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許通美認爲,前景雖然看起來暗淡,但不一定得是暗淡的。“我們可以阻止當前這種將使地球最終成爲不宜居住家園的趨勢。現在改變還爲時未晚。”
許通美以新加坡爲例說,早在“綠色政治家”這個稱號出現之前,建國總理李光耀已實實在在是個綠色政治家。
他指出,科學家已表明氣溫上升的幅度必須試圖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1.5攝氏度以內,而由于時間有限,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大幅減少排放量才能達成目標。“我看不出我們如何能實現1.5攝氏度的目標。”
新大的年度全球暑期項目爲期四周,今年吸引來自超過30個國家的200多名學生參與。他們將通過課程、公司訪問和實地考察等,從行業領袖和新大教職人員身上,進一步了解亞洲及其他地區趨勢與發展。
亞細安國家能就環境問題做得更多
許通美說:“從新加坡工業化的早期階段開始,政府就下定決心不讓新加坡擁有高汙染的工業,而在這方面我們的表現並不差。”
延伸閱讀 烏節路業者:可持續發展藍圖須考慮成本利益本地有22座零能耗建築 八座在南大堪稱最綠校園
針對環境問題,許通美說,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細安國家還能做得更多。此外,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持續上升,令他感到難過。
新大教務長柯莫西教授(Timothy Clark)說,新增的類別反映了全球朝綠色經濟的轉變,目的是通過教育讓年輕人擁有塑造更可持續未來的工具,成爲變化的推動者。
他是在新加坡管理大學第八屆全球暑期項目(Global Summer Programme)星期一(6月26日)的活動上,就一名學生問到可持續與經濟發展的概念是否相悖時,作出上述回應。
國家“先富後才理環境”的說法已過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國巡回大使許通美教授說,如今的新說法是不犧牲環境也可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而這真正需要的是領導力。
今年的暑期項目增設可持續未來(Sustainable Futures)類別,近一半的參與者選擇參與這個類別的課程,從曆史、社會和科技等層面學習可持續課題。
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還很窮,須要大量投資和就業,但李光耀還是在總理公署設立了防止汙染組(Anti-Pollution Unit)。即使投資提案獲得經濟發展局和貿工部接受,如果防汙染組認爲這會對環境造成很嚴重破壞,提案仍會被拒絕。