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什麽?究竟屬哪個學科?翻閱典籍,我們會發現最早的冠以“養生”之名的篇章,無疑是《莊子》的“養生主”,而且這篇文章被收錄在“內篇”中,是莊子自己所作的可信度很高,“養生主”中的思想極有可能對後續的“養生之說”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養生主”是如何討論養生問題的呢?它開篇用的是哲學問題,而不是健康問題,它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養生主”討論的養生,被定格在“有涯”的“生”與“無涯”之“知”的中間,這種格局決定了中國文化討論的“養生”從一開始就不只是身體問題、疾病與生老病死問題、健康問題,而是處于“有無之間”的哲學問題。
“養生主”教人的不只是如何對待身體,更重要的是思索生命,所謂“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類似于康德所謂“無目的而合目的性”,“緣督”不是爲了什麽目的,而可以如何。
中國文化這種對待生命的思路和針對生命問題的思考,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道德經》。《道德經》中講“無”、“道”是第一位的,“無”可以生出“有”。這對我們現代人很有啓發意義,我們現在追求快樂和幸福,那幸福在哪?幸福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計較的少,越少越空,人越幸福。
以《道德經》爲代表的道家思想認爲,小孩階段是最美、最真、最完善的生命階段,而且發現小孩子說話喜歡用“爲什麽”,他喜歡發問,比如說“媽媽,我從哪裏來的?”“媽媽,我會不會死?死了之後會怎麽樣?”類似這種問題。發問,就是哲學的本質,所以,小孩階段思考的都是哲學問題,小孩子就是一個哲學家。這個哲學家,也就是《老子》所崇尚的人,叫嬰兒。
老子特別慈祥,他講的是“道”,又擔心講太空了,怕我們聽不懂,于是他就給我們打比方,他把他所崇尚的比喻成嬰兒、女孩兒。這些實際上都是講“道”的內涵,用四個字來概括:第一個字就是無,第二個字就是柔,要柔順,第三個字就是靜,心要靜下來,第四個字就是反,反向地做,反對的反。概言之,人的生命曆程中,離哲學越近,越能健康、幸福、智慧;反之,離物質問題越近,很可能越不健康、不幸福、不智慧,比如糾纏于吃、喝、住、用等。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養生”在某些人眼中成了“醫”的領地,遍閱典籍,還真是很難找到出處。就拿源遠流長的中醫學來說,首屆“國醫大師”陸廣莘老總結得非常到位:“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氣,用生生之具,謀生生之效。”結合陸老其他關于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等的論述,陸老所謂“生生”,落腳點還是在“醫”—— 今天話語所謂“治病”,然而陸老的“治”是哲學的,其對象是生命,而不是疾病本身。
由此可見,養生是生命之學,當然是中醫學的應有之義。因爲中醫本來就有其哲學思維、哲學視野,舍此,則流于“匠氣”而少了“道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