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領”和“白領”——即貢獻勞動力或技能和貢獻知識的工作,兩者的工作形象和待遇大不相同,是否已經扭曲了社會對人才的定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演變,值得我們深入反思。
延伸閱讀 哈莉瑪:成功途徑多 應重新審視如何獎勵不同才華疫後新中商界聯辦首場高規格國際會展 吸引150家中企及5000各地采購商參與
正如教育部長陳振聲所說:“成功的定義,不只是一次考核,而是跨越整個人生。”數碼時代不乏自我提升渠道,基層員工可以善用網上資訊進修,及善用政府的援助和總商會管理學院提供的在職培訓課程,解鎖新技能,爲職業開創新機,甚至創業。
能夠在國家曆史較年輕的時間點上,推動社會契約的更新和建設,就好比一棵樹紮穩了根基,往後幾十年經得起風吹雨打,持續茂盛成長,新加坡政府的這份勇氣、魄力和遠見是值得鼓掌的。這個使命需要勞資政三方密切協作,各盡其職,總商會將繼續扮演政府和商界之間的溝通樞紐,推動各行業的轉型升級,讓人人都能公平分享發展的果實,新加坡就必行穩致遠。
第二,偏重發展一些高增長行業或過度獎勵某些領域人才,也會導致年輕人擇業更功利導向,經濟生態失衡脆弱。曆史上有前車之鑒:例如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高度金融化,逐漸失去工業大國地位;香港經濟偏重房地産和金融業,抑制了社會流動性。
“藍白”形象待遇大不相同 人才定義是否已扭曲
所幸,新加坡的政策在疫情和地緣政經局勢的啓示下,對具有戰略意義的傳統行業如農業、食品業加大支持;去年政府也宣布提升幼教老師的薪資,防止教育領域人才流失;落實了漸進式薪金模式,爲本地低薪雇員提供就業和培訓發展軌道,獲得有意義和可持續的加薪。一系列行動彰顯了我國打造健康行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和公平社會的決心!
推進23個行業轉型藍圖 創造優質工作崗位
也唯有練就了勞動隊伍的質與量,我國所吸引的外資或最新推出的頂級專才准證(ONE Pass)所招攬的人才,到了這裏才能馬上大展拳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非常支持政府借全球人才之力,提升我國産業水平和規模,爲基層員工創造更優質工作,並提升一代又一代的新加坡人的技能,這是互惠共贏、持續增長的良策。
今日許多工作都是體力、腦力缺一不可的,比如今天的警察和保安人員,不但要鍛煉身手、承擔風險,也得善用高科技和知識分析潛在風險。又比如教師、社工和護士,非常需要同理心、愛心、抗壓能力等難得的心理素質,這些人才不是一紙文憑就可以定義。因此,“藍白”工作的定位也得與時俱進。
然而,要加強勞動密集型工作的吸引力,很大責任還是落在企業身上,包括加強工作形象、善用科技減輕工作風險,以及設計長遠的職業規劃,以提升專業水平和附加值。好比在澳大利亞和歐美國家,水管工、電工等技術人才,都是經過嚴格的專業考核和培訓,薪資和社會地位可以媲美甚至超越白領人士。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作爲政、商界之間溝通的樞紐。財政預算案發布後,總商會會員和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進行了深入對話,企業反映的一大挑戰就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難以招聘本地人擔任基層員工,甚至有的崗位就算提供媲美大學生的薪資也乏人問津。
難雇人的崗位大多有“髒、累、險”的“3D”性質(Dirty, Difficult, Dangerous)。總商會今年的一項調研顯示,本地人一般不太考慮勞動性質的工作,或只傾向于當作退休工作或兼職,主要因素包括:低薪、耗體力和不舒適的工作環境。
我國哈莉瑪總統4月10日在國會發表的政府施政方針,充分表達了國家對更新社會契約、應對社會流動性停滯風險的重視。擴大人才和成功的定義,再度成爲各界熱議的話題。
(作者是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
總商會目前正和政府密切合作,推進23個行業轉型藍圖,創造更多優質的工作崗位;也與有關的商團合作,幫助相關行業重新設計工作,吸引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