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時候會發生三戰?關于這個問題,全球不少國家的老百姓都在思考。包括一些歐美的軍事專家也認爲,雖然核武器的問世讓世界大戰看似不太可能發生,但是在全球經濟衰退、中美對抗加劇、俄烏沖突持久化等因素下,越來越多人看清了現狀,自然也就對世界局勢抱有擔憂,進而對社會預期缺乏信心,然後又將這種想法反饋到經濟中。
新加坡作爲東南亞地區內最有憂患意識的國家,其政界高層對全球局勢變動的認知非常深刻。根據國內媒體“觀察者網”報道,3與6日,新加坡外長維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爲全球在二戰結束後80年的“和平紅利”已經走向結束,現在美國的軍費支出仍然高于全球所有任何國家,甚至還是中國的好幾倍。
在他看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正增加國防開支,這並不意味著“軍備競賽”正在上演,從長遠來看,發展中國家對基礎設施、教育、科技等領域的投資研發依然是十分強勁的。不過,隨著全球局勢走向不可預測的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加坡將面臨越來越多的軍事、經濟挑戰。
維文特別強調道,在他看來,所有人都應該認識到這一切背後所暗含的深刻原因。二戰後全球經濟之所以如此繁榮,完全是建立在對“經濟一體化”的重視,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自由貿易等基礎之上的。可是,現在絕大多數人已經對上述這一切産生了心態上的“動搖”。所以,各國增加防務開支也是是一種避險的反應。
事實上,這和很多民衆現在不敢進行高額消費,節約資金,積累儲蓄是類似的情況。只是美國現在開始要收割其他國家了,所以這些被列爲目標的國家開始了防禦准備。之前首當其沖被經濟收割的國家,就是歐盟成員國,尤其是法國、德國兩國,經濟上被美國坑害不淺,而且軍事上由于受到美國的制約,加上俄烏沖突的影響,歐盟各國都被北約這一框架所捆綁,讓自己被美國當成了犧牲品。
在順利綁架歐洲後,美國就把目標放到了日韓身上。在韓國舉行抗日紀念儀式當天,韓國總統尹錫悅破天荒的宣布日本是韓國的友好夥伴,雖然這引起了韓國民衆的強烈不滿,乃至被不少韓國年輕人指責是“巴結日本”,但是這也客觀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關系相當不好的日韓都能夠被“人爲撮合”,這說明美國很可能已經在幕後准備了一場震驚世人的“陽謀”。
那就是遏制中國,或者讓中國喪失對美國的“威脅能力”。很明顯,結合之前中美貿易戰的情況來看,美國不太可能會放棄霸權,也更不可能放棄對外侵略擴張的能力,我們現在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以應對美國的軍事威脅,以及在經濟上要做好萬全之預防。
當然,中國在這方面肯定是做好准備了的。今年中國軍費增長相當穩健,沒有出現一些歐美專家預料的軍費大幅上漲,這說明中國政府對國際局勢的研判是非常理性,也對未來局勢變化了如指掌的。反倒是一些實力弱小的國家,由于擔心經濟波動,自己又被信息差所影響,所以難免會增加軍費以備不時之需。
如此看來,新加坡政府對國際局勢的看法是最爲穩妥的。而且我們也必須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人類世界已經到了抉擇時刻”。在個人長達幾十年、上百年的壽命中,總會有“康波周期”的沉浮,比如幾十年、上百年一遇的大康波周期,抑或是十年、幾十年一遇的小康波周期。
小康波周期很多人都知道,比如中國的房地産、互聯網經濟時期,一些人趕上了機遇,賺到了大量財富,當然像這樣的機遇期總會走向結束,而另外的新機遇期總會到來。大康波周期就是時代的轉變,比如一戰與二戰的對抗,隨時又是冷戰,再之後就是以美國爲首的一超多強時代。
很明顯,現在以美國爲首的歐美霸權時代已經走向了落幕,而另外的新勢力正在冉冉升起。無論是中國的複興也好,印度的崛起也罷,人類世界注定會再次出現“天翻地覆”般的改變,當然,這一次新康波周期可能是以戰爭作爲過程,也可能是和平的交替,總而言之,對于這一切,我們必須做好心理准備,迎接接踵而至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