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一小時的講座中,龍應台以述說一個個故事的方式,講述她與鳥獸魚蟲以及當地人的接觸,實踐她對人走入大山環境中,如何與大自然相處的想法。
“我知道我是‘入侵者’,我砍了它們的樹,燒了他們的草……我在它們的土地上蓋了我的房子,當我偶爾碰到它們的時候,我把它們給殺了。我開始每天被這樣的事情考驗。”
“其實是帶著醒覺的人,胸中自有丘壑……心靈有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以讓人生走得更好。”
例如,她曾在住家外發現一個虎頭蜂窩,一時不知所措。後來鄰居消滅了蜂窩,幫她解決了問題後,卻令她陷入思索。
只要有醒覺之心,心裏就有一座山林,人生也會走得更好。
龍應台也鼓勵本地讀者時刻保持好奇心,就能在平常事物中發現新奇,以及發現大自然令人敬畏之處。
在與讀者交流的環節,有人提問說,新加坡在保護自然環境方面是否可借鑒台灣的經驗。龍應台回答說,要比較兩地的環保意識,需要有相關的研究和數據。
台灣作家龍應台時隔五年再次與新加坡讀者見面,分享了她山居生活的點滴,也不忘提醒生活在城市中的本地讀者,要保持好奇心,因爲日常事物也會煥發新奇色彩。
她強調,她真正希望向本地讀者傳達的是,心中要有山林,而不在于身邊一定要有大山。
延伸閱讀 爲心靈保留一方“山林” ——專訪山居後的龍應台林任君:人工智能發展加速 公信力或是主流媒體最後救命符
龍應台應《聯合早報》首屆城市閱讀節之邀,星期六(6月3日)晚間在濱海藝術中心舉行壓軸講座。在題爲《當我走入山裏》的講座中,龍應台分享了她的兩本著作,即《大武山下》和《走路》的寫作思路,以及如何通過山居生活實踐自己與大自然共處的理念。
龍應台也是台灣前文化部長,2017年遷至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生活,2021年再遷至太平洋畔的台東都蘭山中。她2020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大武山下》,以及2022年的圖文創作《走路》,都展現她在大自然中對自己生存狀態的觀察和感悟。
有一回,住家外出現了眼鏡蛇,當地人一般上如果發現毒蛇會立刻將它打死,免除後患,但她最終還是讓家中一名看護把蛇帶到遠處池塘放生。
超過1400人出席了這場在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行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