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打雷是漁場的另一大忌,阿華奎籠曾被雷電擊中,一星期停了兩次電。
他無奈笑說:“我們只能盡量安裝避雷針,但有時也避不了,要看運氣好壞。可以避免的,我們盡量避免;要是不能避免,也沒辦法。”
“我們這行業沒辦法,看天氣吃飯就對了。”
鄭益華(68歲)不疾不徐地穿梭在木板架起的走道間,檢視漁網和發電器。
鄭益華解釋,漁場屋頂鋪了多個太陽能板供電,若被雷電擊中,太陽能板和逆變器(inverter)就無法使用,只能依賴備用的發電機。
“我們不怕雨,我們怕風。風一吹來,會弄壞很多東西。”
鄭益華憶述,幾年前的一場水龍卷把奎籠的鋅板屋頂一片片卷起,掉落大海;漁船也被卷飛的木片弄損,重新整修花了上萬元。
人稱“阿華”的鄭益華,17年前在新加坡北部和馬來西亞南部之間的柔佛海峽,開設海上漁場“阿華奎籠”,采用傳統的開放式養殖法。
海上養殖,有藍天有風浪,阿華奎籠依然日日隨著潮起潮落,漂浮在海上。
鄭益華感歎:“有時候風雨太大,淡水太多,一些魚耐不了。以前我放(養)一萬條,會剩下9000條;現在放(養)一萬條,有可能只剩5000條。”
天天與大自然博弈,這天的暴風雨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采訪這天,下著滂沱大雨。
根據新加坡氣候研究中心預測,到了2100年,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新加坡海平面上升高達一公尺。若同時遇上極端漲潮和風暴潮,海平面甚至可能飙漲四五公尺,足以淹沒三分之一的新加坡。
問鄭益華是否擔心海平面上升會影響漁場運作,他搖搖手,豪邁的笑聲再次響起。
阿華奎籠裏養殖的魚類品種有石斑、鲈魚、午魚和紅鲷魚。産量多寡不只靠養殖技術,天氣好壞也直接影響魚只的生長和繁殖情況。
“我不會緊張這些,到時我已經不在了,沒管那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