個自治區域。
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進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在馬來西亞期間,李光耀和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不合,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反對“馬來人至上”的保護政策。人民行動黨與執政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
1965年,以“巫統”爲首的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修改憲法,宣布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被逐出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可以說被迫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新加坡共和國。
生存與發展
但是獨立對新加坡真的好嗎?
新加坡當時的處境是什麽呢?北面和馬來西亞鬧翻了,南面印度尼西亞虎視眈眈。
你能想象一種,在野外被趕出山洞,你無依無靠,勢單力薄,只能地上撿根樹枝自保,前狼後虎,心驚膽戰的感覺嗎?
在發展上,他們不幹掉新加坡已經不錯了,新加坡完全只能靠自己。
李光耀在回憶錄裏寫,“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麽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回教徒的群島上,我們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裏如何生存呢?”
新加坡面對的可以說是地獄模式:落後的經濟基礎;有限的國內市場;教育不普及;高失業率;種族沖突;無社會和居住保障;面對外來威脅等等。
獨立後新加坡開始尋求國際承認,1965年9月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
爲了保障自身安全,新加坡還購買一些少而精的軍事武器,隨時准備玉石俱焚。同時把樟宜港提供給美國作爲海軍基地,讓美國海軍可以快速穿馬六甲海峽,四通八達。
作爲回報,美國會爲新加坡提供安全保障。
能活下來的同時,新加坡重點就是發展經濟。
發展初期,新加坡能夠利用的就只有優良的港口條件和廉價的勞動力。
李光耀根據新加坡的資源禀賦,給新加坡做好定位,在世界經濟分工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利用歐美産業轉移的機會,把他們准備往外轉移的落後産能,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導入到新加坡,爲新加坡發展制造業創造機會。先是發展蚊香、假發、紡織業、成衣業等汙染大、産業附加值並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産業。
同時極度開放自己,與世界各地廣泛建立聯系,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屬于外貿驅動型經濟,即使到今天,新加坡依舊高度依賴中、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三倍。
新加坡通過勞動密集的低端産業攢了第一桶金以後,就開始不斷産業升級的過程。
逐漸發展造船、修船業,鑽油設備,煉油廠等資本密集型産業。
到上世紀70-80年代中期,新加坡開始關注研究與開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電腦、電腦附件制造業等電子行業成爲先導産業。
到近年開始發展總部經濟、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環保等對資本和技術要求都非常高的新興産業。如今更是成爲新的亞洲金融中心以及加密貨幣、Web3的全球大本營。
新加坡整個經濟結構也越來越多元化。
當初連生存都困難的新加坡,在李光耀的治理之下,彈丸之地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李光耀觀天下》中,李光耀說“我們在沒有腹地的情況下把這個小島發展成國家。我們只能拼死一搏。是世界的全球化幫了新加坡。于是我們把全世界當成腹地。”
2021年,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達5333.5億新元(約合3876.9億美元),同比增長7.6%。人均GDP7.28萬美元,亞洲第一,世界第5,領先美國。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的成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是自身確實也非常爭氣。天時地利齊聚最終也離不開人和。
不得不說李光耀確實是曠世奇才,讓新加坡一路發展幾乎沒有走什麽彎路,短短幾十年從貧窮落後到發達國家前列。
新加坡社會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打造了獨特的新加坡模式,成爲世界上許多國家研究和學習的樣板。
但之所以稱爲新加坡模式,就在于新加坡的制度因地制宜,符合自己的國情,量身定制,其他國家很難照搬照抄。
1、精英管理,權威政府
今天的新加坡,看上去已經較爲發達,但這個國家有兩個巨大的劣勢:一是體量特別小,二是地緣環境極爲複雜。
這就造成了新加坡無論是在內部治理還是在外交政策上,其容錯率都是非常低的。
所以新加坡非常依賴于有頂尖才能的執政者。
新加坡奉行的是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大國平衡”原則。但是世界的變化由不得它,神仙打架,它也沒法,只能盡力做出應對。
李光耀曾表示,自己無法保證100年以後,新加坡還會不會存在。他能肯定是,一旦新加坡是庸人治理,那麽新加坡會化爲烏有。
這也是爲什麽新加坡總理的位置很多人都不想當,又累又難。李光耀退下的時候找的陳慶炎博士,被拒絕了,才選的吳作棟。吳作棟曾表示“總理是個沒人願意做的苦差事”。
新加坡政府對外難有底氣,但是對內是絕對的強政府。
新加坡政府基本什麽事都管,且刑法嚴厲,說一不二。小到上廁所要沖水都有法律規定,不遵守會有相關處罰。而且“輕罪重罰”是基本操作。
所以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犯罪率非常低。
可以說新加坡政府對新加坡的把控屬于“盡在掌握”。
類似經濟活動基本都有政府參與、引導、監管,不僅把握方向還有諸多限制,以至于新加坡的經濟模式也被稱爲“國家資本主義”。在自由與秩序之中,新加坡更傾向于秩序。
2、雙語政策,打開機遇
李光耀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他認爲推行新加坡現行的語言政策是他一生中做過的最難的決策。
新加坡的華人占據大多數,曾經希望他將國語定爲華語。但新加坡不止華人,還有馬來人、印度人、歐亞混血等其他族群。
李光耀最終選擇了英語作爲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保留其他民族語言作爲第二語言。
事實證明了李光耀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成功的。
新加坡必須依賴于全球市場,使用英語作爲第一語言,它能和全世界對話,吸引全世界的人到這裏來投資、也能到全世界去投資。讓新加坡搭上了全球化的順風車,解決了市場價值問題。
而且不同的民族可以正常交流,給新加坡包容各族移民打下了基礎。同時保留民族語言,讓新加坡能與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保持聯系。
倘若李光耀選擇走上另一條路,現在的新加坡恐怕只是一潭死水。
3、吸引人才 ,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政府爲彌補因低生育率而導致的人口數量不足、平衡種族結構和發展高新産業,采取大規模引進高素質移民的國策。從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不斷提出吸引優質勞動力的計劃。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居者有其屋”的踐行,吸引了很多移民。
新加坡的擁房率高達90%。在新加坡只要你踏實工作,基本上就可以買到屋子。
新加坡是以組屋爲主、私宅爲輔的住房供給結構。
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組屋,組屋的價格保持低價,能夠讓每一個新加坡人負擔的起。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有資格購買組屋,組屋的首付只需要總房款的1/10,購房者完全可以用公積金來支付首付款,房貸當然也可以用公積金來還,貸款利率很低,不到2%。
新加坡公民首次購買房産能獲得政府補貼,最高可以達到30萬人民幣,而且不需要繳納額外的印花稅。
同時新加坡十分注重教育,這不僅解決人才培養問題,也成爲吸引人才落戶重要抓手。
政府每年都會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資金,教育部是僅次于國防部的第二大財政開支部門。新加坡2020財年教育預算132.8億新元,占預算總支出的15.9%,占GDP的2.8%。國內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是世界級頂尖學府。
根據新加坡國家人口及人才署9月發布的《2022年人口簡報》,新加坡2022年人口增加18萬,同比增長3.4%,PR人口大漲6.3%。
疫情期間流失的人口,幾乎已全部回流。非居民人口的增長,達到10年來最高水平。
很多普通人可能以爲去新加坡可能很享受,收入高還不擔心住房問題,但其實新加坡整體都勤奮努力,即使一些年級較大的人,也都喜歡找事情做。
新加坡是全球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還有禁止罷工的法律。整體工作壓力較大,不是一個適合普通人躺平的地方。
根據Sleepseeker的研究,新加坡是目前世界上最疲勞的國家,疲勞評分爲7.20,其次是墨西哥7.01、巴西6.28,其他進入前10名的國家還有美國5.57、日本5.32、英國4.82、新西蘭4.74、澳大利亞4.72、中國4.59和加拿大4.39。
平均年工作時間上,新加坡排名第二,爲2238 小時,墨西哥以2255小時位居榜首,僅比新加坡高17個小時,中國以2174 名列第三。
之所以這麽拼,是在于新加坡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從李光耀開始,就不能容忍一個沒有競爭力、養尊處優的新加坡,必須眼光長遠,不斷深層次地精心鍛造新加坡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對新加坡的建設發展可調是全方位的高標准嚴要求。
現任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表示:”我們不會把事情看成理所當然,我們總是想著別人會搶走我們的午餐。”
新加坡這樣一個沒有資源小地方,要是失去了該有的定位和競爭力,被世界抛棄淪爲一個普通港口也是分分鍾的事。
4、極度開放,穩定營商環境
新加坡的資源禀賦,決定了它必須和世界對接。
新加坡被評選爲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擁有高度發展的自由市場。
新加坡的企業所得稅雖然是17%,但是有很多減免稅務的方式。新加坡對海外收入不征稅,而且無遺産稅、無資本利得稅,貸款利率也極低。借著極低的稅率,吸引了許多知名國際企業。
此外,新加坡沒有外彙管制,國際資本可以自由流入流出,跨國企業的利潤彙出無限制也無稅費,對跨國企業非常友好。
整體而言,新加坡對于吸引外資是非常積極的,同時也十分謹慎,不斷調整和完善政策,引導資本走向産業,反哺新加坡的經濟、就業和競爭力等各方面。
結語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如今的新加坡。
但是從建國開始,新加坡就非常清楚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有多少底蘊,所以時刻保持清醒。
以它能體量, 注定不是世界的C位,但有自己的活法。
從新加坡的填海造陸就能看出新加坡人的不認命。
新加坡建國之初,國土面積只有581.5平方公裏,現在國土面積733.1平方千米,增加了26%。現在還有再增加100平方千米國土面積的目標。
填海造陸給新加坡創造了很多機會,例如裕廊島,樟宜機場、濱海灣地區都是填海創造的機會,都給新加坡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說:“無論世界怎麽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爲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間,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這一直是我們的方法。”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也正如新加坡一樣,沒有靠山,只能靠自律自強,結合客觀現實和大局觀給自己准確的定位,步步爲營,才能在大舞台中競得一席之地。
但不得不說新加坡比普通人還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