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飲“頂天立地”不如“鋪天蓋地”
要說哪個條件最重要,周兆呈說:“位置其實對所有企業都是相對公平的,有資金能力就可以爭取到比較好的位置。租金方面,集團也不會拿到特別低的優惠,因爲産業管理者要對其他租戶公平。所以說,開連鎖餐飲最重要的還是人,哪怕有很好的市場機會,沒有合適的人才就不會考慮開店。這樣開店,其實等于自己砸了招牌。”
此外,後廚的備菜和設備清洗系統也正在推行智能化。其中,作爲本地首家海底撈智慧餐館,位于榜鵝北岸廣場(Northshore Plaza)的分店已用機械手臂取代人工備菜。備菜完畢後,再通過送菜機器人將各類菜品送至每張餐桌。周兆呈說:“集團將用更多的智能化設備,提升運營效率及顧客體驗。”
技術方面,對那些愛吃火鍋,但又怕吃完後身上一股火鍋味的食客,海底撈用“海排風”系統解決了這個問題。周兆呈說:“這個系統其實成本較高,因爲裝修時店面的地板須加高,來安裝排風系統。不過,顧客們尤其是女性會非常開心。即使穿了一身心愛的衣服來吃火鍋,也完全不必擔心身上留有火鍋味。”
他舉例說:“食材供應方面,因爲我們采購量大,又多是從海外進口,這有助于集團與供應商建立一個比較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雙方可合力去應對成本上漲。此外,集團也在各國建立中央廚房,這不僅能讓各地門店的供應得到保障,還可有效控制運營成本。”
此外,多家門店覆蓋全島,也拉近海底撈和大衆的距離,給消費者一種接地氣的感覺。周兆呈形象地說:“做餐飲‘頂天立地’不如‘鋪天蓋地’。與其開幾個高大上的店吸引高端人群,不如多開幾個店服務更多大衆,以此獲得較穩定收入來源。”
此外,隨著餐館數量增加,人工成本也增加31.8%至1億8890萬美元,但占營收比例則從前年的45.9%降至33.8%。
延伸閱讀 中國餐飲連鎖品牌在新加坡遍地開花愛吃烤魚、麻辣燙?這些年進軍獅城的中國餐飲連鎖
周兆呈解釋說,因爲集團重視人才待遇,人工成本在運營支出中占比較大。集團使用計件工資制,並鼓勵員工實現一崗多能,提高人工效率。只要員工有這個能力,他們可以去任何崗位發揮。
海底撈的審核主要本著三個原則。首先是店面的位置,通過評估商圈環境和人氣,以及消費水平。另外,團隊還會測算租金成本。同時,還要滿足人才儲備條件。
談到集團如何解決高通脹帶來的挑戰時,周兆呈說:“通脹也好,原材料成本上漲也好,首先它們是一個共性問題,是每個行業或者企業都不可回避的。如何應對這個共性問題,其實比的就是每個企業在運營管理和效率上的內功。管理和效率的提升,能夠幫助集團有效化解或緩沖市場變化帶來的影響。”
展望未來,周兆呈說:“世界範圍內,火鍋市場還很大。特海國際將深耕已有市場,並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把火鍋文化推廣到更多國家。菲律賓將是我們下一個拓展的市場。”
自2012年首家國際海底撈餐館在克拉碼頭開業後,海底撈已把火鍋文化帶入本地生活。這11年裏,集團在新加坡的門店已增至21家,包括去年4月開設的義順店。21家門店中,10家在市中心,11家分布在鄰裏。
集團設立了兩個重要考核指標來提高市場競爭力,即員工努力度和顧客滿意度。“換句話講,員工越努力,顧客就會越滿意。回頭客多了,員工收入也會更好,這産生了良性循環。”
深耕已有市場 下一站闖菲律賓
他接著說:“海底撈的開店決定與很多公司不太一樣,我們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開店方式。或者說是總部不設定具體目標,業務的發展完全由門店經理根據所在地的情況,與區域經理共同評估策劃。我們相信決策應該留給那些‘聽得到炮火的人’,因爲他們最熟悉當地市場。當然,總部最後也會根據必要的審核流程,決定新門店的開設和資金分配。”
此前在疫情期間,海底撈通過“啄木鳥計劃”在中國關停部分門店,以提高營運效率,並在2022年成功扭虧爲盈。而對于經營國際市場的特海國際而言,隨著各地解除堂食限制、就餐人數恢複和門店增加,2022年全年營收大增78.7%至5億5820萬美元(約7億4800萬新元),淨虧損收窄72.6%至4126萬美元。
對于海底撈選擇市場的標准,周兆呈回答:“第一是當地的市場規模,第二是當地消費人群對火鍋的接受度。比如迪拜,那裏不僅外來人口多,消費能力強,而且當地人也很樂意嘗試新事物。”
去年12月,特海國際從海底撈分拆,並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專門負責海底撈中國以外地區的發展。
提到集團在新加坡開設門店的規劃時,周兆呈說,“其實海底撈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門店後,並沒制定之後三年或五年增設店面的具體數量要求。”
引進“海排風”系統 吃完身上不帶火鍋味
業績改善除了客觀因素外,也離不開集團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特海國際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周兆呈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海底撈在中國以外的12個國家有112家門店。因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土人情,12個國家相當于是12個不同的市場。因此,團隊須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産品策略、團隊管理,以及營銷模式。”
除了傾向大衆化消費外,特海國際也希望通過産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繼續吸引食客。
目前,集團在東南亞的餐館最多,達68家,占去年營收的六成。其中,13家是去年新開的。在國際門店最多的東南亞地區,爲集團業務沖鋒陷陣的第一家餐館就開在新加坡。
東南亞68分店新加坡占21家
截至去年底,隨著更多門店的開設,集團原材料成本上漲72.8%至1億9660萬美元。不過,集團的原材料成本所占營收比重則保持在35.2%,跟上一個財年的36.4%相差不遠。
目前生活成本上漲,許多人紛紛減少就餐支出,但這並沒有影響到海底撈在本地的生意。周兆呈說:“海底撈的價位仍屬于大衆化消費,21家門店的就餐率現在基本上已達到疫前水平。消費者會根據綜合考量,選擇性價比和體驗最好的地方就餐。”
隨著疫後業務恢複,以及更多門店開張,經營中國以外海底撈火鍋餐廳的特海國際去年全年營收增加近八成。接下來,集團將因地制宜,把火鍋文化推廣至世界更多地區。
面對高通脹 每個企業得比“內功”
新加坡可選擇的菜系衆多,可是說是食客的天堂。但對餐飲業者而言,競爭就非常激烈。
開店決定由下而上 由“聽得到炮火者”決策
“産品創新這一塊,我們會推出一些有新加坡特色的菜品,例如叻沙鍋底和自創的新品牛奶牛肉方。這一部分集團今年會持續去做,並不斷增加和擴大與客戶的營銷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