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養殖場的老板不約而同指出,新加坡寸土寸金,加上高科技養蝦設備投資大,蝦池全年都得靠電力運轉,電費昂貴,還要購買及淨化海水等,都是龐大成本。生産成本高,導致本地養殖蝦也難以賣得太便宜。
農曆新年腳步近了,許多家庭都會准備年菜,讓全家在除夕夜享用豐盛的團圓飯,魚蝦菜是少不了的佳肴食材。
率先在本地設立高科技養蝦場的是Blue Aqua國際集團。集團主席兼總裁法沙德博士(Farshad Shishehchian,56歲)透露,設在林厝港的兩個養蝦場,每年約生産100公噸的蝦,大約600萬只。
以養魚起家的仟湖魚業集團,也投入高科技養蝦行列。集團首席執行官葉國清(45歲)透露,經過幾年謹慎研究後,去年正式比較大規模養殖南美白對蝦,今年的目標是養殖50公噸。
“新加坡人每年大概吃掉3萬公噸的蝦,以産量來說,我的養蝦場算是本地最大的,但還無法滿足本地1%的蝦需求。”
延伸閱讀【餐桌上的新加坡】本地老虎蝦如何蒸出新鮮年味?小時養雞牛 蝦博士畢業當漁農
這些養蝦場采用不同的科技進行高密度養殖,每平方米可以養殖多達10公斤的蝦,是傳統養殖的九到10倍。另外,養殖周期縮短,白腳蝦和老虎蝦大約可縮短一至三個月不等,這意味著養殖量也會提高。
葉國清指出,進口的蝦一般上都是冰鮮或冰凍的,本地養殖供給市場的都是活蝦,這樣比較價格是不公平的。
漁場設實驗室 抽查防蝦暴病死
不同農場采用不同的科技和技術,包括用聲控感應技術來餵養蝦、模擬大自然生態環境,確保飼養不含化學物質、添加劑和抗生素等。
葉國清說:“我們的循環水系統讓蝦可以在幹淨環境裏健康生長,同時引用了聲音感應器收集蝦在水裏的‘一舉一動’。電腦系統用采集到的數據,經過科學分析後再投放飼料。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養殖效率。”
餐桌上的新加坡2
本地人每年吃掉大約3萬公噸的蝦。如果以一公斤有60只蝦的籠統平均數來計算,這相等于18億只蝦。
由于養殖密度大,蝦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小,生存環境壓力變大,要確保蝦營養充足至關重要。Blue Aqua的養蝦場使用獲得專利的養殖系統(MixotrophicTM系統),模擬蝦的野生自然生長環境。
蝦是否新鮮,最重要的是看蝦頭和身體有沒有連接在一起,即使抓起來大力搖晃,蝦頭和身體都不會分開。另外,新鮮蝦的殼亮麗有光澤。
養蝦的挑戰比養魚大,因爲蝦的免疫力低,容易生病。Blue Aqua在漁場設立實驗室,研究員每天巡邏蝦場觀察蝦的動態,每月抽樣檢查化驗,提早發現症狀,以便即時采取行動防止疾病暴發,避免蝦群大量死亡。
《聯合早報》一連三天介紹本地農業,帶讀者了解背後的故事,包括業者如何以科技來推動生産和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如何搶攻本地市場,了解本地農業的轉型。業者也會爲讀者介紹一道以他們自家農産品烹調的年菜。
口感方面,法沙德和葉國清都表示,科學化養殖,讓蝦可以得到更好的營養,所以它們的肉質更加飽滿。
本地成功養殖車蝦,半小時內可從養蝦場送到市場,比進口的更新鮮,價格不便宜,但深受本地饕客喜愛。(葉振忠攝)
法沙德說:“蝦從蝦池運送到超市,平均只須半小時,消費者買到的蝦絕對新鮮。飼料營養都嚴格監控,食品更安全。”
第二期重點介紹本地高科技養殖的鮮蝦。根據新加坡食品局,截至去年,本地有257家農場,其中有136家是養殖海鮮,當中養殖蝦的有18家。據了解,目前在運作的高科技養蝦場主要有三家,它們平均每年合計生産約180公噸的鮮蝦。
法沙德說:“我們蝦池的水是綠色的,裏面有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和活生物體,這些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利用高科技將水質控制在最佳水平,更有效利用資源。”
另一家公司Universal Aquaculture從2021年起開始高科技垂直養蝦。公司董事羅志遠(46歲)說,主要養殖南美白對蝦,每年平均生産30至40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