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JLL)在星期五(6月16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由疫情導致的住房建設施工延誤、樓市價格上漲、利率上升,以及樓市降溫措施等綜合性因素,在短期內推動共享居需求上揚。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對居住安排和房屋擁有權的態度有更廣泛的轉變,並且更加重視靈活性和個人生活方式,共享生活空間的需求在中長期內仍會獲得支撐。
總體來說,雖然跟其他成熟市場相比,本地共享居住市場目前相對分散且規模有限,使得運營商很難實現規模經濟和盈利。但隨著市場擴大和更多業者加入,進一步的整合和標准化將很可能發生,並帶來更大的規模和效益。
在樓市價格上漲、利率上升等因素影響下,市場對共享居住(co-living)空間的需求將在中長期內持續增長。家族辦公室和高淨值人士(HNWIs)尤其看好投資這一領域。
報告說,得益于高效運營模式及所需員工較少,共享居住空間業者的營業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s)基本在65%至85%之間。加上當前市場供不應求,本地大多數共享居住空間租用率接近100%。
另外,共享居住空間的租期通常爲一至12個月,較辦公和零售空間的租期短。雖然較短租期可幫助運營商快速根據市場環境做出調整,但也面臨著在經濟下行時期而業務表現疲軟的風險。
行業不確定性是主要挑戰 四成投資者傾向聯營
當前,缺乏合適的資産或發展機會影響行業的可擴展性、政府現有和未來監管政策的嚴格性,以及共享居住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的不確定性,都是當前該行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目前市場供不應求 利潤率達65%至85%
但我國政府正積極采取措施推動共享居住行業發展。例如,新加坡土地管理局近期啓動了一項“價格與品質”招標(Price-Quality Method tenders),以出租興都路(Hindoo Road)79號至95號九座屬于國有房地産的雙層建築作共享居住使用。
超過60%的家族辦公室和高淨值人士也說,他們對共享居住投資的內部回報率(IRR)要求低于12%。
據統計,目前新加坡共有約20家共享居住空間運營商,提供超過9000個客房,大多集中于中部地區,預計到2023年底,市場可能再增加近3000個客房。
不過報告也說,與傳統酒店不同,不少共享居住業者都是起步企業,業績記錄相對有限。該行業也缺乏現有的建房出租(build-to-rent)資産,投資者將不得不承擔將酒店等商業建築改造爲共享居住空間的重新改造風險。
根據仲量聯行對30多名國內外投資者的調查,有80%表示已經投資或有興趣投資本地的共享居住房産,家辦和高淨值人士尤其看好這一市場,並傾向于將共享居住作爲一種取得穩定收入和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手段。
因此,盡管共享居住業務收入穩定且空置率低,但大多數投資者僅將共享居住投資視爲增值或機會投資策略的一部分。有40.7%的投資者更傾向于與運營商共同投資共享居住資産,以降低風險並實現利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