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出,全球人口壽命延長已成爲必然趨勢,目前年齡爲五歲的幼童中,預計將有一半可以長命百歲,所以我們應適時調整步調,爲更長的生命周期做打算。
雖然自然衰老是不可回避的過程,但論壇希望通過改善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提倡健康長壽,將“老齡化是一種負擔”的觀念轉變爲“長壽是一種機遇”,最終促進大衆更積極地“擁抱長壽”。
作爲開場演講嘉賓,美國斯坦福大學長壽中心創始主任兼心理學教授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指出,隨著醫療與科技的進步,人類在可預見的未來,極有可能迎來30年的平均壽命增長。壽命顯著延長加上生育率下降,全球人口結構將從上窄下寬的金字塔形,漸漸變成均勻分布的長方體形。
談及銀發經濟在新加坡發展相對遲緩的原因,東南亞首家精密腸道微生物組公司AMiLi總裁兼創辦人林方源副教授認爲,盡管持續開拓長壽經濟理應提上日程,但各方仍面臨兩方面的主要阻力。
爲期一天的長壽論壇爲現場和線上的400名海內外聽衆舉辦三場小組討論會,第一場著重探討長壽時代的商業創新機遇。
本地互助同居養老機構Red Crowns Senior Living創辦人吳景鴻在討論會中提到,機構的商業模式有別于傳統的養老院。
配合曹氏基金會(Tsao Foundation)30周年慶,海內外學者、深耕養老及護理行業多年的從業者,以及正在開拓銀發經濟的本地創業者星期五(5月5日)彙聚一堂,參加以“擁抱長壽:100歲的生命承諾”爲主題的長壽論壇。
延伸閱讀 曹氏基金會首席策略官:專注預期健康壽命也應保持活躍且獨立
卡斯滕森強調,平均壽命增長將使得多世同堂的情景日趨普遍,逐漸的,年長不應被視爲負擔或不可逆的下坡路;整體而言,多元年齡層實現共處,對社會有積極意義。
吳景鴻說,他親身經曆了親人重病後,對照料長壽年長者所面臨的困境感觸頗深。
因此,她提出新的生命進程藍圖(New Map of Life),其中包括減少每周的工作天數和時長,但增加工作年限的設想,以及提早建立財務規劃、將終生教育和技能更新納入新常態等多項建議。
“一是多數年長者的大部分資金都鎖死在流動性有限的房産上,二是上一代人剛剛開始接納爲晚年消費的觀念,思想的轉變需要時間。”
“在項目初期展開時,也遇到過組屋單位左鄰右舍的投訴和過度商業化的質疑,但只要向有關部門解釋項目的初衷和可持續性,就能走得更遠。”
他們安排生活習慣和生理需求相匹配的年長者共同居住在四房或五房式組屋單位,並爲每兩對同住的老人配備兩名專業看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