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5月25日報道,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25日警告說,有關針對中國“去風險”而非與之“脫鈎”的聲音同樣也會導致更加碎片化和“脫鈎”的世界經濟。
他說:“很難看出,以目前的雄心和規模,去風險化能夠嚴格限制在少數幾個‘戰略’領域,而不會影響到更大範圍的經濟互動。”
他說:“如果去風險化執行過度,將導致反抗行動和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時間推移,最終的結果將會是更加碎片化和‘脫鈎’的全球經濟。”
報道稱,黃循財在一個財經論壇上對商界領袖、學者和媒體發表演講時,對剛剛結束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出現的這個新口號提出了批評。
兼任新加坡財政部長的黃循財說:“我們過去常把貿易說成雙贏,而現在零和競爭正在從貿易投資到金融和半導體等關鍵技術的衆多領域中變成常態。”
他補充說:“一個碎片化的全球經濟將把世界分裂爲相互競爭的區域集團。貿易、投資、思想的傳播將會減少——而這些都曾是幫助我們經濟進步的關鍵因素。”
5月11日,在新疆霍爾果斯鐵路口岸,換裝場內在進行班列換裝作業。(新華社發)
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25日報道,針對G7在峰會公報中強調,無意與中國“脫鈎”,但經濟韌性有賴于“去風險化和多元化”,中國官媒新華社25日發表評論文章說,用詞軟化並不代表思維進化,以“去風險”替代“脫鈎”其實是新瓶裝舊酒,目的依然是構築“小院高牆”,本質上還是“脫鈎斷鏈”。
文章指出,“風險”是經濟生活中的常態,所有不確定性皆構成“風險”。G7在廣島忽然不提“脫鈎”,而提“去風險”,猛一聽覺得似乎有點懂“經濟”了。實際上,G7把自己的“風險”理解成只由中國誘發,或者說只有遏制中國,自己才能擺脫風險,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風險。
文章說,用詞軟化並不代表思維進化,以“去風險”替代“脫鈎”其實是新瓶裝舊酒,只不過這樣的表述更具欺騙性,目的還是蠱惑脅迫他國加入圍堵中國的“小圈子”。
對于對華“去風險”,德國《明鏡》周刊網站5月23日發表文章稱,“去風險”或將適得其反。
文章稱,“去風險”這個詞出現在了G7日本廣島峰會的會後公報中。根據這份公報,西方不應像華盛頓的強硬派先前要求的那樣與北京“脫鈎”,而應將對華貿易的風險最小化。公報談到了“多元化”和“彈性”,說西方應消除其貿易關系中的“過度依賴”。
文章指出,據說現在在各領域都要將風險降到最低,但人們在仔細審視後就會發現,“去風險”這句動聽的口號不過是空話。有時所謂的風險根本不是風險;而有時風險是無法排除的,即便能排除,也代價高昂。只要以企業經濟學家那種冷靜的眼光去審視歐洲最近關于“去風險”的提議,就會發現,它們制造的危險往往多于消除的。
此外,試圖通過貿易壁壘來降低政治風險,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文章稱,“去風險”是個漂亮的口號。只有當西方能夠就“中國風險”究竟是什麽以及如何應對爲好達成共識時,這個口號才會成爲一種戰略。事實證明,這是個複雜的問題,如果說最近這場G7峰會有成果的話,那就是西方國家似乎已經一致認定,“脫鈎”不是最好的答案。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