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長短,取決于海水的溫度,以及風的強度和方向。風勢越弱,東太平洋的水溫越高,厄爾尼諾現象就越強。
氣象署說,任何季節都可能出現高于一般的氣溫,但是最熱的時候往往是在厄爾尼諾現象消散之後,也就是現象開始後的隔年3月至4月。
受訪學者指出,根據科學界目前的預測,5月至7月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是62%,到了9月就上升至超過80%。氣象署也說,任何季節都可能出現高于一般的氣溫,但最熱的時候往往是在厄爾尼諾現象消散之後,也就是現象開始後的隔年3月至4月。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主任霍頓教授(Benjamin Horton)受訪時說,根據科學界目前的預測,5月至7月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是62%,到了9月就上升至超過80%。
除了氣溫以外,視季風的方向,本地的降雨量也會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
我國最近天氣炎熱,不久前坊間謠傳本地氣溫可能達到40攝氏度至50攝氏度。對此,霍頓認爲,若厄爾尼諾現象很強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氣溫上探40攝氏度確實有可能,但他強調“這只是一個可能性”。
一般而言,這個氣候現象會在年中左右出現,直到隔年消散。過去三個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2015和2016年、2009和2010年,以及2002和2003年,每次持續六個月至12個月。
我國的全年平均氣溫在2016年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達28.4攝氏度,那年也是厄爾尼諾現象來襲的一年。2016年的最高單日氣溫是9月30日錄得的36.8攝氏度。本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單日氣溫則是1983年的37攝氏度。
霍頓:本地平均氣溫 今明兩年或再創新高
公用局:我國水供不會受旱季影響
霍頓說,2016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不是很強,但同時因爲氣候變化導致地球變暖,所以全年平均氣溫才刷新紀錄。他預測,全球和本地平均氣溫可能在今明兩年再創新高。
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頻率不定,但一般每隔幾年會出現,通常會導致我國和周邊地區天氣變得更幹燥,氣溫也會升高。
上個月,馬來西亞政府警告,旱季期間若水供吃緊不足以應付日常需求,政府將采取制水措施。
他說,目前一些電腦模式推測,這一輪出現高強度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是40%。
新加坡氣象署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目前既非厄爾尼諾(El Nino)也非拉尼娜(La Nina)的‘中性狀態’很可能持續至6月,到了今年下半年,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將增加。”
針對我國的水供,公用事業局受詢時說,我國有四大水喉,其中新生水和淡化水是不依賴雨水,能抵禦天氣變化的水源。遇到幹旱的月份,公用局會爲蓄水池注入更多新生水,以確保我國的水源儲備維持在健康水平,以及增加生産淡化水來補充供應。
當熱帶太平洋海面上的風速減弱時,東太平洋海面的溫度就會上升,在一些時候這也可能導致氣流上升,進而帶來高于平均的降雨量。海面溫度和空氣流動同時發生變化,就會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氣象署說,厄爾尼諾現象對雨量的影響,在6月至9月的西南季風季節期間往往是最大的,降雨量最多可比平均少45%。到了12月至隔年3月初的東北季風期間,則不會有顯著的影響。
引發高溫和幹燥天氣的厄爾尼諾現象,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氣象專家預測,我國的全年平均氣溫可能在今明兩年內創新高。
厄爾尼諾現象也會對我國帶來間接的影響。氣象署指出,長時間幹燥和較熱的天氣,可助長土地和林火發生,進而增加跨境煙霾問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