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珊堅信,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微不足道,但積少總會成多。“我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小的動作也可以減排。”
她說:“減排跟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有沖突,可以在本身感到舒服的範圍裏減排。我的工作常常要去見客戶,所以我得駕車,不過我買的是比較省油的汽車。”
“海員跑船一般都喝瓶裝水,因爲他們覺得飲水機的水有味道不好喝。但其實只要過濾做好了,一點問題也沒有,每年還能減少浪費8億7000萬個塑料瓶,以及運輸這些瓶裝水的碳足迹。”
陳蘇珊認爲,個人減排和年長一輩的節省觀念很像,可達到類似的效果。
屋外走廊“小菜園”也是用平日收集的雨水來滋養。這些自己種的蔬菜和香料每兩三周就能收成,讓打理小菜園的陳媽媽非常自豪。
陳蘇珊(48歲,客戶經理)初次聽說“碳排放”是在2008年,認識到物品制作和運輸過程中會産生造成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但當時只覺得一切都還很遙遠。
陳蘇珊與母親和弟弟同住在裕廊西的政府組屋。受訪當天,她暢談自己的生活減排竅門。
如果天氣太熱需要開冷氣,她會設置在25攝氏度,三小時後關掉冷氣換成風扇。煲湯、煮粥時,待水滾後倒入焖燒鍋關火續煮,節省燃氣。
我所用的每樣東西,我的生活起居跟碳足迹息息相關。我看得到氣候變遷,也擔心新加坡下來會面臨怎樣的天災。就算我只是個體,從我的生活是可以減排的,這些小小的動作是有影響力的。
——陳蘇珊 48歲,客戶經理
“自我鞭策很簡單,但不能強求每個家庭成員都要達到同樣的標准。”
從出門自備餐具開始,到後來也自帶飲料杯和購物袋,甚至是一日至少兩餐素食……這些陳蘇珊曾經要很有意識去做的事,如今已成爲再自然不過的習慣。
直到2010年,在朋友的影響下,陳蘇珊慢慢意識到自己也能爲保護地球踏出第一步。
在本地一家海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任職的陳蘇珊,近來也把個人減排的理念運用在工作中,大力向海船客戶遊說停止購買瓶裝水,改在船上安裝飲水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