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的一個發達國家,被譽爲“亞洲四小龍之一”。如果把東南亞比作是一個國家的話,那麽新加坡一定是東南亞的“首都”。
新加坡只有724.4平方公裏,卻有著570萬的人口,其中有74%的人口都是華人。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新加坡的繁華卻是聞名世界。
新加坡從立國到現在,只用了58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逆襲,穩坐東南亞首富的位置。
悲慘的過去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立國。然而在這一天,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輝卻淚灑當場。這眼淚並不代表喜悅,而是心酸。
因爲在此之前,新加坡並不想獨立,因爲當時的新加坡又窮又破,只是個小漁村。它唯一的優勢,就是靠著馬六甲海峽,這裏的居民可以靠著來來往往的船只賺點辛苦錢。
作爲一個小地方,他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鄰居馬來西亞,于是在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之後,新加坡立馬就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可沒想到,沒過多久,馬來西亞就直接將新加坡踢出了局,這才逼的新加坡無路可走,只能獨立成國。
新加坡是個華人國家,在中國人到來之前,這裏原本只是馬來島的一個據點,平時少有人煙,直到14世紀,才開始出現了大量的人口。
這當然也是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功勞,鄭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並且開啓了移民的先例,因爲有一部分中國人隨著鄭和下西洋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和當地人通婚融合,生的孩子被人稱爲峇峇娘惹。
到了17世紀,這裏淪爲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占領這裏長達150年,直到英國人的到來。
1824年,這裏成爲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起先並不看好新加坡,只在這裏建造了一些城市基礎設施,將這裏當做是一個港口。
但是正值清朝末期,由于戰爭和清王朝的壓迫,引發了一批移民熱潮。無數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這裏,最後在這裏紮根,形成了龐大的華人團體。
英國人利用這個風潮,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于是便著手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繁華的港口城市。
在英國人的建設下,新加坡逐漸呈現出城市的雛形,這裏鐵路和公共設施應有盡有,從以前人煙稀少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小都市。
1942年,因爲二戰的影響,日本占領了新加坡,並對這裏進行大肆破壞,英國人辛苦建立的成果被摧毀的蕩然無存。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趕走了日本,重新占領了新加坡,並且對這裏進行了重建工作。但經過戰爭的新加坡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新加坡。
這裏到處充斥著鬥爭,立場,宗教。每一個理由都在阻止新加坡重新陷入殖民統治。這時候,新加坡出現了一支政黨,叫新加坡人民行動黨。
在這個組織中,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帶領新加坡走上致富之路的李光耀。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于1954年成立,在1959年已經非常壯大,他們的目的就是爲了爭取新加坡的獨立,不再受任何殖民統治。
這一年,人民行動黨的創始人李光耀在人民的歡呼聲中成爲新加坡的總理。在新加坡人民的努力下,新加坡終于成立了自治政府。
在獨立之後,新加坡面臨著重大的危機,那就是怎麽才能變得富強。這對新加坡人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時候,新加坡把目光轉向了鄰居馬來西亞,和馬來西亞達成一致之後,新加坡、馬來西亞、沙撈越、北婆羅洲等國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
但短短幾年的時候,新加坡就和馬來西亞産生了矛盾。原因就在于兩國的核心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區別。
新加坡的人口以華人居多,而馬來西亞則是馬來人居多。馬來西亞實行馬來人主義政策,還試圖改變新加坡的政治體系。
新加坡人剛擺脫了幾百年的殖民曆史,如果讓他們再聽從馬來西亞人的話,無疑是讓他們落入另一個殖民統治。
面對馬來西亞的無理要求,新加坡政府斷然拒絕了這個請求,于是馬來西亞便聯合其他政權,召開會議,單方面將新加坡踢出了聯邦。
隨後馬來西亞聯邦在報紙頭條上刊登了這個消息,醒目的“Singapore is out”深深的刺痛了新加坡人民的心。
被退出聯邦之後,新加坡只能自力更生,此時新加坡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新加坡國土面積太小,就意味著他們的耕地面積少得可憐。
全國的糧食要依賴進口,淡水也要依賴進口,新加坡想要實現逆襲,真的非常困難,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感到焦頭爛額。
李光耀曾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在居住著1億多的馬來回教徒的群島上,我們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裏如何生存呢?”
在被馬來西亞抛棄之後,新加坡又迎來印度尼西亞的打壓。無奈之下,新加坡只好向國際求援。
國家的新生
1965年,在退出馬來西亞聯邦之後,新加坡加入了聯合國,並且同時加入了英聯邦。爲了確保自身的安全,新加坡向美國求助,在美國購買了一批武器,並且讓美國的海軍入駐樟宜港海軍基地。
實際上,新加坡向美國靠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之後,遭到了馬來西亞的瘋狂報複。
馬來人看不起華人,屢屢尋釁滋事,因此新加坡的街頭經常發生暴亂事件,華人連自己的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
因爲新加坡的種族複雜,又有很多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間諜混入其中,導致新加坡不得不尋找外援。
美國之所以給新加坡提供幫助,也是因爲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正處于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有著天然,無法代替的資源地位。
李光耀在爭取了國外的幫助之後,開始發展新加坡的經濟,他發放新加坡的通商口岸,開始招商引資。抓住歐美商業轉移的大好時機,爲新加坡創造了商機。
李光耀打算向西方國家學習,全盤複刻西方國家的致富之路。新加坡並不是一天變富的,李光耀在這條路上走的也很艱難。他並沒有急功近利,而是要先替新加坡掙到第一桶金。
于是李光耀第一批引進的商戶,並不是什麽競爭力大的資源,而是一些在國外落後的産能。這些商家正在轉移基地,恰好新加坡遞來橄榄枝。
于是新加坡很快就有了第一批商戶,紡織業,成衣業,蚊香,假發等汙染嚴重的重工業在新加坡遍地開花。
從1965到1967年之間,新加坡新建工廠100多個,還出現了以花旗銀行爲主的金融市場。這也意味著新加坡的經濟已經步入正軌。
隨著重工業發展的起步,新加坡很快實現了自給自足,擺脫了貧困。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升級之後,新加坡引來了第二次的商機。
這一次,李光耀爲新加坡選擇了造船,修船,煉油設備等重工業。直接讓新加坡的GDP總值從原來的33億新元飙升到55億新元。
經濟回暖之後,李光耀開始打造自己心中的藍圖,他開始全面建設新加坡,修建醫院,商場,銀行,學校等基礎設備。
有了基礎的城市框架,新加坡又開始構建煤氣,水,電,交通運輸等框架。李光耀曾說,他要把這裏建造成一座花園城市。
上世紀70-80年代時,新加坡開始轉型做科技,網絡、信息、電腦相關的行業,趕上時代熱潮的新加坡一躍成爲東南亞的繁榮地區,位列“亞洲四小龍”。
從一個彈丸小國,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新加坡實屬不易。“我們在沒有腹地的情況下把小島發展成國家,我們只能拼死一搏。是世界的全球化幫了新加坡,于是我們把新加坡當做腹地”,看著眼前這個繁華都市,李光耀自豪的說道。
李光耀的確應該感到自豪,雖然新加坡的確是絕處逢生,但它能有今天的繁華,李光耀功不可沒,沒有他,就沒有如此發達的新加坡。就連鄧小平都誇贊李光耀說:“你們有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座花園城市”。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首先是新加坡擁有一個非常有才能的執政者,以及一套完整嚴謹,細致到變態的法律規定。
再者就是因爲雙語改革,幫助新加坡真正的打開了交流的通道。有了語言,就有了教育。之後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的希望。
除了這些,最重要的決策還是招商引資,這是決定新加坡經濟體系的重要決策。新加坡爲全世界的商戶提供了最全面,最優惠的經商環境,而這些商戶則回報給新加坡一個光明的未來。
經過多年的發展,新加坡的GDP一度和馬來西亞持平,兩國同樣擁有馬六甲海峽,但馬來西亞的發展卻比不上新加坡,而新加坡卻遠遠的將東南亞的其他國家甩在身後。
如今的新加坡,早已經是多元制造業、批發業、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等等應經成爲新加坡的主流。
化的國家,我們都知道,新加坡的主語是英語,第二語言才是其他語言,盡管這裏有著74%的華人,但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
在我們眼中,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城”,但在新加坡人眼中,他們並不把自己當做華人,中國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國家,充其量只是他們祖先的故鄉。
事實上,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並算不上太好,他們的政府屬于一個比較務實的政府,因爲新加坡實在太小,想要一直維持現狀,就要左右逢源。
李光耀曾擔心,一旦新加坡的領導人是個平庸之輩,那麽新加坡很快就會消失。這不僅是他所擔心的事,也是全新加坡人所擔心的事情。
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推行英語教育,摒棄華語教育。因此也導致新加坡會說中文的人越來越少。
全盤西方化這個決定,很大程度決定了新加坡的未來,和英美搞好關系,也是新加坡發展成繁華城市的關鍵所在。
新加坡的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而他們要一直保持著清醒,希望自己能夠將這份繁榮永遠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