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華,應該是最近訪華的三位總理級外國領導人當中,關注度最高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昨天在北京與中方領導人見面時說的一番話以及對雙邊關系的定位。
先來看定位:把中新關系提升爲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雙邊關系,有一系列的定位。比如最高級別的,中國巴基斯坦叫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中俄叫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反正就是全面、戰略、合作(協作)、夥伴這些詞進行組合。如果詞少一點,大概率是說明級別稍微低一點。比如中美關系,這些詞基本都沒有,中方希望是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但美國定位爲戰略競爭關系。
再回到中國和新加坡,這個定位比較特別。那三個詞當中,全方位和全面意思差不多。高質量主要體現爲合作的質量,既包括合作內容,也包括雙方溝通的深入程度。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兩個地方扮演著不一般的角色,一個是香港地區,另一個就是新加坡。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程度最深,同中國利益融合最密切。這樣的評價並不爲過。當年,鄧公要搞改革開放,新加坡就是首訪的國家之一。
至于前瞻性,兩國的合作比較有超前意識。上個世紀90年代,雙方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那個時候的中國對發展工業需求迫切,這個規劃就比較有前瞻性。進入21世紀後,雙方又合作搞了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廣州知識城等等,這幾個項目沒有蘇州工業園那麽成功。這當然與中國已取得的發展有關,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麽落後,急需國外的管理經驗。但不管怎麽說,項目瞄准的領域還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這次關系升級之後,也會在數字經濟等前瞻領域進行合作。中國現在正申請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定(DEPA),現在這個組織有三個成員:新加坡、智利和新西蘭。另外,中國也在積極申請加入CPTPP,最新情況是英國加入了。這個自貿協定水平比較高,新加坡也是成員。在這些領域,新加坡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能說上話。中新關系的前瞻性,恐怕也體現在這些地方。
不過,筆者覺得,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應該也不止這些。從現在到可預見的未來,大國競爭是國際關系的一大主軸。一些國家在逼迫其它國家選邊站隊,這個時候需要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在中西方之間有一些前瞻性的行動,溝通中西、緩和形勢。新加坡有溝通中西方的優勢,和兩邊關系都維持得不錯。李顯龍之父李光耀就是在中美兩頭都說得上話,傳遞一點信息也比較方便,其聲音也會被雙方傾聽。李顯龍的權威性弱一點,但這個角色也還沒有完全消失。當然,也因爲這個,國內有人說新加坡是牆頭草、左右逢源。咋說呢?人家也是爲了生存發展。多一點換位思考也不是壞事。如果完全倒向一方,對另一方也失去了價值。說個插曲,李顯龍昨天在與北京市的負責人見面時說這次來北京,看到了這座超大城市的人氣、煙火氣。這話術,也說明他在密切關注中國。
這次,李顯龍在台灣等問題上的表態還是比較積極的。他說,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鼓吹“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嚴重後果。新加坡主張,國與國之間即使有競爭,也要基于相互尊重與信任,不能非黑即白,選邊站隊。相信這些話既是說給我們聽的,也是說給美國人聽的。當然,還是那句老話:聽其言、觀其行。但不管怎麽樣,未來新加坡扮演的這種角色,對咱們還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