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可浏覽文物局資源網roots.gov.sg,查看路線地圖及更多有關信息,也能通過go.gov.sg/toapayohheritagetrail觀看大巴窯曆史走道特制視頻。
大巴窯曆史走道是文物局2014年推出的第11條曆史走道。國家文物局星期四(3月23日)公布這條曆史走道的更新詳情,包括地標將增至29個,其中10個設置圖文並茂的展示牌,介紹曆史背景。
他也透露,文物局打算更新更多曆史走道,計劃今年內更新宏茂橋曆史走道,年底也會推出新的樟宜曆史走道。屆時,全島曆史走道將增至24條。
幼時在大巴窯長大的文史研究者林堅源說:“這類遊樂場就像是組屋區的標志。這裏(6巷)是大巴窯的主要路口之一,這個鮮豔亮眼的橙色龍頭就好像在迎接大家。”
說到大巴窯,相信很多人都就會想到著名的大巴窯6巷龍頭遊樂場,這個對很多區內居民來說,是充滿童年回憶的場所,現在也成爲曆史走道中設置展示牌的地標之一。
文物局:將更新宏茂橋等更多曆史走道
其中,大巴窯5巷第53座組屋是曾經接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還有其他重要人物的“貴賓樓”(VIP Block),也是這次新增展示牌的新地標之一。這棟19層樓高的組屋1967年完工,成爲當時大巴窯最高的建築。
從設計新穎的“蝙蝠”形組屋,到國內外政要曾到訪的Y形“貴賓樓”,大巴窯早年的組屋各具特色。大巴窯曆史走道更新後,新增三條主題路線,其中一條就帶公衆探究區內舊式組屋的故事。
延伸閱讀 更新曆史走道吸引更多人探索大巴窯
新增的組屋主題路線還介紹區內一些外觀設計特殊的組屋。貴賓樓就是少見的Y形組屋設計。沿著路線能看到更多造型獨特的組屋,如蝙蝠形的大巴窯2巷第116座組屋,以及最長半圓形組屋之一的大巴窯1巷第157座組屋。
鄧美鳳(86歲)居住在“貴賓樓”已有56年,是這座組屋的首批住戶。她受訪時憶述當年有很多知名人物前來參觀,例如1972年英女王到訪時,正在廚房做飯的她,飯也不煮了,跑出來看熱鬧。她也說,這裏交通和設施方便,雖然孩子都已結婚搬家,還是不舍得搬走。
三條新增路線分別以“組屋與公共空間”“宗教與信仰”,以及“社區與鄰裏”爲主題,帶公衆發掘這一市鎮鮮爲人知的故事。
大巴窯鎮是首個完全由建屋發展局設計和發展的市鎮,成爲當時不同建築風格、組屋特征和社區設施的實驗平台。
文物局副局長(政策與社區)陳子宇說,更新曆史走道的過程中,文物局的研究員都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不同方面的調查,希望將一些貼近生活的故事和較少人知道的曆史介紹給居民。
主題路線的設計引領公衆順道參觀其他主題的曆史走道地標,例如貴賓樓旁邊就是今年建廟81年的大芭窯修德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